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军魂》作品集锦
参谋集训队里的故事
作者‖付振辉(岐山)
组稿‖夏宏霖(格桑花)
一九七三年春节刚过,西藏昌都邦达草原仍是天寒地冻,寒风凛冽。光秃秃的草原上一片灰暗,毫无生气,只有那沿玉曲河自建的土坯营房上的烟囱里不断冒出缕缕白烟来。
由于大地还未解冻,修建邦达机场的施工暂停,战士们围坐在火炉边学习和谈天。
这时接到命令,我和司令部参谋熊光华、陈万红等四人乘坐汽车十三团的货车前往四川省军区参加参谋集训。
经过六天的朝行晚宿,爬山过桥,终于准时到达了省军区报到。
集训地点在距成都市中心以西十五公里的牧马山。据传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派人牧马的地方。
牧马山是浅山丘陵地带,方圆二十公里。
在一处四个山头之间有一个比较平坦的山凹,有两座面对面而建的大仓库,作为学员住宿之用。
参加集训队的学员来自省内各军分区和县人武部,共有四百多人,分住在两个大仓库里。
仓库里摆满了单人床,留有间隔和过道,便于出入。每个仓库放置二百多张床,可见仓库之大。晚上睡觉和午休,放屁声此起彼伏,呼噜声抑扬顿挫,吵得人难以入眠。更有甚者,有的学员午休时因天热不盖被子,丑态百出,不堪入目。不过没过多久大家也就见怪不惊了。
一天午休,有一个学员持续发出惨烈的叫声。原来是住在大门口的一位学员患上严重的便秘,医生正在灌肠。
集训队离医院较远,交通不便,出现小伤小病,只有医务室进行处理。医生利用两床之间的走道,给这个学员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灌肠,其撕心裂肺的叫喊声让人毛骨棘然,至今难以忘怀。
集训队生活设施很差,没有饭堂,更没有櫈子之类的坐具。开饭时,炊事班就把菜饭放在两栋仓库之间早已划定的水泥路上,班上十个人蹲在周围,围成一个圈。
每天早晚饭大多是馒头或面条稀饭,中午一大盘菜多肉少的炒菜和一盘素菜,吃米饭。
每当大家看到肉莱时,嘴总是不自觉地动着。吃饭时,班长说一声“吃”!大家便动起筷子。虽然条件不好,但吃饭时大家都还讲究,比较斯文,不紧不慢地夹着盘中靠近自己的菜,见肉夹肉,见菜夹菜。
有个学员,大概是特别爱吃肉,不时把筷子伸到盘中菜的对面去夹肉,大家心里总是不舒服,议论纷纷,私下里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炮打翻山”。
一个阴云密布,四面漆黑的夜晚,正当大家熟睡之际,嘹亮的紧急集合号响彻夜空。我们迅速起床穿衣,佩带好子弹带,提枪出门集合。
队长简短动员之后,队伍沿着稻田之间的小路,很快钻进夜幕之中。这是为提高参谋人员的军事素质和战场指挥能力,全队预设的奔袭训练。
队伍行进不久,天就下起了小雨。沿着泥泞的小路,我们深一脚浅一脚的向前迈进,稍有不慎,就会掉进旁边积满水的稻田里。天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后面人几乎看不到前面人,只能凭声音和感觉,紧跟着前面人前进。
队伍沿着山脚小路行进,这时雨越下越大,可以听到“唰唰唰”的雨声,道路变得很滑,一会听到前面咚的一声,一会儿又听到后面咚的一声,陆陆续续不断有人摔倒。我在队伍靠前一点,也摔了好几跤。
四川的黄泥巴路可把人整苦了。黎明时分,队伍才回到队里。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身都湿透了,个个身上都滾了一身的泥。
这次冒雨奔袭虽然淋了雨,滚了泥,吃了苦,但大家毫无怨言。
集训队驻地往西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三四月份正是水稻的生长期,那平展展的略显微黄的水稻象床大被铺满田间。
一天黄昏不久,西边远处不断冒起股股浓烟,这一定是农户家里的房子着火了。
那时川西一带农户的房子大多是草房,稍有不慎就会着火。
火光就是命令。我们迅速拿着盆子等救火的工具,跑步前往着火点。在队长的指挥下,我们排成长龙,把从田里舀上来的水接龙传到前面,泼在火头上。
在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下,不一会儿就扑灭了大火,保护了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象这样的救火,在集训短短的三个月内,我们就经历了三次。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队里给学员放了假。我们几个商量了一下,准备到华阳镇去逛逛。华阳镇在牧马山的西北,大约有十多里路。
来到华阳镇,我们从东逛到西,只见农民背着背篓,熙熙攘攘,忙着采购物品。见一卖粽子门市部,我们每人便买了十个粽子。回到宿舍,我们便开始吃粽子,没想到买回来的竟然是肉粽子,咸咸的,太不好吃,便放在床下。过了两天,粽子发出一股臭味,我们便把它扔掉了。
集训队靠西有个大大的水塘,清彻见底,我们常去转悠。临近结束集训前,大家提议去照个相,留个纪念。
星期天,我们来到塘边,每个人分别照了一张相。相片上该写点字,写啥字做个纪念呢?大家冥思苦想,反复斟酌,最后一致认为,写上“xxx结业于牧马山,七三、六”。
五十多年过去了,这张照片我一直珍藏着。
短短三个月的集训结束了,我们留住了欢乐,学到了知识,迎接我们的将是新的任务,新的期盼。
二0二四年十一月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