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子
李华峰
我的父亲,他的一生好像都在修房盖屋。
我家有一处老宅子,应该是我爷爷从祖辈继承来的。当时农村的宅基都是三间正屋、两间旁屋,或东或西。在我的记忆中,我家老宅只是一片空地,周边是一尺高左右的地基,根本看不到屋子。听母亲说,以前我们家老宅是有三间正屋的,并且很宽敞。因当时奶奶病了,生活很困苦,为了给奶奶治病,父亲借遍了亲戚乡邻也没能凑够治病的钱,迫于无奈,父亲把三间正屋的木材变卖给奶奶治病,即使这样,也没能治好奶奶的病。从那以后,一家人只能挤在两间偏房中,其中有我的爷爷、两个姑姑,还有我大姐、二姐和我姐弟三个。
这么一大家子蜗居在一起太困难了。几年后,经济状况好转些了,父亲开始盘算着新建一所房子,改善一家人的生活居住条件。他向村里申请了一处地方,准备建房。新房子的位置定在村大路的南面,正对着我们的老宅子。但遗憾的是在村大路和新房子位置之间是一个大坑,新房子的地基也比较低。父亲便在农忙之余用地排车拉土,来填充低洼的地基。地基抬高后,又张罗着购置各种建房用料,等万事俱备后,就开始盖房了。那时候农村建房不像现在,有专业的建筑队伍,那时都是村里青壮年劳力来帮忙,不需要支付工钱费用,报酬就是管饭,尽最大努力吃好就可以了。周围邻居的婶子大娘都来帮厨做饭,吃饭的地方就是支起几张桌子或者几张木板,把饭菜放上,再加几杯白酒。建新房子的日子里,每天清晨都会在睡梦中被母亲叫醒,安排的任务是查一下出工的人数,好准备饭菜。那时候我刚上小学,性格内向,不喜欢和人打招呼。干活的人都是给我家帮忙的,如果不跟人家说话,又感觉失了礼仪,如果不去的话完不成母亲安排的查人数的任务,又要被母亲骂,于是我就带着我弟弟一同前往。弟弟大约四、五岁,年龄虽然小,但性格活泼,善于和人沟通,他和干活的打招呼,我就在旁边查人数。这其实也是一件非常难以完成的任务,因为他们总是移动的状态,干活的地点不太固定,会时常从这边到那边,不像在学校查人数,人都是固定位置不动的。每次都是查好几遍,才能完成母亲交付的这个任务。
新房子终于建好了,我们全家搬入新居,沉浸在乔迁之喜中。父亲心中却又盘算着新的建房计划。我们家有我和弟弟两个男孩,按当时风俗,男孩长大成家后要分家过日子的,这就还需要再建一处房屋。几年后,父亲又向村里申请宅基地,就在新房子的前面,这个位置距离村中央的大路远,被认定为不是很好的位置,不会引发其他人的争抢,所以很快就批下来了,当时父亲考虑的是我们兄弟二人离得近可以方便互相照应。
这次盖房子,父亲花了不少心思,一直考虑着要建成什么样的,不仅要坚固,还要与周边房屋有所不同,突出新颖之处。终于父亲想好了,要把房子建成石头屋。当时好多房子都是红砖的地基,地基上面是围成一圈的大青石,青石上面是红砖,大约一米半至两米的高度,再向上就是用土夯的土墙。建这样的房子是经济条件好点的,条件差点的都是用砖垒地基,其余的就是用土夯的土墙。我们的新房,父亲打算用石块垒到窗户,大约两米高度,窗口以上再用红砖垒起来,这样的房子坚固无比,住个上百年都没问题,而且房子前面还要建走廊,在我们老家叫厦子屋。父亲通过朋友的帮助,从一百里外的山区拉来了石头,请来了很多石匠,开始建造我们的房子。那时候石匠凿石头在当地还很稀少,建房的现场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围观。新房子在一点点增高,在村邻的围观和议论中,新房子终于建成了。凹凸有致的青石房子矗立在众人面前,父亲高兴的无以言表。父亲建造的石头房子成了村邻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持续了很长时间,这也成了父亲骄傲的资本,后来很多建新房子的都会请父亲去做指导。
后来,我和弟弟都上了初中,当时的农村,如果学习不优秀,不是考学的料,那就会早辍学回家,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就结婚成家。当时我的学习成绩还可以,但也有给我说媒的,父亲不希望我再走他的老路下地干活,便回绝了媒人,让我考学。毕竟那时候招生人数少,能考上大学的是极少数的,父亲做了两手准备,先把房子建好,如果考不上大学,用新房子还是能娶上媳妇的。于是父亲把我们建的第一所房子重新翻盖了,房屋地基加高,室内加宽,全部用红砖垒墙,建成后又在房子的前面贴上了瓷砖作为装饰,其余部分的墙体用水冲石做出不同的造型,屋子的前面同样也设计了很宽的厦子走廊。房子建得高大气派,同时我也考上了大学,最终这所房子成了我弟的婚房。建这所房子父亲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以后的几年中,父亲没建新的房屋。
又过了几年,父亲总在老宅子的地方徘徊,时常用脚步丈量着老宅子的长短。母亲告诉我,父亲打算在老宅子上再盖一处房子,以后和孩子们分开住,为他们养老。我立即阻止了他的想法,因家中的房子足以够用,再说我也考上了大学,毕业后不可能再长期住在家里,何必再劳心费力地建房子呢。但我的意见没得到认可,倔强的父亲自己认准的事情,不管困难多大都要坚持下去,他坚定了建养老宅的想法,任何人的劝说都无济于事。
最终如父亲所愿,养老宅建好了,但他却只字不提搬去住的事,依然一家人住在一起,只是时常去那里逛逛,去屋子里坐一会,就安静的一个人坐着。后来我理解了父亲在老宅上建房的原因,知道了他的真实想法,他说不想和孩子们住在一起,只是为建房寻找一个合理的借口,其实他是愿意一大家子和谐地住在一起的,主要因为在他的内心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要在祖辈继承下来的老宅基上重新建上房子,以告慰祖辈,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的家族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养老宅建好以后,父亲再也没提过建房盖屋的话题。。
二十多年过去了,随着经济发展,我们村西头成立了集贸市场,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到市场周围盖新房,其中也包括我弟弟。村子里居住的大部分都是年迈的老人。我弟弟在村西头盖了两层的楼房,又靠柏油大路边为父母盖了一处平房,水泥楼板房,坚固无比,冬暖夏凉。这里位置好,视野开阔,距离超市、集贸市场近,买东西很方便。但父亲只要有时间还总是会经常回村中到老房子处去看看,就像将军巡视自己的领地一般,也会偶尔到他的养老宅上静坐一会。
一次我们一大家子在一起闲谈,我问父亲当时盖养老宅时是怎么想的,父亲沉默了一下,说:“咱家你兄弟两个,如果有空宅子不盖上屋,村里会笑话我们家的。”听了父亲的话,我们大家都心照不宣的笑了。如今我和弟弟都步入中年,早已在县城有了自己的房子,各自经营着自己的家庭。父母还是住在村西靠柏油路的房子里,虽已都是80岁高龄,但身体还算硬朗,每天都很开心。我儿子今年参加工作,留在了外地的城市发展,以后儿子在外地也会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也会有自己的小家庭。我们不论是留守家中,还是身居外地,都会经营好自己的家。步入中年的我们会以孩子的心去感念每一位父母,以父母的心去顾念每一个孩子。房子承载着一家人的共同记忆和经历,是家庭生活的基石和感情的寄托,是家庭情感的纽带,维系着家族的繁衍和传承。
作者简介:李华峰,基层医务人员,喜欢读书,热爱生活。
投稿须知
1、本公众号服务于广大文学爱好者。
2、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绝一稿多投,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因是业余时间编辑,作者投稿前请反复自检,定稿后再投稿。编辑有权对来稿酌情修改。投稿题目不用空格。多个文档编在一起,后缀作者简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投稿。
4、投稿体裁:诗歌、散文、随笔、小说、学生优秀作文、书法、绘画等。诗歌每次投2至5首,总字数300字以上,题目和正文均顶格写,行与行间不要空行,段与段间空一行;散文、随笔、小说上限3000字左右。请用简体中文投稿,谢绝繁体。
5、投稿邮箱lccpwy@126.com,投稿作者请关注公众号,并加主编微信(f1351471690),便于稿子交流和发放稿费。两周内不采用可另投别处。
6、请附作者百字内简介、作者真实姓名、生活照片以及微信号、电话、地址等联系方式,在一个邮件内以附件形式发送。
7、稿子有赞赏并高于二十元,百分之五十给作者付稿费;低于二十元用作平台维护。无赞赏无稿费。稿子发表十天后发放稿费,后期赞赏不再发放。
8、特别提示:平台有赞赏功能,自愿参与,量力而行。赞赏功能属读者自愿行为,包含点击率、转发率等与刊发作品无任何关联。质量第一为首选条件。
9、所用网络图片,侵删。
10、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媒体转发,需注明《茌平文苑》。
茌平文苑 第1287期
本期编辑: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