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请读者朋友帮忙点击文后“赞赏”后面的广告
黄道婆引进先进纺织技术
作者:李铁
大约七百多年前,黄道婆家住春申江附近的乌泥泾镇,叫黄小姑。因为从小死了爹娘,家里太穷,就给人当了童养媳。但夫家经常虐待她,一年到头,被折磨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有一次,朝廷招雇官妓,她婆母看她已经渐渐长大,还值两个钱,就决定把她卖了。但这个消息被隔壁的三婶提前知道了,她指点小姑,还是早想出路为好。
于是有一天,趁着婆婆外出,小姑就逃离了。她来到黄浦江边的渡口。可是,那儿并没有摆渡船,小姑急得团团转,后面要是有人在追来怎么办?幸亏这时开来一艘过路客船,帮她摆渡到江对岸。
天这时已经黑了下来,小姑心想,到啥地方过夜呢?忽然,小姑见有一座道院,山门还半掩着。她走到佛殿大门口,见有一位老师太正在闭目敲磬诵经。她轻手轻脚走到供桌边坐下,由于困倦睡着了。老师太念完经,到佛像前跪拜祈祷,突然看到旁边有个人,吓了一跳,但仔细一看,是个小姑娘,没啥危险,这才轻轻把她叫醒。老师太非常同情小姑的遭遇,就把她收留下来。从此,这里又多了一位道女,大家把道院里新来的小姑叫黄道姑。
但日子并不安稳,她想,这里离婆家只隔条黄浦江,万一让婆家知晓,非但自己又要吃苦,还要连累人家,那怎么办?恰好这时,道院里来了位40多岁的妇女,是从海南岛到此探亲的。黄道姑管这位妇女叫师姨,听她谈论海南风光,特别听说海南崖州盛产棉花、棉布,又看见师姨穿的一身衣衫与本地的也有很大不同,就很想去看看崖州百姓是怎样纺织棉织布的?
她盘算,要是去了崖州,既可避开婆婆的追寻,又能学到织棉布的本领,那该多好啊!
她把这个想法向师姨提了出来,并得到了她的同意。于是拣了个好日子,黄道姑跟随师姨来到了海南崖州,在这里一住,就将近40年。
到崖州后,黄道姑以师姨道观为家,和当地黎家姐妹们一起种棉、摘棉、轧棉、纺纱、染色、织布,织出的五彩缤纷的“黎锦”花被,后来还用心同姐妹们共同研究改进纺织技术……
多年以后,黄道姑从一个孤苦伶仃的小姑娘,变成鬓发斑白的老婆婆了。但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年岁越大,她也越来越思念自己的家乡。她想:“现在我该回去看看家乡了。”打定主意,告别了黎族姐妹,黄道婆就回到了故乡松江乌泥泾镇。
回乡路上,黄道婆得知,元世祖已设立了“江南木棉提举司”,征收棉布,松江一带已广种棉花。她回到乌泥泾,还认得几条老路,发现隔壁三婶还在呢,见黄道婆回来,她说:“,徒手捡棉籽实在太慢,但官府只晓得要布收税,根本不管百姓死活。”黄道婆听了,就同她商量如何改进轧棉纺纱的事情。
三婶的丈夫是个木匠,黄道婆就找他帮忙,改进轧棉籽的机器。海南轧棉籽是用两根细长铁棍转动的,黄道婆画出图样,按图加工起来。三天以后,一部木制手摇轧棉车已经做好,两人手摇,一人下棉籽,功效既高,剥得又干净,又省力。后来,又改进为一人手摇车。黄道婆把原来一尺来长的弹棉花竹弓,也改成四尺多长的木制绳弦大弓。她又大胆设想,把原来一只锭子的手摇纺纱车,改制成为三只锭子的脚踏纺纱车。经过多次试验,又从三绽加到五锭。工具改进后,黄道婆织出了花样繁多的棉布。
海南有一种被子特别出名,黄道婆把这种被子的生产技术带回乌泥泾镇,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乌泥泾被”很快被制造出来。黄道婆又教乡人制造了擀、弹、纺、织等各种纺织专用机具,织成多种花纹的棉织品。
文/李铁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作者李铁,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硕士毕业,在甘肃新华社分社担任10年一线记者,熟悉西北5省特别是甘肃一草一木,冒着生命危险去过甘肃很多偏远地方,2002年到北京工作至今。
王孝付签名售书:王孝付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于2019年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价58元,另加邮费10元。另有少量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售价38元,另加邮费10元,处女作,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首版首印;两本书一起买,只收12元邮费,合计108元;作家亲笔签名并加盖私人印章,有收藏价值,值得珍藏。欲购书者请加作者微信:18856210219或18605621367(注明“购书”字样)。或者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购买。或者点购买直接网上购买。

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梗概:该书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之末的江南小城,是一部中国版的《茶花女》和《复活》式的悲剧故事。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透视了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人性在金钱面前的扭曲、异化与裂变,解读了人生、爱情、事业等永恒不变的人类主题,展现了在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经济乱世之中,清者自清和志行高洁者的人性之美……小说规模30余万字,183节,是一部都市题材的言情小说,也是一部现代版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内容提要:“千古词状元,宋史未立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永满腹经纶,却终生抑郁;才情绝世,却乐于与歌伎厮混;自诩“白衣卿相”,但最大的官职不过是一个屯田员外郎;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却被无数后人追忆……本书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基本依据传主一生的活动线索和命运起伏,刻画了柳永这位既生不逢时,又生逢其时的落魄词人的艺术形象,着力记述了这位大词人悲喜交集的人生。
《金秋文学》是开放性纯文学电子刊物,守住文学最后一片净土,留下心灵最后的精神家园。现面向全国(海内外)华人作家、诗人、编剧、**家等文学爱好者征稿。
烦请读者朋友帮忙点击文后“赞赏”后面的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