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毛主席诞辰131周年之四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念奴娇·鸟儿问答》
毛泽东
1965年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
九万里,
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
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
弹痕遍地,
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
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
雀儿答道:
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
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
土豆烧熟了,
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
试看天地翻覆。
【二首词的背景】
毛主席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就其作品来说,我们很难再找到一个人能比毛主席的文风更雄浑大气了,因为这是独属于一代伟人的气魄,别人模仿不来。
而在文风之外,毛主席的诗词所表达的内涵也是很深刻的,你就比方说毛主席在人生的末尾发表的两首诗词,其中的曲折就非常耐人寻味。
毛主席被“压迫”写诗?
那是1976年元旦的时候,人民日报联合红旗杂志以及解放军报一起发表了一篇元旦社论,并用一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作为标题,而这个标题就来自毛主席的新作。
毛主席的新作并非发表在人民日报或其他报纸,而是发表在复刊后的《诗刊》杂志第一期,总题为《词二首》,人民日报等媒体正是就此事写了篇社论。
在社论的开篇,也直接写到了毛主席的两篇新作,其中这样说:“一九七六年来到了,今天发表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一九六五年写的词二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
这里其实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这两首诗并非是1976年才写的,而是在1965年就已经写好,只是到1976年才发出来。
说起来,这两首词的创作还有一个渊源。当年的夏天,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同志因故来到了中南海的菊香书屋会见毛主席。
交谈之中,邓颖超就主动提出想要毛主席的新作,但毛主席已经很久没有写了,也就没有新作。
邓颖超不肯作罢,拜托毛主席一定要写点新东西出来,她可等着读呢,毛主席大笑之下也就答应了。这种“粉丝”找“偶像”要作品的事情并非第一次发生了,此前郭沫若给《诗创》当总编的时候,也找毛主席要一些旧体诗,借此为刊物造势。
那次,毛主席一开始没有同意,他担心自己写的旧体诗会给青年人做不好的示范,谦称自己写的不好。还是在郭沫若的一再坚持下,毛主席才拿出了自己的作品。
现如今又有诗友找上门来,这回毛主席同样没得推脱。于是会面之后,毛主席思忖了很久,终于在熬了两个通宵后写了两篇新作出来,也就是被发表的那两篇《重上井冈山》和《鸟儿问答》。
毛主席在给邓颖超寄信的时候还写了这么一句话:“自从你压迫我写诗以后,没有办法,只得从命。花了两夜未睡,写了两首词.....如有不妥,请予痛改为盼。”
邓颖超本身也是高材生出身,有着很好的文化修养,所以爱读诗,她和周总理之间还往往以诗书传情。同时,邓颖超又是毛主席诗词的爱好者,这才会“压迫”毛主席写诗,这种领导人间和睦如亲友的氛围让人颇感温暖。
幸而毛主席遭到了邓颖超的“压迫”,要不然我们也无缘得见毛主席的这两篇杰作。
这两首词写的都很有意思,并且很有深意。先看第一首《重上井冈山》,诗云:“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至于那首《鸟儿问答》,则更为有趣,诗曰:“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不得不说一句,真不愧是我们的毛主席,他从来不会矫揉造作的堆砌辞藻,写出来的东西永远朴实接地气,这样的作品才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或许有人会说:“通俗过了头,也算不得好文章”,但问题在于这是毛主席啊,他的诗词能当做一个单纯的文学作品来看吗?显然是不能的。
二首新词引起的议论
在毛主席的两首诗词发表后,立即引起人们的热议,坊间大都以为这是毛主席的新作,只有邓颖超明白这是毛主席过去创作的旧词。
于是在后面刊载乃至写社论的过程中,媒体才将创作时间改成了1965年,但没有注明具体日期,因为大家都不知道。
其实时间是可以推断的。就拿第一篇《重上井冈山》来说,毛主席当年是在五月下旬去的井冈山,而毛主席给邓颖超的回信落款日期是在当年的九月底,所以创作时间也应该就在这个时间段之内。
另据邓颖超所说,她拜托毛主席写诗的时间点是在当年夏天,当时她正陪同毛主席会见女外宾。
根据当年的工作台历和人民日报消息,毛主席在6月29日接见了坦桑尼亚妇女代表团,邓颖超和曹孟君曾列席陪同,所以毛主席写诗的时间点就应该在6月29日以后了。最后,胡乔木在7月16日曾写过一篇日记,里面说:“早上去康老家,与康、郭二老谈主席词二首”,这就将创作时间的下限定在了7月16日之前。
当然,时间并不是最紧要的问题,重要的是毛主席的作品所传达出来的精神力量。
从毛主席重上井冈山开始,国内迅速流行起一阵“井冈山热”,别说那些真正从井冈山走出来的革命家,即便是没去过的干部同志也纷纷慕名前来,众人站在山岗之上,回首自己的往昔岁月,无不感慨乃至堕泪。
等到毛主席的《重上井冈山》面世,这首词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传唱,不少同志都把那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作为了自己的座右铭。
相比于《重上井冈山》的经久传唱,《鸟儿问答》却在当时引起了一些议论,因为毛主席在这首词中用词太轻快了,尤其是那句“不须放屁”,最是惹人争议。
不过,切不要以为毛主席真的就只是随心创作,正如我们上文提到的那样,毛主席在创作完成后并非只是寄给了邓颖超赏析,在此之前他已经让胡乔木、郭沫若等大家品鉴过了。
根据胡乔木的日记可以知道,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并非是毛主席最初落笔时的模样,而是众人商讨后的最终版。
就初稿而言,其和定稿还有很大分别的。比如有一句“牛皮忽炸,从此不知下落”就被删改了,其他地方的改动也很多。
最后呈现给我们的,已经是字斟句酌后的结果了,所以毛主席肯那样写必然有深意。只是这种深意旁人未必就能体会地出来。
中央乐团在为《鸟儿问答》编曲的时候就犯了愁,不知道该怎么唱这句“不须放屁”。最后大家斟酌了一番,总结出了三个办法。
首先就是直接回避,不唱这首《鸟儿问答》,只唱《重上井冈山》。其次就是改歌唱为朗诵,用技巧来弥补,尽量让词不显得突兀。
最后如果坚持要唱,那就在编曲的时候把放屁这两个字的声音压低,使其不影响总体的听觉感受。通过这三种办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视听需求,也完成了任务,称得上是两全其美。
但我们还是要说,用词轻松通俗是毛主席的风格,可能将这样的作品改编成曲目不是很合适,但仅作为文学作品来看却让人越品越有味。
鲁迅先生就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画家画什么都能画好,就是画鼻涕和大便画不好,”这和文学作品讳言屎尿屁这样的字眼是一样的,但毛主席却从来都是不拘一格。
除了这首《鸟儿问答》以外,他的名篇《沁园春·长沙》中的那句“粪土当年万户侯”亦是如此,用词都很自然大胆,但谁又能说这样的句子不脍炙人口呢?
两位先辈的不同表情
在毛主席的作品发表后,还有两个重要的读者,也只有他们最能读懂毛主席的心思,这两个人就是周总理和邓公。
周总理当时还在病榻之上,是身边的工作人员在为他朗读报纸,而在听到毛主席的新作后,久病之中的周总理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另一边,邓公也坐在办公桌前读完了报纸,但他的眉头却是紧紧锁着的,半晌也没有说话。
同样的作品,为什么两位大人物在看完之后,态度相差会这么大呢?两位先辈的反应恰恰说明他们读懂了,只是他们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要想真正理解毛主席的心思,不能不了解这两首词的创作背景。毛主席是在重回井冈山之后写下的第一篇作品,彼时的他站在高山之上,满眼看到的都是潺潺流水和莺歌燕舞,但他的心思完全不在山水风景上。
毛主席想到了三十多年前他在这里奋斗的日子,也想到了所面临的问题,他的心里于是充满了忧虑之情。
正是因为对国家发展的担忧,毛主席才写下了这样一首词。不过,我们从诗词中却读不出忧愁怨怼,字里行间反而充满旺盛的活力。
这就说明他老人家对未来仍旧充满了希冀,一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说尽了他的雄心壮志,伟人的气魄可见一斑。
如果说《重上井冈山》是在描述国内的话,那《鸟儿问答》就完全是在说国际上的事情了,并且指的就是苏联。
原诗中写道:“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这里说的就是1963年苏联与美国和英国订立《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他们意图针对我国的核试验。
作为我们曾经的老大哥,苏联已经在赫鲁晓夫的带领下完全走到了中国的对立面,甚至和美英狼狈为奸,这不能不让毛主席感到心寒。
但仅仅过了一年多,我们中国的核武器就试验成功了,毛主席于是欣然提笔写下这首词,并说了一句:“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嘲讽的就是他赫鲁晓夫。
这首诗词通篇其实充满了嘲讽,开头的鲲鹏与蓬间雀就是化用了庄子的《逍遥游》,把赫鲁晓夫比喻成“蓬间雀”,正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就是在说赫鲁晓夫这个靠内斗上台的人,如今一系列的倒行逆施是不得人心的。
至于那句“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还是在说赫鲁晓夫。因为赫鲁晓夫在1964年4月访问匈牙利时谈起了他的“福利共产主义”,将共产主义社会说成是“一盘土豆烧牛肉的好菜”。
毛主席就是在嘲讽他自以为和美英签了条约就能吃到“土豆烧牛肉”,就能实现他梦想中的共产主义生活。难道共产主义就是可以吃到土豆烧牛肉吗?这样浅薄的行为和言论无疑是可笑的。
说到这,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周总理会会心一笑,他本人当时正承受着膀胱癌和肠癌的折磨,能平静地躺着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笑一笑更为难得。
在秘书读完之后,周总理还吩咐他将诗词放在自己的枕边,似乎这样能为他汲取一些精神力量。而在元旦过后的1月8日,周总理与世长辞。
至于邓公,他是在12月30日的下午看到了那篇社论,还是汪东兴打电话让他过目的。邓公之所以沉默不语,不仅是因为自身的处境,也是因为他在思考毛主席所担忧的国家未来。
怎样去解决发展问题?怎样去实现“日月换新天”?这些问题毛主席和周总理都没有时间去思考了,但邓公必须肩负起这个责任,他又怎能不忧虑。
结语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毛主席曾反复去读晋人庾信的《枯树赋》,那篇文章讲述了一棵因风雨摧残而变得瘦弱不堪的枯树,但仍然顽强地生存着,并发芽开花。
显然这也是有深意,尽管晚年的毛主席已经变得衰弱老病,但他的斗志从未有一丝削减,他仍然希冀着革命事业像那棵枯树一样,能顽强地生存下去,再次绽放出绿叶鲜花。
就事实而言,邓公无负毛主席的期望,今日之中国不正已经成为一棵参天大树了吗?
文稿整理:强军/陕西 共4467字
2024年12月22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