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法 家 笔 下 的 茶 和 荼
我早年在工厂当学徒时,工厂的技术权威人士(原是中学物理老师,文革中下放工厂)缪老师写了三个字让我读,说这是清代一位学者的姓名,叫“鍚荼壸”,我一开口就读Xi cha hu(锡茶壶),但细看似乎不对,缪老师笑,他说应该念“Yang tu kung”,这三个字每一个字都多了一画,这个故事是用来讽刺那些读错别字人的。从那时起,我才真正认识了这个“荼”字。成语“如火如荼”的“荼”,根据《国语》中说的是我家乡春秋吴国的吴王,喜欢让他的仪仗队都穿白衣裳带白帽子插白翎,远看象白色茅草花一片“如荼”,所以叫如火“如荼”。《诗经》中“谁谓荼苦”的诗句,指“荼”是一种苦菜,《诗经》另有诗句“有女如荼”指的是“搽胭脂”。
查《说文解字》等文献查考,方知这“荼”和“茶”本就是一个字,“荼”有好几个义项:1,苦菜。2,涂或搽。3,白色茅草花。4,即茶。
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是中国的“国饮”,但它比起酒来,也许要晚千年以上,就是这个“茶”字,也是唐朝以后才有,据说要归功于大书法家柳公权及裴休等人,是他们将原来的“荼”字少写了一个笔画,后来,便有了明确为饮料的“茶”字。
明代大学问家、思想家顾炎武在《唐韵正》中考证说:“愚游泰山岱岳唐碑题名,见大历十四年刻‘荼药’字,贞元十四年刻‘荼宴’字,皆作‘荼’。”是顾炎武,作了考证,说李邕在《娑罗树》碑中、徐浩在《不空和尚碑》以及吴通和崔琪的碑中,仍都把“茶”字写成了“荼”。直到会昌元年,大书法家柳公权在《玄秘塔碑铭》中、和大中九年裴休书《圭峰禅师碑》,才减一画,写成了“茶”字,从那时起,汉字中才有这个“茶”字,与“荼”写法有了不同,但那时的“茶”字读音仍读“tu”。
后来据说由宗教人士借佛教外音变音把“茶”读成了“cha”,宋代的《广韵》和清代人作了考证。“茶”从此和“荼”字形音有异。
我曾读美国著名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小说时,觉得好笑,她称南京人、安徽人等都喜欢喝“树叶汤”,我猛一觉得很奇怪,后来才明白:哈!这不就是喝茶吗?
(山水.于2010年中秋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