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惟海上之清风
作者: 萧润泽
近日,朋友属刻一方闲章“惟江上之清风”。大家知道,该名句出自苏轼升华成苏东坡时,在黄冈创作之《赤壁赋》之中,颇有境界。
但书写印稿时,误把“江”写成了“海”。细品还多有格调。年初的海陵岛旅居的境头,突然在脑海里回放。惟海上之清风,何尝不是值得记忆的风景呢?
当太阳蹦出海平面,十里银滩迎来了新的一天。望不到尽头的沙滩上,成群结队的观日出者,身穿各色时装,摆弄着各种姿式,争先恐后地抢着镜头。层层浪花,象拨动的琴弦,一浪一浪地拍打着海岸,奏响了曼妙的晨曲。
沏一壶老纵水仙,站在21楼的阳台上观海,神清气爽。清风徐来,宠辱皆忘。伴随着节奏的拍岸声,书写一幅《心经》,已成了每天的必修课了。
来一次当天往返的观光,仿佛成了旅居的主旋律,拨动着心弦。
龙年即到,去飞龙寺礼佛是必须的。建在海岸悬崖上的飞龙寺,面朝大海,气势恢宏:大有:碧波和祥云,海涛依梵音之韵。巨大的石上刻的“仁兴德崇”,充满儒家思想内涵。其巨大的“南海珍珠渔女”花岗石雕像,值于寺庙正中央。更是把以海为生的疍家儿女对美好未来的祈盼,凸显得淋漓尽致。
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六澳之首——大澳渔村,疍民从海上飘泊到陆上定居的低矮小屋,诉说着他们艰辛努力的成果。站在“渔家文化博物馆”里,感受着一代代疍民面对深不可测海洋环境,向海而生,百折不挠的精神,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更有开平碉楼之旅。
走进自力村,海洋文明之清风吹在一幢幢小楼,凝固成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引来无数旅客打卡。
我们沿开放的小楼层层游览,中西兼容的室内摆件,尽显对美的追求。当来到楼顶,环顾四周,好一派和气兆祥的田园风光;良田用它的空,为春耕,夏种,秋收作足了充分准备。
传来一曲,德沃夏克《自新大陆》第二乐章之《念故乡》。舒缓而情深,浓浓的乡愁之味,让思维不由发散起来。
人类首先是生存需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遭遇战乱,天灾等面前,只有离乡背井,远涉重洋。
他们吃千辛万苦,行千山万水,想千方百计,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挣千金万银。
随着存款位数的上升,思乡之情越来越浓郁。银票伴随着建设美好家园的设计图,绵绵不绝地飞回故里。
一幢幢海洋文明开放性,包容性的异国审美元素,融入农耕文明封闭性的生活诉求的中西合璧建筑,在这片土地上,如雨后春笋,拨地而起,参差错落的一坐坐碉楼,就象舞台上的交响乐团,演奏着消魂的凝固的乐章。
夕阳西下时,停泊在闸坡港的一排排渔船披上了金装,靓丽的风景难以忘怀。
马尾岛看日落,好象是一天共同的约定。车辆形成的长龙,伴随着步行的观光者,笑语盈盈地追逐着夕阳。
我最幸福的是,每晚都枕着涛声入眠。
暇思过后,奏刀“惟海上之清风”一气呵成。
我想:不管是江上的大河文明,还是海上的海洋文明,求同存异,和谐共生,彼此开放包容。只要和平就如沐清风……
甲辰清明于虚无斋
【篆刻家简介】肖(萧)润泽,别号,源泽居士,虚无斋主,一九六三年生于重庆。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重庆市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重庆书画院理事,重庆市老年大学书法系教师,第三届重庆市老年大学书画研究会会长。
【朗诵者简介】静秋,陕西旬阳人,自幼生长在天然太极城,一位热爱朗诵艺术的爱好者,喜欢用自然淳朴的声音传递一份感动,再塑文字魅力,用真挚细腻的情感倾吐心灵之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