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家乡长街宴》
俞荣斌
时光任苒又一年。辞旧迎新,我们痛饮过往,举杯未来。忆的最多的仍是家乡的人,家乡的事。最感慨的仍是家乡的变化。
(一)
我的家在佛堂镇的倍磊街。顾名思义,村以街闻名,街以市兴盛。而近两年,倍磊街的长街宴又上了热搜。去年的十一月二十六日戚家军义乌兵事迹展览馆在陈大宗祠落成开展。村委与村乡贤会在长达二里的老街上摆下了四百多桌酒席,四千多人举杯共庆。而今年的十一月二十六日,各家各户又在老街上摆下一百八十八桌。长街宴似乎成了倍磊街人的习俗。
为什么乡亲们会有如此大的热情与兴致,选择在老街摆长街宴?仅仅是因为村里有一条长街吗?当然不是。倍磊长街宴,是倍磊古村从历史传承下来的特有的文化亮点。
据传,明嘉靖37年(公元1558年),发生倍磊八宝山护矿之战。当地义勇“殊死以战”,痛歼上万盗矿贼人。总督胡宗宪为倍磊陈氏旌匾“尚义”,推荐戚继光到义乌募兵组建新军。公元1559年农历九月,戚继光在义乌贴出募兵告示数日,无人应募。戚继光在义乌县令赵大河陪同下,亲临倍磊拜访陈大成,陈大成出自国家民族大义,带头报名应募,倍磊乡勇等义乌壮士四千人踊跃参军。陈大成等倍磊军士临行前,族人为出征者在长街摆宴壮行。宴毕,出征队伍从长街东头朝阳门出发。平倭功成后,陈大成将军又从长街西头迴澜门(又名迎将门)进村,族人又在长街摆宴庆贺载誉凯旋而归的将士。自此,倍磊长街宴,具有倍磊民俗和国家民族大义紧密结合的文化意义。
今日的长街宴上,吹着当年先辈吹过的风,风中传来金戈铁马声声;举起当年先辈们举过的杯,杯中激荡着英雄气概。在这里,痛饮的是豪迈、壮阔,举杯的是传承、光大。此时的老街,半街是市井烟火,半街是家国天下。既弥漫着历史的光辉,又升腾着时代精神。
(二)
孩时曾端着饭碗边吃边串门,也曾见过中秋夜各家各户把方桌抬到家门,桌上放着月饼水果,点上三柱清香,祭拜月亮公公。而今,却要在老街上摆起长街宴。这是何等的壮观与热闹。而我家就在老街中央,紧邻街心亭,我又正巧在家住,遇上这一旷世盛事,心情怎能不激动、不期待。那天的清晨,阳光洒进老街,青石板泛着光,街上已是人声鼎沸,忙着扫街洒水,铺桌摆櫈……不亦乐乎。很快,红的桌面,红的圆櫈,有序摆在长长的街面上,与两旁的宫灯相映衬,宛如一条红色的长龙游弋在古街中、升腾于袅袅炊烟里。待到穿着新衣,洋溢着笑容,提着酒水,在互相问候声中的乡亲们陆续入席后,此时的长街宴又如一条流淌着欢乐的河。欢笑声,道喜声,猜拳声,溢出了窄窄的街道,漫到了古香古色的古村落,流进了千户门弟。这时的老街醉了,古村醉了,丰收的田野醉了,连同南面的八宝山,北邻的义乌江也醉了。
醉了时光,醉了山河,却醉不了乡亲们感恩的心。我曾问邀我入席长街宴的老同学,"这么多乡亲参与达几百桌的长街宴,为何以前做不到而现在能做到呢?”我这个同学,是土生土长的倍磊人。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家乡当小学老师直到退休也没离开过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她对家乡知根知底,见证了家乡的变迁与发展。她回答说,为什么?还不是我们赶上了好时候。我们倍磊先后被列入"浙江省千年古村落","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前些年,政府拨款修了具有历史价值的厅堂,近两年又拨款修了老街。乡親们也踊跃捐款重建了陈氏大祠堂,还开辟了戚家军义乌兵事迹陈列馆。既旧貌换新颜,又不缺古香古韵。村里人哪个不以村为荣,不以家为豪。而且,村民上了岁数的有养老金,年迈的有老年食堂,病了还有医保。如今村子变美了,日子变甜了,人变舒心了。大伙有了这份心气,村里才有了这般喜气。
如果说去年的长街宴是乡贤会筹钱,村委会邀请村民参加,有"官办"的色彩。那么今年的长街宴一百八十八桌都是各家各户自愿掏钱在老街上拼成的千人宴,真正意义上的"民心之宴"。今年的长街宴还得多谢天公作美。开宴的前一日,整整下了一天的雨,而开宴当日雨过天晴、风和日丽,村民们都说,家家把门打开了,把桌子连在一起了,相互之间的关系近了。老街热了,情也浓了。苍天都为之感动!开席后的乡亲,有的是四世同桌,尊老爱幼,尽享天伦之乐;有的是高朋满座,举杯豪饮,不醉不归;有的是邻里划拳斗酒,一笑泯恩仇。一席长街宴,看似图热闹,实则暖人心。从推杯换盏到推心置腹;从计较鸡毛蒜皮到握手言和。从邻里和睦到乡村和谐,这才是长街宴的真味道!这味道要细品,要久品,越品味越浓。村里人都说,这是我们的团圆饭。聚拢来就是烟火气,让人撞个满怀才叫旺。也有人笑称这是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三)
我们家乡今年在举办长街宴之际还举行了”小红杯文学征文比赛"的颁奖仪式。为长街宴献上了一道文化佳肴。征文活动我也积极参与其中,写了十多篇赞美家乡的诗歌与散文,其中《家乡变美,日子变甜》一文获得了特别贡献奖。我虽在过往中获奖不少,有全国的,也有全军的,还为此立过三等功。但让我最看重的还是父老乡亲给的这个奖。不为别的,就为自己能为宣传家乡出一份绵薄之力而感到特别有意义。张小红是从倍磊走出去的女企业家。事业成功后,她不忘家乡,捐款上百万建了村里"小红文化中心",优化了乡村的文化活动环境,逢年过节她还赞助村里老年食堂,改善就餐老人的伙食,赢得了乡亲们的好口碑。今年下半年,由她的企业赞助,由村两委和市网联会等单位联合组办以歌讼建设美好家乡村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活动。一篇篇诗歌散文和小说,吟不够家乡山山水水,讲不尽大街小巷的故事,诵不完家乡日新月异的新气象。写历史,离不开戚家军义乌兵的精神;写现实,离不开党的好政策。有的作者感叹,写倍磊街,就绕不开街心亭顶端的锡莲花。几百年的锡莲花绽放在云天中,也溶化在村民的血液里。追求和谐与和美的生活理念,团结了全村人,也凝聚全村人。更多的作者则表示,要写出倍磊街的灵魂,就要去仰望高高耸立在村自来水塔上的霓虹标牌"让党旗高高飘扬"。炫丽的党旗飘扬在古村上,也飘扬在倍磊人的心坎里。这才是这幅倍磊长街宴画卷的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