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禅法师的“般若丈室”
朱亚夫
书斋,是学者著书立说之处,文人吟诗作文之所。钱钟书在《谈艺录·小引》中说:“昔人论文说诗之作,多冠以斋室之美名,以志撰述之得地,赏奇乐志,而美能并。”昔人如此,今人亦然。就是出家人也如此。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上海玉佛寺住持真禅法师的斋室名“般若丈室”,其中就包含着”以志撰述之得地,赏奇乐志,而美能并”之意。
真禅(1916—1995),江苏东台人,俗姓王,名鹤树,年少时,家境清贫,7岁在净土庵出家为僧,法号真禅,字妙悟。后往南京宝华山隆昌律寺受具足戒,再入东台古刹三昧寺启慧佛学院深造,18岁毕业后即任富安大圣寺首领执事。他勤奋好学,立志不凡,曾单丁行脚,游历各地名山大刹,遍参诸大善知识,并在各佛学院深造,追随于应慈、圆瑛、震华、智光等佛门高僧身边,深得大师们的真传。20多岁时,就以博学和德行名噪江南,分别被镇江竹林寺和苏州狮林寺等礼请为住持僧,兼竹林佛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上海佛学院院长、上海玉佛寺、静安寺方丈、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名誉院长等。被公认为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是我国当代杰出的佛坛学者。


真禅的“般若丈室”,即玉佛寺方丈室,是他著书立说、讲经说法之处。“般若”,梵语,意为“智慧”,或曰脱离妄想,归于清静。《大智度论》四三:“般若者,秦言智慧也。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为胜者,穷尽到边。”“丈室”,即方丈之室。“般若丈室”,意为经过方丈的教导,能够产生智慧,消除烦恼。
真禅法师是1979年任玉佛寺方丈的。他秉大乘佛教之宏旨,发扬“般若”精神,慧心妙典,体恤世道,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业,坚持爱国弘法。汪伪时期,战火连天,浩劫人间,法师对同道说:“万法唯心,任他起灭,点尘不染,容我修持。”日本人拉他出山参加日华佛教会,他凛然拒绝,拂袖而去,往苏州各地参加抗日僧侣救护队。
“华严经”相传是释迦牟尼成道后在菩提树下为信徒所说的因行果德妙旨的要典,历来是佛教华严宗据以开宗立派的重要经典。原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应慈法师是华严宗大师,真禅曾师从他16年,晨钟暮鼓,深得真髓。真禅著《华严宗简论》,探微钩玄,深入浅出,阐发宏旨,博得佛坛称颂。1987年,有关部门在清理陕西法门寺的塔基时,意外发现4枚佛陀舍利(即佛骨)。经考证,这是唐代皇帝多次迎供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这一发现,震动华夏佛教界,也为世界所瞩目。真禅法师在极短的时间内,运用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写出《佛舍利在中国》一文,指出我国有佛牙1枚,佛指4枚,佛身骨724枚,由此得出结论,我国是世界上保存佛舍利最多的国家。
我俩相识于1990年”纪念弘一大师诞辰110周年书画展”上,之后我曾多次踏访真禅法师,有次法师生病入住瑞金医院,我还前往探望.他的“般若丈室”清静朴实,书柜上放满佛学典籍,案头上置放文房四宝。在”般若丈室”中,真禅法师每年身披袈裟,讲经多次;在“般若丈室”中,他身袭杏黄僧服,热情接待中外来宾;在“般若丈室”中,他多年来诠释佛学,潜心撰写了《玉佛丈室集》,《上海玉佛寺丛书》12种,各类论文数十篇。“般若丈室”确实已成佛坛的智慧之室。法师的著作,能将深奥的佛学经典,化成通俗的语言,让人领略佛教真谛.真禅法师说我”慧心明道”,称我为”居士”,曾赠我精装本一套《玉佛丈室集》,八大本,也算是一种缘分吧!
作者简介:朱亚夫,笔名方波、紫来斋等。上海市人。历任《上海老年报》社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军休天地》杂志社主编、《九九关爱》网站顾问团团长等。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浦东新区杂文学会顾问等。自1964年以来,在海内外200余家报刊上发表各类作品8000多篇,其中不少文章入选《时代领跑者》《文苑剪影》《上海杂文选》等近百部书中,著有《亚夫杂文选》《人生畅想曲》《黄昏风景线》《书斋文化》《杂坛徜徉录》《名家斋号趣谈》等;主编《寿星列传》《三十六计新解》《中华名人书斋大观》《老年生活实用大全》(新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