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或者一个难以释怀的情结……
我的故乡处在辽宁的中部地区,位于东风河畔,她有一个很好听很浪漫的名字——小龙湾。星罗棋布的屋舍无规则地散落着,坑坑洼洼的土路连接着家家户户。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还没通上电,煤油灯是乡村主要的照明工具。每到夜晚妈妈总是在煤油灯下边做针线活边给我们兄妹讲故事,所以我们很早就知道武松打虎、朱买臣休妻、牛郎织女等故事。
妈妈为了让我们早些“立事”,还给我们讲了个懒媳妇的故事。说的是有个懒媳妇,她整天盼天黑、盼下雨、盼得病,因为天黑了就躺在床上睡大觉。下雨不用下地干活,雨下大了成了灾,把棉花庄稼通通都淹死,连织布纺棉的活都不用干了,多轻闲。得个小病再装着很严重的样子,好吃好喝的还有人伺候,岂不是神仙日子呀。于是她就天天在家祷告。“天黑别再明,下雨别再晴,大小给点病,千万别要命。”日子久了,婆婆实在忍不下去了,躲在门后听的咬牙切齿,狠狠地说:得病就死!懒媳妇听了以为老天爷说话了,顿时惊恐万状,越想越怕,最后得了抑郁症饥饿而亡。
妈妈讲完这个故事,又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你们呢将来千万别学懒媳妇,一定要勤劳,勤劳是成功的关键。没有勤劳,就没有一切。所以妈妈的话一直根植在我的心里,等我逐渐长大后方能理解了妈妈的良苦用心。正如一句哲人所说:“天道酬勤”,只有勤劳的人才会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那时候多数的家庭生活都非常拮据。茅草的房屋,纸糊的窗。进入腊月屋里的水缸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家里唯一的取暖设施就是火盆,火盆里的火多伴是灶膛里扒一些没烧透的底火,里面再放些豆杆等柴草。一盆火就能热乎小半天。所以妈妈每天早晨起来首先生火做饭,然后再把我们凉凉冰冰的棉衣放在火盆旁烤暖一些,而后才唤醒我们起床。
当时粮食亩产只有五百斤左右,分得的粮食只能解决温饱,所以每家每户都是节俭着过日子。尽管这样,当时不懂事的我们有时会背着父母,用小铁盒在火盆里炒些玉米和黄豆,偶尔也在火盆里烧土豆,吃着那个香劲就别提了。记得有一次妈妈在火盆旁做针线活,突然"啪"一声,火盆里腾起一阵烟雾,原来是埋在火堆里的土豆熟了。妈妈不但没有责怪我们,而是疼爱地说,妈知道你们嘴馋,可口粮紧张啊,以后你们多注意就是了。
在我的少年生活当中,有一段多彩的记忆——小喇叭,他是我家唯一的家用电器。所谓的小喇叭就是用一根裸露的细铁丝沿着各家各户房檐引过来,接上纸壳小喇叭,再从喇叭的另一端引出接地线,接到埋入地下的铁条上。“小喇叭”的全称叫小广播喇叭,兴起于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在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的时期,它是人们了解时事、掌握时间、活跃生活、指导生产的重要信息来源。儿时,从小喇叭里我知道了许多有关国计民生等重大事项,还有当时流行的样板戏和革命歌曲等等。每当小喇叭的声音显得过小、细如游丝时,妈妈就舀一瓢水,虔诚地浇在接地线上。浇上水后的小喇叭,就像雨露滋润的小喇叭花,声音果然清亮了许多。 我20岁那年,有幸成为大张人民公社的一名电影放映员,当时的电影队与广播站门挨着门。所以工作之余,我也就成了广播站里的常客,并近距离接触到了农村有线广播。广播站的播音间里,一只话筒,一台磁带式录音设备和一台电唱机,当时担任播音员的相继是上届同学胡金英和下届同学梁维雅,她们长相秀美,既有着甜美的声音,还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因此备受广大听众们的喜爱。
清晨,伴着雄壮的《东方红》乐曲,社员们会不约而同地陆续出工,下田干农活,孩子们也和着歌曲声欢快地奔向学校。小喇叭早晨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晚上转播《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同时每天还要播报本公社新闻。听听小喇叭,人们一天的劳累顿觉化解了大半。这也是当年人们主要的精神文化生活。广播小喇叭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传达各级干部会议精神,类似现在的电视视频会议。每天随着《国际歌》的旋律响起,公社广播站的全天播音就此宣告结束。
岁月如歌,乡村的有线小喇叭,早已退出了人们生活的舞台,成为被岁月遗忘的老物件。但它留给人们的记忆是绵长而久远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对当年的小喇叭依然记忆犹新,昔日那小喇叭里传出的声音和旋律,仿佛仍在耳边回荡。 乡村的夜生活是单调的,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机、音响等娱乐设施。炎炎夏日,到了掌灯时分,暑气把人们从蒸笼似的屋子赶出来。有的摇着蒲扇,有的趿拉着拖鞋,有的光着膀子,有的拿着板凳,有的拿着坐垫儿,还有的领着小孩,纷纷涌向生产队的打麦场,相互打着似乎多余的招呼:吃饭了吗?你也吃了吧?然后东家长西家短地扯上一阵子。岁数大的则讲一些经历过的往事,听得人们如痴如醉,偶尔也讲一些有趣的故事、笑话,逗得大家伙前仰后合。
冬天的夜是漫长的,除了看露天电影会令人心花怒放之外,再就是听盲人说书了,听书的阵势规模虽小,但生产队的通炕也是挤满了人。只见屋中间摆上了一张桌子,桌子上面点了一盏保险灯,一壶开水,说书的人姓耿,人们都叫他耿先生,他一手执着鼓锤,“咚咚咚咚咚咚咚”,一手拿着快板,节奏合一,清脆悦耳。年长者坐在炕头,妇女和孩子大多近距离围着耿先生或坐或站,耿先生一会儿唱,一会儿道白,说完《烈火金钢》又说《新儿女英雄传》等,那圆润悦耳的腔调,将肖飞、牛大水等英雄人物刻画的惟妙惟肖。他们的英雄事迹逐渐融入到煤油灯的光晕里,活灵活现,熠熠生辉。而听书者们的掌声和呐喊声,也瞬间融入到了无眠的夜色中……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故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一张张曾经为生计愁眉不展的脸上都绽放出了灿烂满足的笑容,时不时地还即兴高歌一曲农家乐。
往事流转在眼眸,岁月悠悠人欢笑。我可爱的家乡,我亲爱的父老乡亲,他们正在用笑声和歌声不断展示着自己的幸福生活,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4.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