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一代伟人与世长辞,别我们走了,走了,然而他的思想和精神却永垂不朽!
*徐再城简介*
徐再城 ,笔名 一冉公、余奂、悠闲智慧春风。诗人,词作家,朗诵艺术家。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北京首善超然艺术团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建设文协文学创作委员会会员,中华诵读联合会会员,北京语言学会朗读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野草诗社副理事长,世纪文化艺术社签约作家及签约朗诵家,华语作家网艺术中心签约朗诵家,大众原创诗词曲网签约作家,北京诗词学会会员,《北京农村年鉴》执行主编,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巡视员。他创作歌词百余首,还创作了大量诗词、诗歌,多在纸媒和网络媒体上发表。代表作有《品茗悟境》《放歌乾坤》《古韵希音》《大道铿锵》等书,已被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首都图书馆和中国国家版本馆收藏。他创作的诗词曾多次获奖,他创作的歌词多首获得《“词曲中国”大型原创词曲选拔组委会》专家评选的金奖、银奖和铜奖。
【文友读后感】暨艺术特色分析
读者:龙兴大运
读《红太阳的形象》有感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形象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如徐再城笔下的“红太阳”,以其磅礴的气势与深刻的内涵,照亮了我们回望往昔的道路。
诗中,那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如电影般在眼前放映。从笔走龙蛇的壮志豪情,到中流击水的坚毅勇敢;从矿山车间的奔走组织,到革命老区的关怀掘井,“红太阳”的形象逐渐丰满而立体。这不仅是对一位伟人经历的深情回溯,更是对一个时代精神的高度凝练。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以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引领着万千民众,在黑暗中探寻光明的出路。
“红太阳”所到之处,皆燃起希望之火。无论是唤起工农的觉醒,还是指明持久战的方向;无论是填词以明志,还是地图前的帷幄运筹,都展现出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心怀天下的博大胸襟。那一次次的实地考察,简陋的行装,朴素的生活作风,更是彰显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怀。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心心念念的依然是人民的疾苦,这份对人民的忠诚与牵挂,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历史的山巅。
这首诗让我们深刻领悟到,“红太阳”已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符号,它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奋斗的力量和无私的奉献。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传承这份伟大的精神遗产,去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向着光明的未来,永不止步地奋进。
《红太阳的形象》艺术特色分析
读者:龙兴大运
徐再城的《红太阳的形象》一诗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通过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伟大领袖的光辉形象,展现出雄浑壮阔的历史画卷和深沉炽热的情感世界。
- 意象运用与场景描绘:诗中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鲜明且富有代表性的意象,如“龙须”“油纸伞”“黄色教鞭”“铁锹”等,这些意象与领袖的关键事迹紧密相连,将抽象的历史事件和精神内涵具象化。同时,诗人细腻地描绘了众多场景,从“笔走龙蛇”的书写志向,到“大风大浪中砥砺前行”,再到“矿山下车间”的实地考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目睹领袖的伟大实践,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与感染力。
- 语言风格与修辞运用:整首诗的语言雄浑豪迈、气势磅礴,与所描绘的宏大历史主题相得益彰。诗句中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如“你曾提一束龙须……你曾拥抱一场疾风暴雨……你曾撑开一把油纸伞……”,排比句式的运用不仅使诗歌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更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一泻千里,强化了情感的表达,凸显出领袖波澜壮阔的一生和丰功伟绩,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
- 情感表达与主题升华:诗人怀着崇敬与深沉的情感,回顾领袖的生平事迹,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领袖的敬仰、爱戴以及对其伟大精神的赞颂。从领袖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到为民族危亡担当大任,再到为人民谋幸福的不懈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心系人民,诗歌层层递进,将情感逐步推向高潮,深刻地揭示了领袖与人民紧密相连的主题,使领袖的形象在历史的维度中得以升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引发读者对历史、对伟人精神的深刻思考与共鸣,让领袖的光辉形象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激励着后世不断前行。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