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风雨路(自序)
宝岛阿华
甲辰龙年的日历很快翻过去了,在乙巳蛇年到来之际,我不知不觉也步入了七十岁的门坎。回首过去,七十年的光阴,仿佛弹指一挥间,七十年的历史,就像一本厚重的书籍,那一步步走过的深深浅浅的脚印,都被刻印在这本书上,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每一章都充满了沧桑,细细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如同电影画面一般,在脑海中一幕幕闪过,让我不禁感慨万千。
五十多年前,未满十七岁的我,由于家庭经济的压力,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升学,在招工的热潮中,便踏入了衡阳有色冶金机械厂的大门。那是一家令人瞩目的国有大企业,近万名员工汇聚于此,更是隶属冶金部的央企,熠熠生辉。从少时在青石板上奔跑嬉戏的无忧,一下子转入青春时期,怀着为梦想拼搏奋斗的激情,来到工厂这座大熔炉。我为能够在这里工作感到骄傲自豪,并在心里暗暗发誓,要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和青春献给火热的工厂。
进厂不久,我有幸被分配到冶金医院,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在这里,我开启了人生的新旅程。时光悄然流转,我通过自学努力,经职称考试正式成为一名护士,这一干便是十二年。1983 年,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我被调到冶金宣传部。起初在报社做内勤工作,在总编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不懈努力,勤奋学习新闻写作与通讯报道,终于成为一名编辑。我还参加了高教自学考试,先后斩获大专文凭和编辑职称。后来,我继续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深造,获得本科文凭,被评聘为高级政工师职称。为宣传工厂火热的生活,我除了负责编辑《衡冶工人报》的版面,还经常深入工厂车间进行采访,报道不少工厂先进模范人物,作品也如同璀璨星辰,频频见于《湖南工人报》《衡阳日版》《中国有色金属报》等,还先后斩获数十个各类文学征文奖项。
原衡阳有色冶金机械总厂西大门
1993 年,我调到企业纪检监察处,开启新的篇章。我对工作认真负责,外出调查取证时,我不畏艰难;书写报告文档时,我精益求精,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出色地完成任务。同时,我还兼任机关支部的工会主席,组织员工多次参加企业大型活动,运动会入场式上有我们的风采。我曾经在总厂工会的演讲活动中获得过一等奖,担任过机关联欢活动的主持人。正值中年期,我为家庭和事业奋斗,每天奔波操劳的忙碌,经常加班加点写稿到深夜,其情其景,仿佛就在昨天。时光啊,你为何如此匆匆,不等我细细品味,就已悄然带走了我的韶华。
真可谓30年河东,30年河西,谁会料到,曾经红红火火的企业,从九十年代后期就开始走下坡路,面临破产,工资缩减,每月只发两三百元的生活费,甚至有时发不出,员工的心凉了半截,生活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那是一种何等的令人失望啊。
随着下岗潮,许多员工为了生存,纷纷寻找出路。我也办理内退,经人介绍于1999年底来到宝岛台湾,开始了境外打工的游子生涯。在异地他乡,我克服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的困难,靠着自己的吃苦耐劳,勤奋打拼,先后做过许多工作,洗盘子、护理病人、清洁工、厨房助理、钟点工等,遭受了许多委屈和不平,经历了十三年的打工生涯,磨炼了自己的人生斗志,丰富了人生阅历。直到2012年回到娄底,此时的我也即将进入花甲之年,才开始正式享受退休生活。
翻开那一页页往事,我无悔那曾经付出的努力和奉献 ,当然也有不少遗憾,我曾叹息命运的不公,为何让我生活中遭受那么多挫折;叹息那青春容颜,已被岁月的刻刀雕琢成一道道皱纹;叹息那乌黑的秀发,也在光阴流转间染上了银霜。可笑年少时的幼稚,青年时的追逐,盛年时的执着,这些如今都成为了过往的回忆。2017年,我把过去发表在报刊的部分散文小说诗词等共约20多万字,整理成册,出版《华韵春秋——王建华文学作品选》。
60岁至70岁,这是人生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生命的深秋,我终于落叶归根,在外飘泊了40余年的游子,回到了家乡娄底市。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星城浓厚的文学气息,重拾在台湾停了多年的文笔,又加入到娄底的文学氛围中。以前在企业写作,多以新闻和通讯报道为主,散文小说也有不少作品,反映的是工厂生活的题材。为了弥补文学知识的不足,我加入了娄星区老年大学诗词班,开始学习格律诗词创作。
在诗词的海洋里,我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品赏到唐宋诗词的千古遗风,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我先后加入中华诗词学会、湖南诗词协会,湖南楹联家协会以及娄底市、区诗词协会,并担任娄星区诗协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这也是我人生又一个辉煌时期。
但诗词创作还不是我的文学主项,我更喜欢的是散文和小小说。我把在台湾10多年的打工经历以及所见所闻,分别写成《宝岛风情系列散文》和《宝岛打工记》,在湖南红网佳作版连载发表,同时加入了红网佳作天地版务团队,被聘为特约评论员,不久又被聘为版主,其多篇小说散文在红网论坛举办的文学大赛中获奖,连续多年被聘为全国文学大赛评委。还先后加入湖南网络作家协会,娄底市、区作家协会。
七十岁不会再充满幻想,也不会轻狂,但对未来依然充满期待,仍然可以与时俱进,继续学习新知识,探索未知的世界。在我的周围,有几位九十岁的耄耋老人,他们神清目明,思维敏捷,持之以恒,坚持每天写诗发文,上网聊天发稿,一点不亚于中年人,也让不少后生佩服不已。这说明,七十岁不是终点,而是人生新阶段的开始,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我们庆幸活在盛世,我们幸运赶上一个和平发展的新时代。

广场上,音乐响起,我与伙伴们翩翩起舞。2016年秋,我组织成立了一支20余人的金秋舞蹈队,自己兼任队长,经常指导排练,带领队员们走出去展示风采。几年来,我们自购音响、服装、化妆品、以及道具,先后排练了数十支舞蹈,参加娄底市区各项活动,进行了近百场义演,获得了不少奖,收获了不少掌声。我们在舞台上的每一个旋转,每一次抬手,都仿佛在诉说着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都展现了中老年人的自信和健康,不仅给观众带来欢笑和快乐,也愉悦充实了队员的生活。
2019年,我担任了娄底市广场舞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2021年3月,我筹备成立了娄底市广场舞协会党支部,经党员投票选举担任协会党支部书记。退休不退志,我经常带领舞友们进行公益演出,为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充实了自己的娱乐生活。退休后仍然可以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社会继续发挥余热。
历经沧桑,方知生命珍贵。回顾岁月,是为了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更是为了思考生命的意义。70岁,充满智慧与沉淀,对生命感悟更深,更懂珍惜、感恩。近三年来,母亲和兄长相继去世,同龄同学也有离世的,这让我明白生命的脆弱,从而学会放下,珍惜与亲友相处的时光,更加重视健康,深知健康是享受晚年的根本。
70年的风风雨雨,我见证了两个世纪的变迁,经历了国家困难、物资匮乏的时期以及那个特殊运动时期,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生活实现了小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我先后在新化、衡阳、台中、娄底四地生活过,短则十余年,长则数十年,这些丰富的阅历,也构成了一部独特的时代记录。
撰写这本回忆录,首要目的是给家人和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希望他们能从我的回忆与经历中,了解家族的变迁,知晓祖辈奋斗的不易,传承勤劳、坚韧的家风。同时,我也期望这本书能为时代留存一份个体视角的真实记录。从个人的工作学习经历,反映出社会的变革,为研究时代变迁的人们提供真实生动的素材。
“青春奉献终无悔,华韵诗文半世情。”回顾自己的一生,也是对自我的一种审视与总结。将记忆梳理成册,把经历过的痛苦与欢乐,都化作前行的力量,激励自己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继续绽放光彩。
人生犹如高铁列车,70岁虽离终点更近一步,但只要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定能继续书写精彩篇章,让生命的晚霞绽放出绚丽光芒。
初稿于2024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