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字
文/陈 亮
太阳炙烤着,不留一点情面
巨大的荒蛮的工地上
一群农民工在沉闷地干活
就在他们的身边
竖立着一些宏大的金属质地的字
比他的身高还高出很多倍
民工站在那里,比逗号还小的多
他们推着巨大的车子
铲着山一样的沙土和石子
他们的汗有时蒸腾为雾
有时凝结成冰
——他们在这里干了很多年
那些字也被油漆了多遍
鲜艳欲滴。直到有一天
有个话筒跑来问他们这些字的时候
他们的眼睛却是茫然的
这是些字吗?
它们那么高大,那么骄傲
放出耀眼的光,几乎让全世界
都可以看见了,他却看不见
训 诫
文/陈 亮
全村唯一的一棵桑树就在我家
每年夏天,结出很多紫黑的果实
然后被收药的人拿走
父亲从小就训诫我说
千万别吃,会毒死人——
我见过人是怎么毒死的
那是邻居小雪的娘
因为赶集把打酱油的钱被小偷偷了
被小雪的爹狠狠揍了一顿
就喝了墙角的农药
满地打滚,口吐白沫
嘴唇紫黑紫黑的
很像很像桑葚的颜色
我也因此成为我们村最听话和胆小的人
——因为那些训诫
我很晚才接受到桑葚的甜
那些甜,紫黑色,透着酸,让人颤栗
卢沟桥上的月亮
——兼寄友人
文/陈 亮
左边是一条铁路桥,踢踏远去
右边是一条公路桥,彻夜轰鸣
桥头的广场上有木偶在跳舞
桥下有流水如铁浆
那一晚,我没有写狮子
他们在暗处止息了咆哮
我只想写写你,这个从梦里来的人
北京的杨絮飘完了,还有椿树的花
椿树的花落了你就来了
——你像我的影子
更像我多年未曾谋面的故人
那晚我们在桥上飘荡并沉默不语
偶尔驻足,我用手指指天上
你也用手指指天上
那晚的月亮很大、很圆、很亮
可我的朋友,我努力
睁大眼睛,也看不清你的面庞
香 椿
文/陈 亮
每年春天,父亲领着我浇完菜园
总会去摘园边上
那些香椿的嫩叶
拿回家揉一揉
再拌上盐末和味精
每一次我们都会吃得小嘴发绿
衣服和头发上
也都沾满了香椿的香
风一吹,那种浓郁的香味
会让人眩晕或飞起来
而那些暂时被摘光了叶子的香椿
光秃秃的,很像父亲
空空的手指
——今年春天
当我独自走进菜园
才发现香椿的叶子已经很老了
繁茂的叶子在风中翻动着
发出粼粼绿光
恰好遮掩住了我的悲伤——
月亮垂下的梯子
文/陈 亮
家是黄泥垒成的,盖着黑色的瓦
门口朝南,迎接东南风
后窗大多被封住,拒绝西北风
院子里总有一架顶天立地的梯子
有时靠着墙,有时靠在树杈上
只有父亲敢爬上去,或晾晒果实
或用星火点烟,或做些只有天知道的事
有时正好在夜晚,我感觉那梯子
是从硕大的月亮上垂下来的
父亲仿佛是在月亮里面忙活
他的影子被月光投放在地上
仿佛一只不断扇动翅膀的大鸟
让我感觉到异常新奇和神秘
等大人们白天不在家时
我试着偷偷爬上了梯子抵达了屋顶
那是我第一次站在如此的高处
我看到了整座村子和村子外浩瀚的桃花园
我激动得哇啦乱喊乱叫,挥舞手臂
让过路的小鸟大惊不已
以为是遇到了一个刚孵化不久
还没有长出羽毛的巨大鸟婴
但很快,梯子就被月亮上的人收走
并纷纷扬扬撒下了许多桃花的花瓣
落 叶
文/陈 亮
秋天来了,办公楼下的花树
开始落下叶子
“啪嗒——啪嗒——”动静很大的
砸在了大理石地面上
不知道为什么
竟然会让我感觉到疼了
竟让周围的大楼有些晃动了
穿紫色工服的阿姨无声地飘过来
耐心地来收拾这些叶子
她收拾的很慢,几乎是一片一片
将它们送进了纸壳箱里
这时候,天突然有些暗了
有风旋转着吹了过来
我惊讶地看到,那些叶子突然腾空而起
向迷蒙处消散而去
第二天早上,我接到母亲的电话
她说后半夜听到外面有响动
一早推门出来,发现院子里
落了不少的树叶
不少叶子,是她从来都没见过的
诗歌评论
陈亮的诗有一种沉稳的气息,并且深扎于生活的深处,即他的诗中几乎所有的意象,都不是抽象的,而是由具象转化而来的,因而有一种厚实感,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的可信度。如《那些字》中:“他们推着巨大的车子/铲着山一样的沙土和石子/他们的汗有时蒸腾为雾/有时凝结成冰”,就是具象与意象的结合。
我注意到陈亮写乡村题材,或回忆童年时代的往事的诗,很为得心应手,他肯定是用“情”的,而且用的情很深,但语气却平静如常,如诉家常一般:“我见过人是怎么毒死的/那是邻居小雪的娘/因为赶集把打酱油的钱被小偷偷了/被小雪的爹狠狠揍了一顿/就喝了墙角的农药/满地打滚,口吐白沫”,如此凄惨的故事,诗人并没有“破防”,反而把情绪“拿捏”得很紧,因为故事本身已经够令人惊悚的了,平静反而增添了内在情感的“爆炸力”。又如《香椿》中:“衣服和头发上/也都沾满了香椿的香/风一吹,那种浓郁的香味/会让人眩晕或飞起来”,这种体验,也只有深临其境的人才能感受到,乡村生活是贫乏的,又是浪漫的,甚至是诗意的;是苦楚的,又是温暖的。也许正因其苦与难,让一段童年经历的伤口上绽开的花朵,更为奇艳。这样的情况,在《月亮垂下的梯子》中,也有呈现:“院子里总有一架顶天立地的梯子/有时靠着墙,有时靠在树杈上/只有父亲敢爬上去,或晾晒果实/或用星火点烟,或做些只有天知道的事”,诗人在亦实亦虚的叙述里,把那个时代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写得无比生动,又深刻,而这一点,正是陈亮很厉害的地方。
同样,陈亮也是能驾驭大题材的,或除农村之外的题材,也是得心应手的。如《卢沟桥上的月亮》这首诗,写的是有特殊历史背景的地方,诗人的观察。按理说这类诗并不好写,因为如果完全沿袭历史事件写,就太单薄了,但这又不是普通的一座桥,如诗人写道:“那一晚,我没有写狮子/他们在暗处止息了咆哮/我只想写写你,这个从梦里来的人”,将历史元素揉杂其间却又不点明,会产生更强的艺术力量。《落叶》是另一首生活情趣盎然的诗,如“穿紫色工服的阿姨无声地飘过来/耐心地来收拾这些叶子/她收拾的很慢,几乎是一片一片/将它们送进了纸壳箱里”,通过“落叶”这一形象在诗中的姿态旋飞,托起了生活内在的旋律。
——陈啊妮
作者简介
举报
评论
那些字
文/陈 亮
太阳炙烤着,不留一点情面
巨大的荒蛮的工地上
一群农民工在沉闷地干活
就在他们的身边
竖立着一些宏大的金属质地的字
比他的身高还高出很多倍
民工站在那里,比逗号还小的多
他们推着巨大的车子
铲着山一样的沙土和石子
他们的汗有时蒸腾为雾
有时凝结成冰
——他们在这里干了很多年
那些字也被油漆了多遍
鲜艳欲滴。直到有一天
有个话筒跑来问他们这些字的时候
他们的眼睛却是茫然的
这是些字吗?
它们那么高大,那么骄傲
放出耀眼的光,几乎让全世界
都可以看见了,他却看不见
训 诫
文/陈 亮
全村唯一的一棵桑树就在我家
每年夏天,结出很多紫黑的果实
然后被收药的人拿走
父亲从小就训诫我说
千万别吃,会毒死人——
我见过人是怎么毒死的
那是邻居小雪的娘
因为赶集把打酱油的钱被小偷偷了
被小雪的爹狠狠揍了一顿
就喝了墙角的农药
满地打滚,口吐白沫
嘴唇紫黑紫黑的
很像很像桑葚的颜色
我也因此成为我们村最听话和胆小的人
——因为那些训诫
我很晚才接受到桑葚的甜
那些甜,紫黑色,透着酸,让人颤栗
卢沟桥上的月亮
——兼寄友人
文/陈 亮
左边是一条铁路桥,踢踏远去
右边是一条公路桥,彻夜轰鸣
桥头的广场上有木偶在跳舞
桥下有流水如铁浆
那一晚,我没有写狮子
他们在暗处止息了咆哮
我只想写写你,这个从梦里来的人
北京的杨絮飘完了,还有椿树的花
椿树的花落了你就来了
——你像我的影子
更像我多年未曾谋面的故人
那晚我们在桥上飘荡并沉默不语
偶尔驻足,我用手指指天上
你也用手指指天上
那晚的月亮很大、很圆、很亮
可我的朋友,我努力
睁大眼睛,也看不清你的面庞
香 椿
文/陈 亮
每年春天,父亲领着我浇完菜园
总会去摘园边上
那些香椿的嫩叶
拿回家揉一揉
再拌上盐末和味精
每一次我们都会吃得小嘴发绿
衣服和头发上
也都沾满了香椿的香
风一吹,那种浓郁的香味
会让人眩晕或飞起来
而那些暂时被摘光了叶子的香椿
光秃秃的,很像父亲
空空的手指
——今年春天
当我独自走进菜园
才发现香椿的叶子已经很老了
繁茂的叶子在风中翻动着
发出粼粼绿光
恰好遮掩住了我的悲伤——
月亮垂下的梯子
文/陈 亮
家是黄泥垒成的,盖着黑色的瓦
门口朝南,迎接东南风
后窗大多被封住,拒绝西北风
院子里总有一架顶天立地的梯子
有时靠着墙,有时靠在树杈上
只有父亲敢爬上去,或晾晒果实
或用星火点烟,或做些只有天知道的事
有时正好在夜晚,我感觉那梯子
是从硕大的月亮上垂下来的
父亲仿佛是在月亮里面忙活
他的影子被月光投放在地上
仿佛一只不断扇动翅膀的大鸟
让我感觉到异常新奇和神秘
等大人们白天不在家时
我试着偷偷爬上了梯子抵达了屋顶
那是我第一次站在如此的高处
我看到了整座村子和村子外浩瀚的桃花园
我激动得哇啦乱喊乱叫,挥舞手臂
让过路的小鸟大惊不已
以为是遇到了一个刚孵化不久
还没有长出羽毛的巨大鸟婴
但很快,梯子就被月亮上的人收走
并纷纷扬扬撒下了许多桃花的花瓣
落 叶
文/陈 亮
秋天来了,办公楼下的花树
开始落下叶子
“啪嗒——啪嗒——”动静很大的
砸在了大理石地面上
不知道为什么
竟然会让我感觉到疼了
竟让周围的大楼有些晃动了
穿紫色工服的阿姨无声地飘过来
耐心地来收拾这些叶子
她收拾的很慢,几乎是一片一片
将它们送进了纸壳箱里
这时候,天突然有些暗了
有风旋转着吹了过来
我惊讶地看到,那些叶子突然腾空而起
向迷蒙处消散而去
第二天早上,我接到母亲的电话
她说后半夜听到外面有响动
一早推门出来,发现院子里
落了不少的树叶
不少叶子,是她从来都没见过的
诗歌评论
陈亮的诗有一种沉稳的气息,并且深扎于生活的深处,即他的诗中几乎所有的意象,都不是抽象的,而是由具象转化而来的,因而有一种厚实感,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的可信度。如《那些字》中:“他们推着巨大的车子/铲着山一样的沙土和石子/他们的汗有时蒸腾为雾/有时凝结成冰”,就是具象与意象的结合。
我注意到陈亮写乡村题材,或回忆童年时代的往事的诗,很为得心应手,他肯定是用“情”的,而且用的情很深,但语气却平静如常,如诉家常一般:“我见过人是怎么毒死的/那是邻居小雪的娘/因为赶集把打酱油的钱被小偷偷了/被小雪的爹狠狠揍了一顿/就喝了墙角的农药/满地打滚,口吐白沫”,如此凄惨的故事,诗人并没有“破防”,反而把情绪“拿捏”得很紧,因为故事本身已经够令人惊悚的了,平静反而增添了内在情感的“爆炸力”。又如《香椿》中:“衣服和头发上/也都沾满了香椿的香/风一吹,那种浓郁的香味/会让人眩晕或飞起来”,这种体验,也只有深临其境的人才能感受到,乡村生活是贫乏的,又是浪漫的,甚至是诗意的;是苦楚的,又是温暖的。也许正因其苦与难,让一段童年经历的伤口上绽开的花朵,更为奇艳。这样的情况,在《月亮垂下的梯子》中,也有呈现:“院子里总有一架顶天立地的梯子/有时靠着墙,有时靠在树杈上/只有父亲敢爬上去,或晾晒果实/或用星火点烟,或做些只有天知道的事”,诗人在亦实亦虚的叙述里,把那个时代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写得无比生动,又深刻,而这一点,正是陈亮很厉害的地方。
同样,陈亮也是能驾驭大题材的,或除农村之外的题材,也是得心应手的。如《卢沟桥上的月亮》这首诗,写的是有特殊历史背景的地方,诗人的观察。按理说这类诗并不好写,因为如果完全沿袭历史事件写,就太单薄了,但这又不是普通的一座桥,如诗人写道:“那一晚,我没有写狮子/他们在暗处止息了咆哮/我只想写写你,这个从梦里来的人”,将历史元素揉杂其间却又不点明,会产生更强的艺术力量。《落叶》是另一首生活情趣盎然的诗,如“穿紫色工服的阿姨无声地飘过来/耐心地来收拾这些叶子/她收拾的很慢,几乎是一片一片/将它们送进了纸壳箱里”,通过“落叶”这一形象在诗中的姿态旋飞,托起了生活内在的旋律。
——陈啊妮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