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学生品德提升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
振兴街道中心小学 田海英
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来自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纷纷涌入,使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一些传统文化面临边缘化、消亡化的危险。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判断能力还不够成熟,在这一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弘扬尤为重要。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包含丰富的知识与智慧,包含正确的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因此,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1.历史悠久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的积淀使其具有独特的魅力。例如,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历史,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楷书,其不仅是一门书写艺术,还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又如,春节不仅要辞旧迎新,还要家人团聚、分享亲情。在春节期间,各种风俗习惯,如贴春联、放爆竹、吃年饭、拜年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和传承。
2.传承性与变迁性
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不仅保留其核心价值,还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例如,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医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中国传统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庙宇到近代的仿古建筑,无不折射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变化。
4.多样性与包容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多元而包容的文化,在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得到丰富与发展。中国的艺术文化,不仅多种多样,而且相互包容。绘画讲究“意”,以水墨为主,融入西方绘画中的透视、光影等技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音乐在融入西方音乐元素的过程中,既保留传统五音系统,又兼收民乐特有的韵律,形成丰富多彩的音乐形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品德培养中的作用
1.增强学生的道德认知
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无为而治等。这些思想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理论上的认识框架,还能为学生提供可参考的行为规范。通过学习与了解传统文化,学生能加深对道德的认知,形成正确的“三观”。道德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正确判断,避免道德上的迷失与偏差。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从古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到近代的民族独立与复兴,爱国主义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发展一脉相承。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能了解祖国的历史,了解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3.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的结晶,学习与欣赏这些文化艺术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论语》《道德经》《红楼梦》等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既是语言、文学的典范,也是思想与智慧的结晶。学生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研读,可开阔眼界、充实知识积累、提升人文素养。
4.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道德修养与心理调节智慧,如儒家的“中庸”、道家的“静”等。这些理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压力、困惑时获得心灵上的宁静,还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学习与运用这些智慧,学生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增强社会适应性与抗挫能力。
综上所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品德的提升十分重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不仅能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而且能全面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品质。教师要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并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创新教育形式,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心理需求。这样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才能提升学生品德,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