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变化
面对飞逝的年华,我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慨叹人生短暂,蓦然回首,周围已经是“面目全非”了;不经意间,新鲜替代老旧、幼小长成粗壮了。
离家数年,再回故里,我们就会发现,原来的一条弯曲老道被“抻直”以后,两边不规则的老壕沟、老垣墙、老猪圈、老厕所和凸凹不平的废弃地面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统一规格的院墙大门和出入宽平的小桥以及整齐划一的排水沟渠。阻碍交通和不便出入的那些歪脖柳、枯枝杨也被连根拔起,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了。错落有致的花木,美化绿化了由旧变新的人居环境。连天雨后,两脚不再踩踏泥泞、绕躲坑洼,与走在城市里的长街大路没有什么两样。早先年想象中的美好未来,如今大都变成了生活现实。
面对故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倘若我们曾经为其流过汗水,自然不能觉得汗颜;倘若我们曾经为其发展变化端过一锹土、出过一把力,甚至毫不吝惜地出过钱、捐过物,漫步其间,自然要有一分成就感、享受感、自豪感。倘若不是这样,反而因为一段旧墙、一块老地而阻止过全村美好发展的进程,使得全村盼望已久的憧憬姗姗来迟。那么,不论是驾车驶过,还是结伴出行,心里哪能没有愧疚感、羞涩感和追悔呢?羞愧难当,饮食不安,还容易患上各种心理疾病呢。
其实,我们任何人的不断变化每一天,都不是唯独给自己变化着的,一门心思地想着自己个人利益而心里没有他人(当然包括亲友),未免太自私、太狭隘了。过度的自私,就容易失掉人性、扭曲道德;出格的狭隘,难免趋向偏执、步入歧途。有的禽兽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不自私,如乌鸦反哺、山羊跪乳。一个家庭也是一样,儿女过度希望老人给自己拿出多少、留下多少,不但是不懂事理的表现,也是在缺乏人性道德和文化修养。
许多人都会说“受人点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但是,他们就是不知道老人的付出岂止是“泉水”,简直是源源不停的汩汩“血浆”!他们为了晚辈在村子里生活得有尊严、有体面,宁可自己穿旧戴破,也要给儿女们在时光的变换中打扮得“像个人儿似地”。有的晚辈“欲壑难填”,掏空了老人的积蓄以后,仍然不死心,继续惦记着老人兜里的“棺材本儿”、“过河钱”,家庭里有这样的儿女,怎能不让老人伤透心?!
在不断的变化中,我们拥有一份静雅的心态,仔细体味人生深厚的内蕴,慢慢地触摸生活变化的真正意义,我们才能够渐渐地体味到人生真谛。我们呀,只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一粒微尘而已,谁也难以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在时光的变化中全力以赴地去拓展它的宽度。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你徒手前行,我可以肩挑手提;你挥霍浪费,我可以简朴时日。最终,才能看得出谁的道路走得“好”、谁的日子过得“顺”。
在这持续喧嚣和不断变化的世界上,要始终为自己保留一个自由的、舒适的展示空间,谋划好自己的现在与将来在追寻什么。追求,是理想而不是金钱;是信念而不是沮丧。在追求过程中,时伴锲而不舍;在奋进中捎带百折不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千变万化的世态中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2024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