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盐土
文/朱秀华
食盐,是人体正常机能的重要物质,也是生活中的每天必需品及调味品,是众所周知的,而盐土,对年轻人恐怕不很了解。“扫盐土”更是茫然不知了?而我却记忆犹新。
我的家乡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最北面的埕口镇,与河北省接壤,位于渤海边,虽然地处沿海,属于产盐地区,但在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经济条件极差,家家户户囊中羞涩,为温饱而奔波,为了减少一点开支,缓解生活压力,每到初春季节,每家每户都投入到扫盐土的热潮中……
我村的东边、北边(俗称东洼、北洼),是一片片白茫茫的盐碱地,能种出粮食来的好地少之又少,只有野生的黄茎菜、芦蓬、蒿子、皮菜、洋沟菜等,雨水淋过盐碱地,经太阳暴晒,水分蒸发,地面上冒出一层白色的盐嘎巴,这个时候是扫盐土的好时节,人们都积极行动起来,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三五成群、成帮结队的人们,推着木制独轮小推车,带着笤帚、用绊子草自制的刷子、簸箕、盛盐土的口袋,到达目的地,选择一片泛白色的地段,用刷子使劲刷、刮,然后把白色的盐土用簸箕收到口袋里。盐土很重,每次扫半口袋就用小车推着回家。
盐土主要是用来腌咸菜,到了秋后,腌上几瓮子自己家种的白菜萝卜,一年四季就有下饭菜了。
记得爷爷在六十年代中期在天津辅食酱菜商业系统退休,退休回到老家,也加入了扫盐土的流动大军……由于爷爷有腌制酱菜的经验,每年爷爷都用他自己扫来的盐土腌制很多种小菜,如咸白菜、咸萝卜、辣旮瘩、辣菜等,爷爷腌制的各种小菜色味俱全,口感独特,深受全家人喜欢。早晨,一碗玉米粥,配上一盘爷爷腌制的咸菜,那是家的味道,那简单朴实的味道,充满着温暖和满足。在那贫穷的年代,咸白菜、咸萝卜、虾酱是饭桌上三大主档“就吃”。它陪伴着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平淡的日子,我对咸菜、虾酱也有些特殊感情。
改革开放之后,我的家乡也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挑沟挖渠,引水灌溉,排碱排盐,进行土质改良,使荒滩变沃土,种植棉花、高粱、玉米、小麦、大豆等,年年喜获大丰收。
九十年代,由于广阔的优越地理位置,举国闻名的鲁北化工厂在此建成,企业的崛起,也带动了我们当地的经济发展及增加了年轻人的就业几率,当年的盐碱地“东洼、北洼”,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片片工厂如雨后春笋,繁华的商业区和工业区也在我们村的土地上建成,宽阔平坦的公路一直修到村边,村民们出门就上班,非常方便,大家高兴的都在调侃,盐碱窝如今变成了“小香港”,我们也是特区的村民了。
现在大家丰衣足食,吃饭讲究营养搭配,海鲜、鸡鸭鱼肉、新鲜蔬菜,咸菜渐渐地退去了主角的光环,饭桌上再也不是咸萝卜、咸白菜、虾酱“三件套”了,只是偶尔吃点成了生活中的调味品。国家为了增强人民体质,预防粗脖子病(甲状腺肿大)及心血管疾病,提倡大家吃碘盐及低盐饮食。
扫盐土,埋在我内心深处的记忆,变成永远的回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变迁,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随着记忆而老去,可能真正成为故事中的传说了……
原创首发
作者介绍:朱秀华,女,65岁,北镇卫校毕业,在山东省滨州市中心医院工作,现已退休。业余爱好文学写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