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雪的缘分
文/殷晴
小雪时节,傍晚从妈妈回来,路上天空又飘起雪花,飞飞扬扬模糊了视线。想起刚才还问妈妈:我出生那天是不下雪了?不然我为什么那么喜欢雪?妈妈虽然说记不清了,但我确信是这样的。我出生的节令在小雪与大雪之间,正是北方多雪的时节,所以这个概率很高。
我从小就不喜欢花红柳绿的夏天,偏爱冰天雪地,定是一出生便种下的缘分。看见下雪我就会心情特别舒爽,像是雪直接下到心里——沁人心脾,对花香却没有这种感觉。
落雪的冬日,我在庭院里漫步,曾写下一首古诗《香雪》:“似花似雾结冰霜,闪闪银光旷野茫。风送残秋孤叶落,雪雕玉树满庭芳。”怕人笑话,一直没敢拿出来示人。
雪花的确是有香气的,小时候,一下雪我就嗅到了它的清香,不由得想往外跑,让它下在脸上、手上,浸入心里。雪有时躲着我在夜里悄悄地下,第二天一大早便给我一个惊喜,不见阳光,透过窗纱却能看到一个银光闪闪的世界。迫不及待地穿上棉衣、蹬上踏雪鞋,去白纸上踩下第一行脚印,听那咯吱咯吱欢快的乐曲在耳畔回荡,张开嘴吸几口清新的空气,别提有多畅快。
雪也能让人的心变得平静,心情不好的时候在雪中漫步,看着那白茫茫空旷的世界会豁然开朗:
天洁、地洁、诗洁、人心洁,有什不快?
日在、山在、河在、浩气在,夫复何求?
记得年轻的时候,曾因为一份不适合的感情而纠结。在一个落雪的晚上,约了好朋友去踏雪,街道上只有零星几个人。我们在马路上踩着新雪,路灯的照射下雪花也变了颜色,分外迷人。我们来来回回不知踩下多少脚印,终于把烦恼也踩在雪地里,心情渐渐平静,心意渐渐明朗,从此丢开。
近年工作闲暇,喜欢上诗词也是从冬日开始,从雪写起,有雪便有诗。夏天雪停了,诗情也几乎停顿,岂不是一种缘分?
2017年至今随着雪的脚步,我洋洋洒洒写了近百首首关于雪的诗词,也算不负这位老友吧。
雪不停下,我的思绪就会随着雪花飞舞:
魂随飞雪
半个世纪前的小雪时节
我的灵魂飘飘荡荡
在人间寻找栖息之所
我从某个南方小镇出发
随水汽一起上升
升上天空
穿越宇宙的尘埃
仔细寻找
寻找
那上一世熟悉的面孔
江南水乡
只有曾经的雨巷
没有相识的容颜
我随风飘荡
不知飘了多远
风把我吹到一个寒冷而空旷的高原
我冻得瑟瑟发抖
在抖动中变成一枚六角的空灵
与无数围绕在我身边的银色精灵共同飞舞
舞啊舞
不知舞了多久
身边的精灵一批批坠落
终于
在一个陌生的小镇
我看到了那张亲切的面孔
于是俯冲下去
一头扎进她的怀里
蜷缩起来
可真暖和啊……
又见初雪
殷晴
太阳躲藏在云絮里
雪姑娘给大地播洒光明
这银光轻轻柔柔
落在手掌、脸颊
——浸入身体
愉悦而舒爽
没有凛冽
寒风裹挟着清气
心也被滋润
目光变得潮湿
泪……
滴入诗行
这是老友的消息
是久违的亲切
隔了四季
终于又与你相遇
仿佛赴一场约定
不见不散……
轻得像一朵雪花
文/玉子
雪花混沌,还是迷离
昨日黄昏已远
今朝,或迟或早
终是白茫茫一片
雪原深处
还有没有我当初的寥廓
雀鸟一声欢叫
我原地不动
就飞旋我的花翅膀
中年只走简约风格
而落雪不管这些
一年一年
已经听不出空谷足音
雪花天使其实一直在人间
是我不好
长大做借口
雪人儿退出梦幻城堡
中年山岗
由雪花独守一份清寂
重叠
文/北墨(呼和浩特)
天地之间被大雾重重填满
冰霜铺满整个大地
寒风扑面如刀子刮割
大爱无疆的志愿者们步履匆匆逆光而来
地毯式地找寻昨晚走失的一位老人
雪地上留下他们重重叠叠的脚印
呼喊声淹没了凄厉的风声
风雪中那一个个鲜艳红马甲
就是一道寒冬里最温暖的光
是别人的最后一丝希望
响声
文/北墨
年关临近
风兴奋地笑了一夜
清晨,白花花的银两躺了一地
绿颚梅悄悄绽开第一粒花瓣
奶奶喜欢剪纸
将这些冬日丰盈的馈赠
牢牢地订在一张红纸上
于是一首首春天的小令
在奶奶的窗户上
毕毕剥剥地拔节

一壶老酒
杨天喜
在时光幽僻的长廊
一壶老酒醇味飘香
岁月在瓶身编织暗纹
记忆在酒液封存窖藏
倾出那琥珀流光
清雅淡香
勾起多少往事
在空气里彷徨
初尝
是少年的莽撞
青花瓷中充满爱的希望
辛辣中满是无畏的梦想
再品
是中年的怅惘
在舌尖上游荡
苦涩里交织着
希望与沧桑
生活的向往情感的迷茫
都在酒杯里一一安放
而后
老年的宁静在喉间回荡
那是历经风雨后的慈祥
仿若残阳温柔的光
暖了尘世所有的凉
一壶老酒
是生命的长卷在味蕾上舒张
从起点到终点的遥望
满是灵魂的低吟与浅唱
和诗人相亲
文/曲石
听闻相亲对象是一个诗人,可没有
文艺的胡须和随身的手记
他的话语平常,融洽着
如土声土色木屑的气息
杯酒下肚后开始无序
淡及酒坊,养花,家具
偏激于教育,性情,生育
扬言要与一名舞女葬于山茶月下
解衣坦胸笑此乐何极
二十载后人生安定
我解下娃儿的尿不湿
在他张嘴待乳的啼哭中
突然骂出了一句诗
遮住窗帘的秋天
文/曲石
这里的一切秋黄好像和家里的不一样
不是没有阳光的灼背,也不是没有母亲
递给一碗烫手的粥,不喝凉透
琐碎,窸窸窣窣的旧话
都是故事,讲不给
上辈子的人和下辈子的人
我不能躺下
没有透过秋天的那片炕头安心
如今才想到地头田间的三言两语
是一个女人好久的秘密
火炕
乔峻岭
南人习床,北人尚炕。在塞北乡村,家家户户都有火炕。每当想起家乡的火炕,我的心里便会涌现一股暖流。
记得小时候,我们一家五六口人睡在一盘土炕上。特别是在冬天,外面大雪纷飞,滴水成冰。这时,母亲就在灶膛里点一些作物秸秆或牛羊粪。待作物秸秆等燃烧完后,炕就慢慢地热起来。全家人围坐在火炕上,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儿时的我,躺在母亲的怀抱里,听着“大灰狼和小锦羊”的故事,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
火炕是用土坯和泥基盘制而成的,通风性能好,过热面积大。我们兄弟姐妹都是在火炕上摸爬滚打、渐次长的。大的照看小的,长的爱护幼的。姐姐衣服留给妹妹穿,哥哥的玩具传给弟弟玩。棉被少了通腿睡,花碗不足轮着用。姐姐把外面的见闻在炕上分发,妹妹把学会玩耍在炕上分享。我们也搞些恶作剧:姐姐偷一块母亲珍藏在炕角油纸包里的冰糖,咬成几小块姊妹分着尝;我偷扯一个父亲藏在炕席下的鞭炮哄着弟弟放。一旦被父母发现,则互相推诿,且做若无其事状。每到这时,母亲都会嗔怒着在炕上扔一把瓜子,引来我们哄抢。
记忆最深的是,母亲将做好的饭,舀在黑瓷盆里,端在火炕中央。一家人围着饭盆,你一勺他一碗,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尽管饭食不好,酸白菜、糠窝头、小米粥,或者是煮土豆、二莜面……可吃起来都是那样可口、香美,令人回味无穷!那时,我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大,又贪食,一盆子饭哪能招得住兄弟姐妹们放开肚皮“海吃海喝”?三下五除二就吃了个底朝天。母亲心疼我们,总是不端碗。我们常常催促她老人家赶快吃,可她总是说不饿。其实母亲岂能不饿?她硬是忍着饥饿,把温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子女们。每当想起这些,我的心痛得像锥扎似的。
在整个火炕之中,炕头又是最重要的地方。一般来说,炕头是家里长者或一家之主的固定位子,长辈或一家之主晚上睡炕头,吃饭时也不离开炕头,晚辈们会把饭碗端来专门伺候。每逢家里办喜事开宴席,炕头这一桌便是首席。能坐上首席的人,必是重要角色或有威望的人。有时因为主人疏忽或安排不妥,便会出现争首席的闹剧。
炕头还是发面、生豆芽的暖床。记忆中,母亲每到快过年时都会生上一大泥盆绿豆。挑选好的绿豆放在盆里,蒙上白纱布,盖上盖帘,端到炕头上放好。母亲天天掀开盖帘和纱布细看,更换清水,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几日后,水灵灵的嫩芽破豆而出,郁郁葱葱,让人欢喜。
火炕还是家乡人的摇篮。在很长的历史中,火炕是家乡人最理想的产床,火炕的温度可以减轻生产给女人带来的疼痛。在女人生产之际,接生的人不是医生,而是接生婆。我就是在家乡的火炕上出生的,据母亲讲,接我出生的人是一位姓张的老太太,她不懂医术,却在接生这方面经验丰富。母亲说,人生火炕上出生,一出世就与地气相联,长大了会变得强壮。我一生下便享受了火炕给予的温暖,火炕是我人生的胎记,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它已楔入我的灵魂。
我从2011年进城,就开始睡床,就再也睡不上火炕了。现在,睡床尽管也很舒服,但我还想睡当年的火炕。

踏 雪
文/刘翠平
周五下雪时,我在工作,没有漫步走在雪花飞扬的路上,去聆听雪花飞舞的声音,去感受雪花滑触我脸庞的轻柔,但我心底有一个去踏雪的执念。
周六休息,午饭后和女儿相约而成,我惊喜不止。我们目标朝西,开跋而行。女儿健谈,我们一路行,一路语。海阔天空,随机而论。
人行道上已经脚印斑驳了,我们稍许有些失望。但路旁的松树上还落着未被惊扰的一层白雪。冬季中尚存的绿色与白色和谐地相依相偎,很是美观。
路过一个广场,远远看到孩子们在玩打雪仗。原本沉寂的积雪变成了一个个不规则的雪球,呼啸在空中,变化成欢乐的笑声。
那笑声渐渐远了,建筑物也被我们遗落在身后,脚底下的雪厚重起来,踩上去开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这简单有力的声音犹如一支优美的音律伴着我们走出小镇,踏上了一条小路。
这条小路,在田野中延伸,弯弯曲曲地通向一个村庄。路两旁的电线杆也随着小路蜿蜒而去,像卫兵一样守护着村庄。远远的阴山山脉则伸出长长的手臂,将它们轻轻环绕成一个美丽的银色港湾。深蓝色的天空俯身静静地亲吻着洁白的大地,清凉,空旷,寂静。
我们就踏行在这诗意的雪景中。
女儿说,这雪景带一股苏联的味道。而那小村庄遥远而含蓄,犹如一首深情迂回的苏联歌曲,这让我对它生出了无比的向往。
我把向往默默留在了心底,在这个冬日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期待春天的来临。
我们恋恋不舍地开始返程。
返程途中我们在她手机上听起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深邃的音乐释放出一种沧桑的质感。
那段历史徐徐回放在眼前。血雨腥风中,追求人性关怀的信念不倒,践行爱国的情怀永在,被巨大的力量推动着的时代车轮在不断驶向未来。
我突然意识到,我总是用特别自我的情绪,为自己佐证着生气、快乐或忧愁的存在,进而责问生活对自己的不公。其实,真实的存在无须徒劳指责,自然接受,踏实前行就好。
两者相比,后者微不足道。
走回小镇,走进我们真实的生活。炊烟一天天升起,我反问自己,那踏雪而获的人文情怀,还能保持多久呢?
它必将沉淀为生活的底蕴,挥泼主色,布局画面,定格画风。
芳华,在这里绽放
文/芳子
迎着黎明前的月,我一如既往地踏上去蒙中见习医院的路途。今晨的天气雾沉沉的,灰雾的空气中挟着一丝早春二月的寒凉 ,我于5点58分乘上准点的捷达客运班车,再经转乘34路公交车,准时来血液净化中心工作学习 。7点到岗 ,7点40分,血液透析准备工作就绪,肾透析患者陆续通过患者通道,进入血液透析室,又开始了维护生命尊严的战斗。今天,三区是我的责任工作区。
在巡视工作中 ,我发现紧挨着三区病床边缘的一位二区患者面色苍白,神情有些异样,绝望中似乎存在一种卸重后的释然。这却引起我的注意 ,我没作多想,迅速过去揭开他被子 ,被子里衣服上流的全是血 ,我大声喊人,立即组织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抢救 。经我们医护人员全力抢救 ,患者渐渐转危为安。事后得知,出血原因是这位患者想不开,透析过程中自行拔掉回血针 ,想早早结束生命,以求得病痛的解脱。
由于我的专业敏感,这位患者的生命之光再次燃起,同时也为所在见习医院避免一场医疗事故。患者爱人 、儿子含着眼泪,泣不成声,紧紧握着我的手,连说谢谢,谢谢最美的白衣天使!这时,医院领导在第一时间急急赶来,他处理了善后事宜,当场表扬了我,并号召所在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学习我的这种尽责担当的职业精神!
一风吹尽阴霾雾,情到深浓自见真!我的心感到暖暖的。一天的工作结束,顶着晚夜的星光,我继续乘上捷达的客车,返回在归家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