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对吴山林的采访和写给县委书记的信
作者/闫照有
初识吴山林同志是在1997年的10月下旬,当时我在泌阳县有线电视台负责本台的自办新闻节目《泌阳报导》工作。那年的11月18日,是泌阳解放50周年。此前,县委宣传部已经下文、要求各单位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庆祝纪念活动。在局领导的安排下,我准备做一个电视专题片,拟定的题目是《辉煌的五十周年》,副标题是——庆祝泌阳解放五十周年。经过艰苦努力所涉及的素材都已经拍摄结束,但在泌阳解放最关键的地方,即我陈谢兵团李成芳旅一部、少拜寺歼灭泌阳国民兵团的经过情况、还缺少具体介绍的同期声,很是犯愁。后局宣传领导就推荐了对这段历史比较了解的原县档案局副局长吴山林同志,于是,我就和本台主持人刘亚杰执机采访了他。节目播出后受到了各界好评。时任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姜静宇也亲自到台里观看了本节目,并对吴山林讲的同期声,表示十分赞同满意。
1998年的10月,因我曾多次阅读过他撰写的文史资料,随有了采访他做一个新闻节目的打算。一个工作日我又执机(肩扛式摄像机)采访了他,并在一期《泌阳报导》(当时是我市9县1区仅有的自办地方性节目)中播出,也同样受到了各界好评。随后又在那年底的市级新闻节目评奖中、以《执著史志情》为题(标题由王瑜廷局长审改定的)荣获了新闻二等奖,这是后话。
同年此前,在局台领导的支持下有线台又开办了一个定期栏目《教苑风景线》。筹划目的是为展示全县教育风采和成果,但由于当时交通工具所限,且还要兼顾经济收益,就和城关一小达成了冠名播出协议,主要由我负责两周一期的组稿采编,这有了每次去一小或泌阳一中、采访结束后就顺便到附近他在原统计局的住处找他聊的机会。并且闲时也会去他那里、虚心听他聊有关泌阳志史的话题,就比较熟络了。所以,在2009年他就推荐我参加了由他主编的《泌阳老区九十年》的编撰工作,这是后话。
2008年8月中旬,我又给吴山林同志作了电视专题片。这是在他76岁时编著的35万字的《中共泌阳党史.第二卷》已经定稿、将即将付梓印刷之际。我十分敬佩的用特写镜头拍摄了他在案头专注工作的神情和他面前摞起来的1110多张稿纸。页页都是他持之一贯的钢笔楷书,有些页面上还浸洇着斑斑点点的蜡烛和汗渍
这也是我第二次正式采访介绍他。那时,由他担任主编的110多万字的《泌阳县志》(第一部、绿本)已经面世。另,由他兼任主编的《泌阳文史资料》也已经出版了八辑。在这部《县志》里,除了他五易其稿总篡总编外,并承担了其中《概述》、《大事记》、《党内建设》、《古代战事》等13个重要编目的编著工作。而且,其中的《概述》和《大事记》还分别获得了省市优秀文史编撰作品奖。在面世的八辑《泌阳文史资料》中,他除了担任终审主编外,本人撰写的史料就有30多篇、共26万多字。另外,他还向省市有关杂志撰供了十多万字的文史稿件。其中1300多字的《抗战时期泌阳人口财产损失调查》一稿,还受到了市文史委编委会的表扬。
这次是他又独自担纲编著完成了35万多字的《中共泌阳党史.第二卷》。整整十个春秋,70多万字的志史编著,耗去了他大量的心血。就在我采访他时,他作为《泌阳县志》第二卷的终审编辑,正在负责这部170多万字志书的最后校订。而当时他的腿疼病也正在折磨他。每天,他从居住(原东方红大街统计局)的街屋、到县委后院的党史办公室去上班,中途就要停歇三四次。这不仅让人感动又心疼,他已是76岁的老人了。
10年间,我不断去他那里虚心听他聊生活、谈著述,对他的工作和生活也有了较多的了解。原来,他1993年就退休了,老伴也已去世多年。本来他可以赋闲在家,但他割舍不下他钟爱的史志工作,仍蜗居在他在原单位不足十平方米的小瓦房里。那是个居家大杂院过道里的一间小侧房。冬季穿门而过的风雪使他整天都不能开门。夏季阴雨时节,大杂院前院的积水都是经他小屋的门槛前流过去。低矮屋内的墙壁因年久未修都是黑黢黢的,石灰脱落得斑斑驳驳。阴暗潮湿的衣被简直能拧出水来。老人就一直住在这样的屋子里能不腿疼吗?给这间小屋相距几步的又是一间近似窝棚的小瓦房,那是老人的厨房。儿女们远住在行政路东段的县供销社,他为了不被打扰工作、就单独在那里立灶(煤火炉),每天照时不照时的吃一顿或两顿的就自己做。再看屋里的摆设;一张单人小柴床,床头他写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那副小红联,已经黢黑模糊难以辨认。一张很破的三斗桌,一把破木椅,靠桌的一头破木箱上放一台老式电视机,破木板钉做的书架里,伸头探脑的塞满了几乎都被他翻烂的各种史书志书,除了这些别无长物。
十多年来,他就是在这样的居住环境和工作生活条件下,深耕在泌阳深厚的历史文化之中,皓首穷经,披肝沥胆,几乎是苦行僧式的修志生活。老人除了常犯腿疼病外还有严重的听力障碍,口语表达迟钝。他每月一千五百多元的退休金,除了贴补孙辈们在外地上学,还要照顾老家一个小他两岁、且患多种疾病的光身汉弟弟,老人的生活实在够艰苦的。可他十多年来(从退休至我写稿的2009年),除了供稿所得的微薄稿费外(他主编的泌阳党史第二卷35万多字,县里仅付补贴6000元),其它所做的大量编撰工作多是义务的。这位有着五十多年党龄的老同志,却从未向组织上提出任何要求。我每次采访他或闲叙,他总要深情的说起他有一段记忆很深的话,他说:当他还是个年轻的档案工作者时,在参加省召开的一次档案工作会议上,一位领导曾转达说;周恩来同志说过,档案工作者都要学习司马迁,不但要管理好档案,还要修史编志,留存后人!每次说到这儿他都两眼放光。我想这也就是支撑他十几年、几十年,历史文化苦旅的精神动力吧!
这次采访我还得知,老人正在酝酿两个更大的计划,即:他要在有生之年编著《民国泌阳史略》和《泌阳通史》。其中《民国泌阳史略》已经拟好编目。我一方面为他的计划感到鼓舞、为他的“老牛自知韶光短,不待扬鞭自奋蹄”(门前自书对联)精神所打动,另一方面,也为老人的身体和生活工作条件所担忧。
转眼到了2009年的烟花三月。我记挂着老人的腿疼病,一个工作日的上午我又去看他,他拖着病腿,步履蹒跚的刚从县档案局查资料回屋。当我问起这两部志书的撰写情况时,他摇摇头说:“腿疼,还是腿疼,!还未动笔,我焦急呀!”看着老人忍着病痛还惦记着工作,我突然冒出个念头,也是出自一个普通党员、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我要给时任县委书记谢凤鸣同志写封信,向县委主要领导同志汇报吴山林同志的工作、生活和身体情况,以期得到改善。于是在家里,我几乎是用了大半夜的时间写成了这封1300多字的信。信的开头是:“尊敬的谢书记:你好!知道你很忙,但在我自报家门前,希望你一定要耐着性子看完这封信,我向您汇报的是,我县档案局原副局长、县志主编吴山林老同志的事儿……”在信中,我委婉的提出,希望县领导能够关心关注“国宝级”的吴山林同志的编志工作和生活情况,以便使他圆满完成他的夙愿。
信随后就寄出去了,能否有回音和结果,我不敢想。转眼到了四月初。因患严重支气管炎、我住进了县医院。大约是四、五号吧(具体时间记不清了),我正在病房输液,忽然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一问才知道是县党史办主任焦新建打来的。我不知道他是怎样才找到我这个无名小卒电话号码的。他在电话里告诉我:县委主要领导看了我的信后非常重视,特由县委办公室主任李为民等领导同志来看望吴局长来了,希望我也去一下,我哪里敢动弹?但禁不住一阵惊喜,心中溢出一股暖流,深感欣慰。老人没有电话,我不知道他此刻的心情,也不知道我是在事先没有打招呼的情况下,背着他给领导写的信。
十多天后,我出院的第一件事便是跑去看他。刚进屋,老人就像一个小孩子似的冲我笑着说:“县领导来了,来了好几位!他们还带了礼品!他(李为民)还和我谈了一个多钟头,了解情况,我感谢领导!感谢!”当我把写信实话告诉他后,老人收敛了笑容,嗔怪道:“哎呀老弟!(其实,他比我大许多、反以弟称我,当时心里很是领受不起,。后来,他签名赠我党史第二卷也是以弟称我)你真是,你真是,给领导找麻烦了,找麻烦了! 这点工作太绵薄了、太绵薄了呀!”经过叙聊我才知道,县领导的这次看望对改变吴山林同志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医病及定期体检都做了相应安排,我打心眼里为老人高兴。
岁月悠悠,淡化了许多往事,但我始终难忘的是对健笔春秋、盛世修志、韧性坚守的吴山林同志的采访,还有泌阳县委领导对这位智者的的尊重和支持。
注:
1、吴山林(1933年——2014年1月21日),原县档案局副局长,羊册镇殷庄人。详细资料,请参阅2016年出版的《泌阳文史资料》第十四辑、作者和刘亚杰同志合撰的《吴山林和泌阳志史》一文。
2、县委等领导看望吴山林同志详情,请和县原党史办主任焦新建同志了解印证。
作者简介:闫照有 花园街道办冢子居委人,中共党员、高中文化,曾任泌阳电视台总编室编辑,现为县老记者协会会员。
2024年11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