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难先一家的黄埔军校情结
作者:张铭玉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是在孙中山先生倡导下、经国共两党共同努力,于1924年成立的。今年,2024年,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日子。
孙中山先生革命半生,因没有自己的军事力量,长期依靠地方军阀而吃尽苦头,陈炯明、杨希闵、刘震寰等,都曾是孙中山先生主要依靠的地方军阀,不但割据一方,甚至先后发起叛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先生决定创办一个军校,为革命奠定武装力量。
但是,实现这个决定的道路是漫长的、荆棘丛生的。
1923年1月4日,孙中山先生发出讨伐陈炯明的通电。3月1日,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正式成立。孙中山先生整编各路讨贼军。李济深升任粤军第一师师长。4月沈鸿英叛变,粤军第一师奉命平叛。5月初取得肇庆大捷。6月兵不血刃进驻梧州。粤军第一师占领梧州后,大本营任命李济深为梧州善后处处长,负责处理梧州地区的一切军事、政治、经济问题。7月19日,孙中山先生任命李济深为西江善后督办,是西江地区的军、政最高长官。李济深深知办军校的意义,为给粤军各部和广东海防舰队培养军事干部,在肇庆创办西江陆海军讲武堂。
1923年。49岁的祖父张难先,接到李济深先生来函,力邀祖父到西江善后督办处协助他。信中介绍孙中山先生决定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新政策。9月,祖父欣然赶到梧州。李济深先生于热情欢迎后,立即任命祖父为西江善后督办处参议、西江陆海军讲武堂教官。
祖父了解到,西江陆海军讲武堂缺教官、他的长婿林熏南,湖北黄冈(今属新洲)人,字幼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和日本陆军大学毕业,这时已经与祖父长女张端君结婚,在某驻军任军官。祖父向李济深先生推荐他来西江陆海军讲武堂任教官。李济深先生催祖父给他去信,让他尽快来西江陆海军讲武堂。不久,林熏南只身到梧州。李济深先生任林熏南为西江陆海军讲武堂教育长。
祖父的长子张少勤,生于1897年。正在武昌一个农业技术学校读书。张难先让他来西江陆海军讲武堂弃农学军。
1923年5月,苏联就提出援助军校资金、枪支;8月,孙中山先生决定派“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建军校相关事宜;1923年10月10日,是武昌首义12年的纪念日子,在国民党会议上,孙中山先生强调建立军校的重要性;此后多次开会论证建立军校事宜。1924年1月23日,国民党一大,孙中山先生明确提出建立“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6月26日,“陆军军官学校”才正式成立!
黄埔军校成立,面临的是:缺钱、缺枪、缺人!
1924年2月21日,黄埔军校正在筹备中,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看见筹备中经费奇缺,很难想象以后如何把军校顺利办下去,竟突然辞去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职务。并擅自去上海。孙中山先生在他的辞呈上批复:“不准辞职”。可是,蒋介石仍呆在上海不肯回来。
黄埔军校缺钱,缺到校长蒋介石要不干了,给古应芬【1】秘书长写信;“……校中困难情形当不致此,如果长此下去,只有逼我离去。然兄不能辞其咎耳。”还把责任推给他人!
【1】古应芬(1873年--1931年11月18日)字勷勤,亦作湘芹。是中国国民党早期一位很有能力的组织家、活动家,国民党元老。于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先后参与多次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曾参加「二次革命」等重大事件,为孙中山先生最重要的助手之一。在民国史上居於重要的地位。
2月23日,孙中山先生委派廖仲恺先生为代理筹备委员会委员长;李济琛先生为考试委员会委员长。
自5月5日,正式录取学生350名、备取学生120名陆续到校。几百名学生来到,就需要解决学生吃饭的粮、菜。但是由于缺钱,一期学生每人每月伙食费仅6元毫洋,根本不够,有一段时间以萝卜苗充饥。
有一天,饭菜不够吃,米饭里还有沙子,李仙洲等提出异议,政治部主任戴季陶说:“这就是好的。当军人连这种苦都吃不得,还当什么军人!”
廖仲恺先生为筹钱十分辛苦,实在没有钱时,夫人何香凝曾把自己的首饰当掉换钱给学生买米。
黄埔军校缺枪。苏联答应的资金、枪弹到10月才抵达军校。已经不是“雪中送炭”。
孙中山先生给广东兵工厂发公函,要求拨300支粤造步枪给初建的“陆军军官学校”,因为地方军阀作梗,实际只拿到30支,站岗都不够用。廖仲恺先生亲自找驻广东的各地方军阀斡旋,竟一支枪也没有得到。
廖仲恺先生请李济琛先生协助解决。李济琛先生决定从西江陆海军讲武堂、粤军第一师拨一部分枪械、资金给陆军军官学校。
这时,李济琛先生军政事务繁忙。早在第一次军校筹备委员会上确定他负责一部分筹建事宜。因分身乏术,该事务委托邓演达代理;李济琛先生将从西江陆海军讲武堂、粤军第一师调出枪支200多支,子弹3万发,资金3万元给“陆军军官学校”等事务,则委托祖父张难先办理。
有了枪支后,“陆军军官学校”的教官才能组织到校的学生进行军事训练。一期学生准备军容整齐地参加“陆军军官学校”正式成立大会,接受孙中山先生等国共高层的检阅。
在6月26日,“陆军军官学校”正式成立大会上,孙中山先生发表重要演讲;那些进行阅兵的珍贵照片上,经过初步训练的队伍,肩上抗着枪、步伐整齐。在主席台上领导眼里,是那样威武、雄壮。从5月5日起,到6月26日,短短一个多月,襁褓中的“陆军军官学校”,给孫中山先生、新的中国国民党带来信心。
孫中山先生在“陆军军官学校”隆重的開學典禮後,百感交集地對李濟深說︰“任潮,軍校能夠開學與第一師的大力支持分不開,你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都做了支持,謝謝你!”这是从决定办学以来,迈过多少难以克服的艰难后,发自内心的感謝!
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学习苏联经验,开设政治课。时常请校外知名人士来校讲课、做报告。祖父曾应邀到校做报告。
祖父始终把“陆军军官学校”放在心上。后来,调到海南岛主政一方,担子很重、工作繁忙,还与邓演达书信往来,关心军校的事情。
祖父张难先有二子、三女。长子张少勤、次子张澈生;长女张端君、次女张肖瑜、三女张泳萍。
黄埔军校缺人!
黄埔军校缺少教官,调林熏南出任黄埔军校首批教官,后任军校训练部副主任。抗日战争时期,林薰南参与指挥了粤北会战等战役。1941年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广东省防空副司令。1945年7月11日授中将军衔。任中国驻日军事代表团中将顾问。
西江陆海军讲武堂应届毕业生中,有部分毕业生已经分派到位。黄埔军校需要大量基层干部,按李济琛先生指示,祖父安排还在讲武堂的毕业生到黄埔军校一期担任班长等基层干部。
黄埔军校开始招一期学员时,祖父立即让张少勤报名,进入黄埔军校一期三大队。经邓演达、三大队队长金佛庄(中共党员)介绍,张少勤加入国民党。同时,祖父动员西江善后督办处的一些年轻人参加入学考试,其中有人进入黄埔军校一期三大队。
由于革命形势发展需要,从学员中抽调部分人到校外工作。张少勤在毕业前被调离三大队。因此在黄埔军校同学录里(只记录毕业生)没有“张少勤”,只能在黄埔军校入学登记资料中看到“张少勤”。他一直在国民革命军中工作。很少与家中联系。
1940年6月,湖北宜昌失陷。为拱卫重庆,7月1日,设立新的第六战区,辖区为鄂西、鄂中、鄂南、湘北及湘西、川东、黔东,陈诚为司令长官。张少勤被任命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高级参议,迁家到恩施。育有张铭素、张铭玉、张铭淑。张铭素一直在她外婆家。
1941年12月26日,父亲张少勤在湖北恩施因痨病逝世。家中变故后,张铭玉、张铭淑成孤儿,祖父母亲自抚养他们兄妹。为此,祖父作联明志:
我 因 有 过 才 丧 子
天 若 假 年 再 抚 孙
回想1923年,再一次追随孙中山先生,开始新的革命生涯。1924年,把长子、长婿都送到“陆军军官学校”。次子张澈生15岁,1926年长成17岁,却没有送到“陆军军官学校”为革命接续,现在悔恨也无济于事。看来革命的路还长,如果老天还能让我延寿,一定把孙子抚育起来!
北伐军攻下武昌后。林熏南到武昌与大姑妈团聚。他们育有三子。分别是林上元、林春元、林泰元。与张少勤相似,林熏南很少照拂大姑妈及三个儿子。为让林熏南不牵挂他们母子,祖父对他们母子无微不至的关照。只要可能就将他们带在身边,到浙江省任省主席时带到杭州;祖父从浙江省主席退下后,赋闲在家。石瑛先生任南京市长,祖父委托石瑛先生在南京照顾安置他们母子。1946年,林熏南离开大陆,祖父更是把他们母子挂在心上。1949年送林上元去人民大学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湖北省高等法院工作,调整公检法系统人员时,帮助林上元调湖北省民革工作,1954年祖父调北京工作后,1955年帮助林上元从湖北省民革调民革中央工作。……
祖父远房侄子张振国,字正之,1905年出生于湖北沔阳(现在划到洪湖市)。1921年,他肄业于中华大学预科。感愤于军阀混战割据,1925年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北伐战争时,在师长严重带领下,屡立军功,职务擢升很快。张振国在国民革命军21军和18军从排长、连长、营长迁升为团长。
1938年初,陈诚调任武汉卫戍总司令,同时还兼任军委会政治部长、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等多项军政要职。一天,他拜访我祖父,谈到淞沪会战时,对日情报不精准,贻误战机,想在所部建情报机构,主要搜集日军情报,正在寻觅合适人物。祖父说,我有一个侄子张振国,黄埔军校第四期,听说曾在你手下做过事,他聪明机智、重要的是他忠诚可靠。你可以找他。陈诚召张振国,任命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部的少将衔高参,并负责主持九战区的军事情报工作。
抗日期间,张振国在武汉附近建立地下联络网。张振国获得许多重要情报。如日军将向东南亚用兵南侵的战略情报;武汉的日军总部计划第三次进攻长沙等重要情报,……均及时用电台报告陈诚。三次长沙会战惨败后的日军第十一军团司令官河南维几中将哀叹说:“长沙会战,注定我军的失败,因为中国军队太了解我们的底细了。”……
张振国还吸收遭受日本侵略的东南亚国家的革命青年接受训练。后来这些人中,有的成为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革命斗争的骨干力量或领袖人物。如越南共和国主席胡志明、国防部长武元甲、泰国武装司令乃沙立等在抗日战争时期都受过张振国的培训。
解放战争后期,张振国随陈诚去台湾。
改革开放后,他到大陆拜访旧时友人,约我到天津相聚。我从沈阳到天津,叔叔让我陪他住在宾馆。一住二、三天,互相留下通信地址。
表哥林上元,是大姑父林熏南的长子。他与黄埔军校同年龄。成都中央军校第十八期毕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历任民革中央常委兼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1983年在中共中央与邓小平的亲切关怀下,决定重新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 黄埔军校同学会是由黄埔军校同学组成的爱国群众团体。是在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下,经中共中央批准于1984年6月16日成立的。黄埔军校同学会宗旨是:“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
此时,林上元当选为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2009年6月,当选为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
2014年7月7日,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举行。上午10点,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独立自由勋章”雕塑前。一名中国共产党抗战老战士和一名中国国民党抗战老战士,在两名少年儿童陪伴下也走到雕塑前。在总书记习近平带领下,同时按下启动按钮,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林上元作为中国国民党抗战老战士代表,站在习总书记右边。
2025年9月2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央决定,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向约21万名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或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抗日将领的范围为少将以上或师长以上。2日上午,总书记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章颁发仪式。有30名国内外、国共的代表或遗属代表接受总书记习近平亲自颁发。林上元是林熏南中将遗属,应邀代表遗属出席纪念章颁发仪式,由总书记习近平亲自颁发。
辽宁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知道我父亲张少勤是黄埔军校一期,询问我父的情况,知道他曾被任命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高级参议。上报了我是将领遗属,在辽宁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代表上级向我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1988年,辽宁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不久,高践为副会长委派李震亚、卢光烈等二位黄埔军校老同学到我所在工厂党委,了解我的情况,建议我参加同学会活动。根据厂党委的意见,我欣然加入。至此,祖父、父亲,我,三代都在黄埔军校这个大平台上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爱惜,聘我为“联络委员”。遵循黄埔军校同学会宗旨,“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开展工作。在叔叔张振国健在时通过通信;由表哥林上元介绍,与台湾回来访友的军队高层人士联系,吃饭、交换礼物(在《辽宁黄埔》上有我的汇报);帮张振国的儿子、朋友在辽宁省寻找合作伙伴。终因“营商环境”基本没有成功;唯一一个黄总,在沈阳投资的木材加工,制造各种镜框、主要远销美国的工厂,也因“营商环境”导致撤资。
孙女张莹琛,在南方读大学时,经介绍。湖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吸收她为湖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亲属工作委员会成员。
今年,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成立100周年。回忆这100年,在祖父的率领下,父亲、我、连续三代;还有林熏南、张振国、林上元、张莹琛等,我们一门七人,在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这个团体尚有微薄贡献。
【作者简介】
张铭玉,湖北仙桃籍人,张难先先生嫡孙,1939年生,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任辽宁省沈阳市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辽宁省热泵暖通空调协会专家,出版有《张难先先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