
莫道桑榆晚
清风
笔者因为尊老爱幼,新搬小区不久,就博得了居住楼房的老人们的“喜爱”。同时,每次下楼经过楼旁的广场,也成了广场休闲的老阿姨们的“伙伴”。
因以上因缘,居住在十二楼的崔叔叔介绍我认识了他姐夫,(因为老崔叔叔看到我喜欢文学)。他姐夫居住城区城中村西关里村,叫张泉盛。虽是农民,单自幼喜好书法、诗词等。他今年八十三岁了。仍然眼不花,耳不聋,腰杆子笔直。思维敏捷,记忆相当丰富。
交谈中,他告诉我,他从小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从小生活在农村,地位低下。从小学会了耕、犁、锄、耪、扬等农活。因为爱好书法,就自学看书。每年两次挑河任务,他都随手带着书,在地窝棚内一边看书,一边用树枝照着写字。就这样,冬去春来,字越写越好,逐渐地,村内红白事,他成了“先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内选举,他全票通过,当选为西关里村的会计。他对我说,从当选的当天起,他就暗下决心,坚决干出个样子来,决不辜负庄乡的好意和期望。就这样,他兢兢业业地服务着村内事物,一干就是四十多年,村内工作在全乡镇排名由倒数第一,一跃成为全镇前三名。镇上领导看中了张叔叔的工作,就和村委会借调他到镇上工作。村委会坚决不放人,多次协调不成。最后,镇上领导烦了,不调也得调。就这样,张叔叔白天去镇上上班,晚上干村内的事物,默默奉献着,从无怨言。他拿出自己受到表彰的各种奖状,有先进个人的,有工作突出的等等一摞红色证书摆在书橱内。建设局、交通局、财政局、公路局,他都打交道,并把乡镇交给的工作整理的井井有条。因为工作突出,多次推荐他入党,多次被他“推辞”。他总感觉到还不够入党资格。一直干到2012年,因为上班的年轻人,看见他真不是叫姥爷就是叫爷爷(因为上班的年轻人好多都和他的外甥同学或者他们的爷爷奶奶和张叔叔是同事的原因),他就“自然”不去了。但是村内每年写春联什么的,还是他的事。
他经常爱看毛主席的著作,尤其诗词。我就和他调侃了几句,他都一一对应上来,并且从书橱内找出老版的毛主席诗词借给我。还把古代诗词词典拿出来让我看。我一边看书,一遍欣赏着他填的词,有满江红、卜算子、西江月等。八十三岁生日,自己写了满江红的贺寿词。他有四个孩子,三女一男,大女儿、二女儿,没有上学,小女儿和小儿子都上了大学,他的外甥外甥女和孙子都在上学中,在他的教导下,字写得相当好。大女儿和二女儿也都在幼儿园上班。
我从小区广场回家,有一位阿姨喊住了我,让我给她借本《阿弥陀经》,我非市惊讶。我说:“您老多大年纪了?”,她说:“86了”。我说您还能看到字吗,她说没问题。我问了她,她说姓刘。我非常感动老姨的好学,积极主动地向别人借了一本《阿弥陀经》给了她。她非常高兴,就愿意和我交谈。我从中大体知道了她的一点信息。她说她四个姑娘,一个儿子。儿子去年得了脑血栓,今年60岁了。本来刘阿姨和儿子在乡下农村居住,几个姑娘不放心,屋子也冷,所以,就在这个小区租了个房子。刘阿姨说她还能骑三轮车,经常带着儿子去中心街广场去玩,还经常去赶集买菜。
交谈中,刘阿姨始终笑呵呵的样子,虽微微有些驼背,但说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我听了很是心酸, 八十六岁的老人和六十岁的儿子,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老人还得给儿子烧火做饭……,好在儿子在了“五保”,经济上还算有了保障。我从储藏间拿了两棵白菜送给她,一直送到了她家。
回家后,我一直在思考。我刚刚到知命之年,实在是惭愧之至!看看这两位老人,一个是感到壮志未酬,还在学习,一个是盼着自己的儿子健康快乐的活着就很幸福,很满足。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为了更好的幸福生活而不去努力呢?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看着窗外的斜阳,我豁然开朗,我才刚刚走到人生的起点上……
清风 本名刘伟哲 山东宁津人 写作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