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1.
散文诗类
与《鹅城》不期而遇
李芙蓉
“多年前与你不期而遇,追梦的季节,从此开满鲜花也飘洒雨滴……”小时候,父亲每周都去县城,他的爱好是下象棋,但回家时一定不会忘记给我们姐弟仨买小人书、《故事会》之类的儿童读物,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下,一颗文学的种子便悄然种在我的心底。上初中后,我已经“瞧不上”那些儿童书,开始阅读父亲的藏书,比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虽然这些大部头的小说还是半白话半文言,读起来很费劲,但始终不影响我的阅读兴趣,每逢假期,我便整日泡在书堆里,如饥似渴、一知半解地细细品读着。一次,父亲带回来一本《鹅城》杂志。那是我第一次与《鹅城》不期而遇,也是第一次更真实地接触到小说和儿童读物以外的另一种文体——散文,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开阔了我的认知与阅读视野,激发了我对文学更深沉的爱。“多年后,仍难忘记,彷徨的少年期盼重逢,又怕等待与别离……”时光流转,与《鹅城》有了第二次偶遇。朋友喜迁新居,邀我去喝喜酒。我欣然前往,意想不到的是,富丽堂皇的家具与摆设并没有让我迷恋,反倒是茶几上的一本《鹅城》杂志深深地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我伸出激动的双手,将它拥入怀中,好像遇见的不是一本书,而是多年来未曾谋面的老朋友,顿有他乡遇故知的惊喜之感。告辞时,朋友让我带点美食,我却只希望带上《鹅城》杂志。朋友调侃:“半卷闲书一壶茶,人间至味是清欢。”“大幕起落,你在光影间吟唱浪漫传奇;曲终人散,有一种温暖始终珍藏心底……”随着阅读的积累,我的兴趣也由原来单纯的读书扩展到了写作。最初几年,热衷于写日记;后来,又写公众号。公众号文发得多了,自然引起一些朋友的关注。某日,有微友给我推荐了一个邮箱,说:“这是《鹅城》杂志的邮箱,你投稿试试。”我怦然心动,以最快的速度整理出一篇心仪的文章发了进去。惊喜总在不经意间令人猝不及防。某日午后,金粉的阳光洒在窗前,暖意浸润心田。我正慵懒地刷着微信,忽然一个截图闪烁在屏幕上,打开细看,竟然是“《生活在别处》作者李芙蓉”,我激动万分,迫不及待地跑到文联要了两本。浅蓝色的封面,宛若剪下来的一方晴空,淡雅,精致。翻开书页,一股墨香扑面而至,似曾相识的味道令我沉醉不知归路。我的文章赫然陈列其中,抚摸着那些精灵似的铅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抬首远眺,仿佛看见一条金光闪闪的大道正通向文学的金字塔。我知道,唯有耕耘不息,才能收获不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后几年,我疯狂写作,接二连三地有文章发表在全国大大小小的报刊上。感谢《鹅城》这位良师益友,引领我走上文学之路,它不仅仅是纸张与文字的简单堆砌,更是岁月的低语,情感的共鸣,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灵魂的栖息地。《鹅城》让我有机会与文学结缘,让我能够用文字去记录生活的点滴,去传递人性的美好。“岁月逝去,你却在我们的生命角落久久伫立,久久伫立。
雪域中的小城
李芙蓉
严冬已至,小城渐冷。先是北风萧瑟,继而进入“头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的酷寒。好在岁暮天寒的冬日“大雪满天飞,轻轻飘落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之间,小城山盖被、树戴帽,变成了冰清玉洁的童话世界。
小城的热闹,如刚刚沸腾的水,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冬日的序幕。湿地公园,人们拖儿带女堆雪人、打雪仗,难得一见的亲子活动就此上演。平日里沉默寡言负重前行的中年人,也换了模样,仿佛回到了朝气蓬勃的少年、活泼好动的童年。他们玩啊笑啊,因为一场雪的到来,活出了真性情,像孩子般欢欣雀跃,舒展得尽情尽兴。这就是苏轼所谓“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休闲惬意的人生吧。在似水流年中最令人憧憬的,莫过于放下伪装展示最纯最真的性情,比如静观雪花从枝头轻轻飘落;与孩子在嬉闹中翻飞如燕;拉一把躺椅享受冬日暖阳的沐浴;或是扭着腰身展露曼妙的舞姿……人生本来就该这样,再颠簸的生活也要欢笑着过。
园中有河,河在园中。河面已结了厚厚的冰,没有了往日的潺潺之声。河边的花草虽只剩残枝败叶,但它们并未真正亡去,而是积蓄着更大的能量,期待来年一声春雷后再度蓬蓬勃勃,彰显生命的顽强,展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魅力。树丛中,身着橙色坎肩的环卫工人来来去去,有的在清扫小径上的落雪,有的在整理大树下的枯枝。他们的工作虽然不够伟大,可也不容小觑。近年来创文创卫的业绩簿上,定有他们的一份功劳。《人民日报》有言:“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他的高光时刻。”“莫道萤光小,犹怀照夜心。”别看环卫工人的工作微不足道,其实他们是城市的美容师、街道的守望者、四季更迭的见证者。
我情不自禁地为一棵粗壮的古树停下脚步,它屹立在此多少年了,无人知晓;它目送走多少老人、迎来多少新人,也无法计算。与树相比,人的寿命总是那么短暂,生命力总是那么脆弱。飞雪中,它挺拔依旧,迎候日出送走晚霞,春来寒往,不卑不亢;它辞别春花,汇聚秋月,挥手暑夏,拥抱雪花。它就那样执着地孤傲地守候着这座小城,雪落,它矗立;风吹,它舞动;春来,它焕发生机;冬至,它冰凌挂枝静默坚守。
古树的枝头,傲立着成群的麻雀,它们时不时地眨巴着犀利的小眼睛,伸伸脖子,扑扑翅膀,有点因下雪找不到食物而焦急的样子。偶有小孩把手中的饼干一丢,三五只雀儿便扑棱棱俯冲直下,三下五除二,饼干便消声匿迹了。然后,雀儿们又如琴键般排列在枝条上,等待着幸运再一次降临。听!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地吵了起来,是在辩论当下的时局,还是在品头论足不远处那个红衣女子?银装素裹的天地间,忽有一红衣女子翩然而至,宛若一朵娇艳的梅花绽放其中,似与雪花来媲美,结果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我继续踏着积雪前行,每一步都留下深深的足印,却也收获了满满的温馨与感动。雪域中的小城,不仅仅有那些古老的巷弄和斑驳的墙面,还有这些平凡日子也泛着光,光终究会照耀到每个人身上,且让你灿烂一场。
盘点2024年的旅游收获
李芙蓉
2024年即将落幕,尽管万般不舍,我们也只好佯装潇洒地和它挥手作别,不带走一片云彩。回望这一年的点点滴滴,心中不免泛起无数涟漪。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五一”假期,我们终于如愿以偿前往苏州,随着距离的拉近,苏州,就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苏州的山极少,偶尔有也是平缓的、迷蒙的,宛若一朵精巧的莲花,给人宁静祥和之感,而北方的山却巍峨挺拔,苍劲有力,仿佛一座座铜墙铁壁,抵御着肆虐的风雪和严寒;苏州的小桥流水如丝带般蜿蜒秀美,轻舟荡漾,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而家乡的黄河却是那般波澜壮阔汹涌澎湃;苏州人喜甜,无论是面食还是鱼或烧烤,都是甜腻腻的,吃惯了北方的咸和酸,刚吃苏州菜时极不习惯,尤其是虾仁汤圆和甜味混沌,给生活在北方的我们带来了新的味觉体验。
苏州的景物总体来说比较小巧精致,就连苏州博物馆里收藏的青铜器也只有拳头那么大,而家乡博物馆陈列的青铜器普遍比较壮实,有的甚至大如一口缸,壮似一头牛。
“十一”长假,我们这些地地道道的“山里娃”,不远千里来到青岛,为了看日出,清晨五点起床,简单洗漱一下就急匆匆地赶往海边,可惜紧赶慢赶还是晚了一步,等我们到达海边时太阳已经距离海平线一竿高,正从一朵黑云里努力地向上攀升。黑云仿佛穿上了金边裙子,神采奕奕地向观望者炫耀着它的独特之美。一会儿,太阳露出了半边桔红的脸庞,偷窥着天地间的万物。人们欢呼着:“出来了!出来了!”几分钟后,太阳便大大方方地立于那朵黑云之上,好像运动健儿托举着一个喷吐红舌的火炬。岸边人头攒动,无数个手机和相机“咔咔”地拍摄着,意欲把这美好的瞬间永远定格在自己的相册里。
看完海上日出,我们没有回去休息,而是挽起裤腿、赤着脚在沙滩上赶海了,追着浪潮捡贝壳、抓螃蟹、捞海螺,玩得不亦乐乎。这是我们有生以来第一次与大海亲密接触,身临其境感受了海的壮观之美,怎舍得轻易离去?
后来,我们又抽空去了一趟长城。站在长城脚下仰望长城之上,哇!游客密密麻麻,更加激发了登上长城的渴望。顶着火红的太阳,一步一步向上攀爬,爬到第三个烽台时,我包里的矿泉水桶不小心掉了出来,奇怪的是它没有躺在地上静止不动,而是开始向侧方滚,而且越滚越快,一直滚到排水口。无意间的这个发现使在场的游客们惊呆了,不由得赞叹古人的智慧与奇特构建。我突然想起小时候读过的课文《长城》,文中这样写道:“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疑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句话道出了众多游览者的心声,同时也引发了无数来访者的感叹。古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他们用血汗铸成的这道城墙,几千年后会成为一道靓丽的旅游风景线,引得中外游客不辞辛劳前来打卡。“不到长城非好汉”已深深地刻在每一个仰慕者的心里。
轻轻地2024年走了,正如它悄悄地来,感谢你伴我览过山川锦绣,感谢你陪我赏过春花秋月。站在 2025 的新起点,愿往事清零,未来可期。就像徐霞客那般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我也满心期待着在新年里踏上新的旅途,去探寻更多鲜为人知的风景,感受山川湖海的魅力,聆听大自然的窃窃低语,继续书写自己旅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