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赵煜》
吉耀国(吉林)
人的一生,谁都会有许多同学和几个朋友。但是能够经常保持往来,关系长达半个世纪以上的,可能不会太多。而我和赵煜,就是这样的同学和朋友!
赵煜,长春市人。上个世纪的一九七O年,他跟随着走“五七道路”的父母下乡,落户到农安县三岗公社一个叫穷三家子的小屯儿。我在怀德县边缘住,和他两县交界,相距不到二公里。他因离怀德县所辖的民助中学路近而和我同班就读,当年的我俩都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半大小子。
赵煜个子不高,寡言少语,蔫蔫巴巴中也有点儿顽皮。在班上我俩很要好。放学后我曾去过他家里,他也曾来到过我家,彼此的感情越处越深。当年我们在民助初中毕业了,次年又一同到和气公社新成立的高中上学。我在一班,他在二班。我俩虽不在一个班级,但上下学的路上常在一起走。记得有次上学的路上,在我家前杨家屯儿的西南大壕边儿,他从兜里掏出一元钱给我。我至今清清楚楚记得,那是一张红色的票子。他给我,我不接,推来推去的,竟被那天的大风刮上了天空。那天早上的大风有五、六级,我俩撒开腿追呀追。这一元是他家给他平常零花用的。当时我家乡生产队的日值才一角多钱,够一个大人干了七、八天的活儿才能挣来。这个感人的往事,在若干年后我俩提起时,都哈哈大笑。这是我俩少年友谊中的一段儿佳话,没齿难忘啊!
赵煜在和气公社高中没念多长时间,就转学回农安县三岗。在那也没读多久,就随家返城回长春了,住在南关区二马路望火楼附近的一个院子里,我去过他家多次。后来他作为知识青年又下乡到德惠县朱城子公社。我俩虽然分开了,但书来信往不断。他知道我家经济困难,还曾经给我寄过粮票和购买过书。郭沫若写的《李白与杜甫》这本专著,至今我还保留着呢。
赵煜和我一样,都很热爱文学。他喜欢引用典故写古体诗。我们书来信往的交流着,延续着许多个年头儿。如果把每个人的书信编集起来,都够厚厚的一本书啦!他结束了知青的生活后,还曾几次来到我农村的家里。他在城里参加工作了,我也多次去看过他。我俩一直保持着联系,年复一年从未间断过。
他退休后,智能手机问世了。这对于我俩来说沟通就更方便了。我家搬到公主岭市后,他曾又几次来到过我家。有次我在公主岭宴请几位朋友,特邀他前来参加,为了赶时间,他连公交车都没坐,竟花了一百多元打车过来一聚。由此可见我俩的感情是何等的实在和深厚。
光阴似箭,岁月不饶人啊。如今的我俩都年过七十了。人活七十古来稀。赵煜近几年身体欠佳,常住医院。前两天我又去他家看望。老友见面,本不应该喝酒的他,不顾病情,谁也拦不住,非得要和我喝一杯。我俩叙说着半个世纪里许多发生的往事,几多快乐,几多感慨!…… 赵煜呀,我们都要有个好心态,珍惜健康,在余生的日子里,开心快乐地活好每一天吧!
25/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