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岳父
冯喆
在时光的长河中,有些身影虽已远去,却永远留驻在我们心间,我的岳父便是如此。2011 年农历 4 月 20 日,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然而他的为人处世、他的音容笑貌,却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让我感慨万千,总觉得有太多的话想说。
岳父是个木匠,一生与木头为伴,用他那满是老茧却无比灵巧的双手,打造出一件件实用且耐用的器具。在那个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他的手艺堪称是一家人生活的坚实依靠。可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位能让木材 “乖乖听话” 的巧匠,竟是目不识丁,斗大的字不识半箩筐。
或许正是因为自己吃尽了不识字的苦头,他才铁了心要让五个孩子读书识字,改写命运。记得爱人曾给我讲起,有一次岳父去聊城办事,或换酒,或售卖自家的花生,人有三急寻到茅厕,却因不识字愣是分不清男女,在那儿尴尬地徘徊,直至旁人前来,才解了窘迫之境。如此遭遇反复几次后,岳父心底燃起了一团火,发誓无论如何,定要让孩子们踏入知识的殿堂。而我的爱人,作为家中老三,在他的全力支持下,成了姊妹姐弟五个中学历最高的,岳父的这份决心与远见,实在令人动容。
岳父的木匠手艺,在村里那是有口皆碑。他做的桌椅板凳,结实得很,仿佛注入了他坚韧的品性,用上一辈子都坏不了。哪家的家具松动了、破损了,经岳父之手一摆弄,立马又能稳稳当当、焕然一新。而且他特别 “巧”,就像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邻里建房,遇到结构难题,像是接房梁、补柱子,岳父总能想出妙招,让衔接处严丝合缝。即便历经烟熏火燎几十年,拆开来看,依旧崭新如初,那黑烟都无缝可钻,令人啧啧称奇。正因如此,东家盖房,西家搭屋,总少不了请岳父去参谋、帮忙,他也总是热心前往,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技艺。
岳父虽有一手好手艺,却从不以此为傲,更不讲究吃喝。不管去到谁家帮忙干活,他总是心系东家,不挑三拣四。他本身不抽烟,喝酒也只是浅尝辄止,从不贪杯误事。每次吃完饭,便催促着大伙赶紧开工,眼里见不得别人偷工耍懒,碰上这种情况,他定会出声制止,为此,有人敬重他的正直,也有人觉得他 “多管闲事”,可岳父从不理会这些闲言碎语,只一心做好自己认为对的事。
岳父秉性耿直,在那特殊的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小范庄,这份耿直显得尤为珍贵。大队革命委员会看中他的品性,委任他为群众代表。他在其位,谋其职,从不说假话骗人,不会仗着职权打压他人,更不会阿谀奉承。面对是非对错,他坚守原则,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绝不模糊界限。每年秋季,生产队安排他看青,看护那些尚未成熟的庄稼。面对村里偶尔出现的想要顺手牵羊,把未成熟的玉米、豆子、谷子、地瓜、花生之类农作物偷拿回家的行为,岳父毫不手软,铁面无私。也正因他的坚守,生产队的大秋作物得以保全,乡亲们对他赞誉有加。
如今,岳父已经离开我们十四年,但他的言传身教,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他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做人要正直善良、勤劳踏实。我时常在想,要是岳父还在世,看到如今的生活变化,该有多欣慰。我会永远怀念他,将他的精神传承下去,让后辈们也知晓,曾经有这样一位平凡又伟大的长辈,为家庭、为乡亲付出了一生。

作者简介‖冯喆,敬畏文字,爱好写作。《茌平文苑》在线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