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学射【原文】
列御寇为伯昏瞀(mào)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镝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也,犹象人也。
伯昏瞀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当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瞀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瞀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xún,恐惧)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译文】
列御寇为伯昏瞀人表演射箭术。他拉满弓,并放一杯水在胳膊肘上,然后开始发射,一支支箭飞速射出,后面的箭镞紧追着前头的箭尾,前一支箭刚刚射出,后一支箭又搭上弓弦。射箭时,列子形神凝聚,身体就像泥塑木雕一般丝毫不动。
伯昏瞀人说:“你这样还属于存心为射箭而射箭,并没有达到无心射箭而射箭的地步。假如我同你一起攀登高山,脚踏危崖,身临几十丈的深渊,你还能这样射箭吗?”
于是,伯昏瞀人就带他攀登高山,脚踏危崖,身临几十丈的深渊。伯昏瞀人背对深渊向后退步,脚跟悬在崖外。然后对列子拱手作礼,请他上来。
列子却吓得趴在地上,冷汗一直流到了脚跟。
伯昏瞀人说:“那些境界最高的人,上可窥探于青天,下可潜入到黄泉,自由遨游于四面八方,而神色丝毫不变。但现在你却满眼的恐惧,你对于射箭奥妙的理解还差得很远啊!”
秋雨堂曰:
在这个故事里,列子通过伯昏瞀人对他射箭技艺的点评,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不射之射”,一是““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列子射箭时“能挽雕弓如满月”,箭镞连发如流星,而身体却控制得如泥塑木雕一般,放在胳膊肘上的一杯水安然不动,这样的技艺可算是很高超了,但在伯昏瞀人眼里,却认为还差得很远,这是为什么呢?
伯昏瞀人认为他这是存心射箭,而不是无心射箭。从他把身体控制得一动不动,还在胳膊肘上放一杯水这样的行为来看,他是为了炫技,表演给人看的,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他的技艺就很难发挥出来了,比如一到悬崖边上,他害怕得连站都站不起来了,哪还能把箭射好呢?
而无心之射,就是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当需要射箭的时候,于无意之中就能连发连中,解决问题。譬如在山路险要之处,突然有一只猛虎向你扑来,你在不加思索的情况下,连发几箭,将虎射死,这就是无心之射。
伯昏瞀人提出,那些境界最高的人,也就是“至人”,上可窥探于青天,下可潜入到黄泉,自由遨游于四面八方,而神色丝毫不变。这里所说的“至人”,有人把它翻译为“道德最高的人”,我认为这是不确切的,因为道德是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的,儒家、道家、佛家的道德标准有所不同,古今和中外的道德标准也有所不同。这里所说的“至人”我认为应该是认知水平最高、能力最强的人。他谙熟天地万物的规律和本质,参透了人情物理,有着某些方面的高超技艺和能力,能在人世间自由自在的生活,于无心间游刃有余地解决人生的难题,道教中的“神仙”形象就是这种理念的具体体现。
从列子的这篇寓言里,我们应该领悟到,生活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意于养生而身体康健,无意于发财而经济富裕,无意于交友而胜友如云,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处险境不恐惧颤栗,身处繁华不沉迷忘情。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要参透一个“道”字。
2024.12.19.于秋雨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