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变化
卫艾云
上高中时,我们班政治学科的叶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每每会在考卷上出现类似这一题时,同学们都会会心一笑,因为会有百分百的正确率。那时的喜悦,是因为答题的圆满。现在,再仔细想想这句话。是啊,你以为的踏入的是同一条河,但它的水早已不同了。万物都在变化,我们的生活也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化之中。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步履匆匆的我们,常常会忽视的一件事:万事都是无常的、不确定的。可能也是因为这种无常,会让人感到害怕或者手足无措,不愿走出当前的一方小天地。可是转念一想,万物在变化啊!美好的可能会消失,不好的可能也会偷偷地在慢慢变好。
说到唐诗,不得不说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那种自命不凡,到月下独酌的孤寂和对影成三人的洒脱。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情。虽然功名之路坎坷曲折,但是李白诗歌的成就,虽然很多人认为苏轼可以和他媲美,但是在我心中,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北宋学者胡瑗一直用心求学,致力于考取功名,但总是运气差了那么一丢丢。人到中年时,决定换一个赛道进行尝试,从一名“大龄”考生转为新手“教师”,也正是这么多年的积累,他的教学方式与众不同,从摇头晃脑的背诵“天书”到尝试分科教学,知识也不再局限于厚厚的书本,反而转向了广阔的天地。有时候,困局不是终点,可能是你人生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记得上大学时,新来的文学老师,人称“苏博儿”(苏州大学的博士)。他上课只讲朝代历史,让我们在了解创作背景的情况下去了解唐代文学。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自己去做解读”,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刚开始,同学们都很不适应,以前的老师,会把诗歌的解读让我们抄下来,考试时复述一下就可以的,但是“苏博儿”放手让我们去解读。说不害怕,肯定是假的。大家一时间毫无头绪,三三两两在一块讨论着,但是慢慢地,大家仿佛“文曲星”加持,对文本的解读,总让人眼前一亮。老师从没有让我们去背诵过任何一个作品,但是对唐代文学的那段学习,却是我们大家记忆最深刻的。
虽然可能我们没李白和胡瑗那样成功,可能会在遇到不好的或者不会的事情时,不自觉地流露出很多负面情绪,但要知道,这不好的情绪,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认识。悲观的人会说,从出生开始,就要面临的是死亡;而乐观的人会说,太好了,因为这个不确定,我要尽情地发挥。这正如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所说,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苦难是可以选择的。我们如何看待眼前的不好,决定最终结果走向。它可以变坏,但也可以变好。
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但是条条大路也通罗马。我们的人生是无数小径分叉的花园,有困难才是真实的世界。但是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相信,我们可以安顿、陪伴和唤醒自己,可以慢慢找到方法,走出困境,迎来光明。
变化的是四季,变化的是慢慢变好的周围和自己。

作者简介:卫艾云,女,群众文化工作者,作品发表于多家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