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49)——鸡口牛后(原创首发)
——洛阳白江永撰文
苏秦(?—前284年),己姓,苏氏,名秦,字季子,雒阳(洛阳)轩里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战国策·韩策一》载:苏秦为楚合纵说韩王曰: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之常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奚子、少府时力、距来这几位大将军,弓射都能射到六百步(200米)之外。韩国兵皆能超前而射,大多是百发百中,远者达胸,近者掩心。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伯膊。邓师、宛冯、龙渊、大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甲盾、鍪、铁幕、革抉,无不毕具。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夫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乃欲西面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交臂而服焉。夫羞社稷而为天下笑,无过此者矣。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且夫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夫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而买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如此强盛的国家却要向秦国称臣屈服让人耻笑。臣闻鄙语曰:“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夫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
韩王亦称韩威侯、韩宣王,姬姓,韩氏,名康,韩昭侯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公元前332年—公元前312年在位。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前323年正式称王,史称韩宣惠王。听了苏秦之言忿然作色,攘臂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死,必不能事秦。今主君以楚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从。”苏秦就这样一个一个说服了六国,六国最终结成了以楚国为首的联盟。秦国也被六国孤立起来。
“宁当鸡嘴巴,不当牛屁股。
鸡的嘴巴虽然很小,但是起码可以自行选择要进食的东西,能自由的啄食啼鸣;却牛屁股虽然大,却长受鞭挞。牛的屁股就没有任何选择,只有一个作用,那就是毫无选择性的排泄,所吃进去经过消化的东西就这么拉出来而已了。宁愿作小而洁之鸡口,而不愿为大而臭之牛肛门。
又作“鸡尸”,“牛从”,尸是首领的意思,而从是跟随者的意思。
比喻宁在小范围里当家自主、独立自主,发挥才干,也不在大范围里听人支配、受制于人,无所作为。后或以此讽刺举措不智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