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郝明森,陕西省镇巴县人,现为陕西省文物局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专家库专家,汉中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文学、美术、摄影、戏剧、民间艺术研究创作工作。现有800余篇(幅)文学、美术、剧本和摄影作品散见《散文选刊》《鸭绿江》《戏剧之家》《领导科学》《微型小说选刊》《文史博览》《文艺报》等全国主流报刊。剪纸作品先后八次在国内各类 大赛获奖,先后被澳大利亚、新加坡、挪威、美国、英国等国交流和国际友人收藏。 出版有个人画册和专著《郝明森剪纸作品选》《乡村记忆》《金斧头》(郝明森绘图)等八部。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协、美协、民协、曲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文物局革命文物保护专家库专家,《中国寓言故事》主编等。散文《乡村记忆》获首届蒲松龄散文诗词评选二等奖,散文《醉酒苗乡》荣获2017年中国旅游散文创作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大赛一等奖等各类奖项60多个

郝明森小小说三篇
郝明森
1.三把火
新官上任,单位里掀起了一阵纪律作风整顿的热潮。这位新任领导决心找出问题,彻底整改,几日下来,各项工作倒是井然有序。
这天,办公室的小王打扫完卫生,瞅瞅邻座的小李,喊道:“小李,打扫完啦,走,吃早餐去!”小李头也不抬,盯着电脑忙乎着说:“你去吧,我这报表急着上报呢,帮我带一个芝麻馍,再来一杯豆奶。”
小王吃完早餐,哼着小曲往回走。刚到单位门口,刘主任的电话就打来了:“小王啊,你去文印部催一下材料装订好没?”小王应了一声,挂了电话就往文印部走。
刚走到单位门口,正巧碰见领导夹着笔记本出门。领导脸色一沉,说道:“上班迟到?”小王赶忙解释:“领导,我是去文印部催材料的。”领导没出声,只是回头丢下一句:“下次注意,上班期间不要带早餐到办公室。”
小王心里虽然有点委屈,但也没多在意,匆匆忙忙去办正事了。
谁曾想,第二天,单位门口的公示栏里赫然贴出一张通报:“某人上班期间带早餐到办公室,有损文明单位形象。”大家围过去一看,这不正是小王嘛!
一时间,单位里议论纷纷。有人说这领导也太不近人情,不就带个早餐,又不是什么大错;有人说整顿纪律就得严格,不然没效果。
而小王呢,满心的无奈和委屈。她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兢兢业业工作,就因为这么点小事被通报批评。这整顿纪律,难道就是为了抓这些鸡毛蒜皮,却看不见大家为工作的付出和努力?
这新官上任的“三把火”,可真是把小王“烧”得够呛。但究竟是“烧”出了风清气正,还是“烧”灭了大家的积极性,还真不好说……
2.办公室主任之争
某局办公室主任调走,新人选待定,候选人有小刘和小李。
小刘,本科学历,为人忠厚老实,工作起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一心钻研业务,性格稍显内向,不善于主动和领导沟通交流。
小李能力平平,遇事毫无主见,可对领导那是言听计从。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遇到领导,老远就迎上去点头哈腰。
一日,局长夫人打来电话说家里没米了,局长工作繁忙,便问谁有时间帮忙买一下送过去,另外还有个汇报材料谁有空写好拿给他。
小李见小刘面露难色,自告奋勇去买米。他不仅帮局长买回了米,还将局长家缺的日常生活用品一次性买齐送了过去,此举深得局长夫人的赏识。
小刘则沾沾自喜地接下了写材料的任务,凭借扎实的业务功底,很快就写好,局长看后十分满意。
从此,局长家里无论大事小事,只要给小李一个电话,哪怕是深更半夜,他都义无反顾地冲出去帮忙。而小刘只要领导交办的材料都置办得稳稳当当,单位里的大小事务也都被他料理得井井有条,深得同事们的赏识。
不久,主任候选人公示,小刘满心以为凭借自己在单位的工作业绩和良好口碑,这主任之位非他莫属。可没想到,公示名单上赫然写着小李的名字。
小刘不服气,径直去找局长理论。局长不紧不慢地说:“你工作能力强这毋庸置疑,但你太保守,死脑筋,只适合做业务干部。小李办事干脆利落,懂得为领导分忧,应当重用。”
小刘听后,愣在原地,久久说不出话来。他不明白,自己勤勤恳恳的付出,竟比不过那些所谓的“会来事”。然而,局里的工作还在继续,生活也在继续,只是小刘的心里,从此多了一份难言的失落和困惑。
3.“有名”的书法家
台长让我去采访刚从京城领奖回来的书法家莫飞。我初来电视台不久,对环境还不太熟悉,便问他住在哪儿。台长说,他住在丰辉小区,具体位置自己也不清楚,他名气那么大,去后问一下就能知道。
我觉得也是,带着摄像机,来到了丰辉小区。迎面碰上一位中年人,我赶忙上前询问莫飞的住所。他一脸茫然:“没听过这人。”我急忙解释:“他是大书法家,刚从北京领奖,全国闻名。”谁知这中年人更疑惑了:“这么有名,我咋不知道?肯定不在这个小区。”
我不甘心,继续往前走,看到两位正在下棋的老人,满怀期待地打听。老人抬头对望后,果断摇头说小区没有此人。我赶忙提示:“他是大书法家,前不久在中心广场义卖作品,筹得二十多万善款全捐给了灾区。”老人笑了笑:“你瞎说,我们在这住了二十多年,有名怎么会没听过?”
采访无望,我心灰意冷,正准备回去。这时,碰到一群老太太,我又怀着一丝希望询问,得到的依然是都不认识的回答。我再次强调:“他是有名的书法家,各地景区和展馆都有他的题字和作品。”一老太说:“有名我们咋不知道?”就在这时,一个小孩哭闹起来,其母吓唬说再哭让留长发的疯子爷爷抱走,小孩立马不哭了。我突然顿悟:“那留长发、穿得花里胡哨的人你们知道吗?”几个老太兴奋起来:“哦,找那个打扮不男不女的,小区小孩都认识,住二号楼三单元501号。”
我道谢后朝二号楼走去,身后却传来一老太的声音:“现在的记者真怪,不访大官大款,访个疯子。”
终于,我站在了莫飞的门前,心中五味杂陈。这位在京城获了奖、所谓的有名书法家,在小区众人眼中,竟是如此陌生,甚至被视为“疯子”。到底是人们的无知,还是这所谓的“名气”本就是虚幻的泡沫?这一趟采访,究竟能呈现出怎样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