蟳埔簪花:巷子里的民俗绮梦
踏入蟳埔,那裹挟着淡淡海腥味与馥郁花香的海风,仿佛是一位热情的引路人,带着我径直走向那充满故事的簪花巷子。这里,才是蟳埔簪花文化的主舞台,每一寸石板路、每一面斑驳的墙,都见证着簪花习俗的传承与演绎,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民俗风情长卷。
“来咱这儿簪花嘞,保准给您打扮得漂漂亮亮!”刚入村巷,热情声浪便裹挟而来。街巷两旁,簪花店面一家挨着一家,招牌鲜亮,影像广告循环播放,里头阿姐、阿妹笑脸盈盈,眉眼弯弯,手中影集满满当当都是簪花美人照。瞅见游客驻足,店主瞬间迎上,拉着衣角介绍款式:“瞧瞧这素馨、茉莉搭得多俏,传统又上镜,拍完照能美一辈子!
深入巷内,便能看到阿嬷们坐在自家门口或是巷子里的石凳上,身旁摆放着一个个装满鲜花的竹篮,恰似开启了一个个小小的花艺世界。她们微微弓着身子,专注地挑选着花朵,干枯却灵巧的手指熟练地捻起花茎,彩线在指尖穿梭,转眼间,一朵朵鲜花便被串成了精美的花围。阿嬷们边簪花边念叨着那些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讲究,哪样的花搭配起来更显吉祥,怎样簪戴才能展现出蟳埔女的韵味。那簪上花围后的阿嬷们,身着暗褐的大裾衫,搭配着玄色阔脚裤,举手投足间尽显渔家女历经岁月沉淀后的质朴与优雅,她们就如同一颗颗扎根在这巷子里的老树,稳稳地守护着簪花习俗,让这份传统在时光的流转中始终保有它的本真。
中青年的本地女子则是巷子里流动的活力色彩。阿兰刚从集市回来,手里还拎着采购的物品,却迫不及待地凑到簪花的队伍中。她偏爱用亮色的花朵打造花围,大红的素馨与金黄的茉莉相互交织,那鲜艳的色彩在阳光下格外耀眼,簪在发间显得整个人都朝气蓬勃。她换上轻便的短衫,配上时髦的阔脚裤,再蹬上一双舒适的帆布鞋,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在她身上巧妙融合,既有着渔家女的干练,又不失年轻女性的时尚感。阿兰一边和身边的姐妹讨论着簪花的新样式,一边热情地和过往的游客打着招呼,爽朗的笑声在巷子里回荡,让这簪花的氛围愈发浓郁热烈起来。
年轻的姑娘们宛如巷子里的精灵,为这古朴的空间注入了满满的青春活力。大学生小悠和她的闺蜜们一走进巷子,就被眼前的簪花景象吸引住了,叽叽喳喳地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她们精心挑选着花朵,最终敲定用淡雅的素馨搭配着粉嫩的玫瑰,那轻柔的色彩仿佛是从画中走出来的一般。簪花时,她们小心翼翼,眼睛紧紧盯着镜子,生怕弄乱了这精致的造型。簪好花后,穿上改良的旗袍,手持团扇,莲步轻移在这狭长的巷子里,时而驻足在蚵壳厝前,对着镜头露出甜美的笑容,或是摆出俏皮的姿势,青春的朝气与传统的民俗在这里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引得不少游客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
游客中的大妈们也被这独特的簪花氛围深深感染,融入其中。来自外地的李大妈,原本只是抱着好奇的心态走进巷子,看着周围女人们头上那精美的花围,心中的爱美之情被瞬间点燃。她主动找到一位本地的姑娘帮忙簪花,戴上花围后,又挑选了一件宽松的唐装换上,站在巷子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还热情地和周围人分享着自己此刻的感受,仿佛找回了年轻时那份对美的热爱,成为了这簪花巷子里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而那个四五岁的小女孩,绝对是这簪花巷子里最夺目、最惹人怜爱的存在。被家人温柔地簇拥在巷子一隅,她就像误入凡间的小花仙,周身散发着纯真无邪的气息。头顶那小巧精致的花围,显然是家人精心为她挑选、簪戴的,奶白色的素馨娇柔欲滴,莹润的茉莉芬芳馥郁,错落有致地环绕在发间,仿若给她戴上了一顶梦幻的童话花冠,衬得那张小脸愈发粉嫩,如春日里初绽的娇蕊。
小女孩睁着一双水汪汪、仿若藏着星子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巷子里穿梭的人群、五彩斑斓的花围、古旧斑驳的蚵壳厝,无一不让她感到新奇。小手不自觉地揪着衣角,那模样娇憨又乖巧,像是生怕惊扰了这份热闹。时而,她歪头冲着家人甜甜一笑,嘴角上扬,露出尚缺门牙的豁口,纯真的笑容直击人心,萌态尽显;转瞬,兴许是被周围欢快的氛围感染,抑或是心底的快乐再也藏不住,她兴奋地提起裙摆,小脚轻快地踮起,如同灵动的小鹿,在原地欢快地转起圈来。随着她的舞动,头上那精美的花围簌簌颤动,几瓣轻盈的花瓣悠悠飘落,似一场梦幻的花瓣雨,洒落在她身侧的石板路上,芬芳四溢。家人在一旁含笑看着,满是宠溺,期许着这美好的簪花传承,能就此在她幼小的心田种下一颗热爱民俗的种子,未来生根发芽。那纯真无邪的样子仿佛是这簪花传承中最美好的希望,让人心都化了。
走着走着,便来到了妈祖庙前的小广场。这儿不过是这众多簪花场景中的一个精彩镜头罢了,却也别有一番韵味。广场上,有几位阿嬷正耐心地给身旁的晚辈示范簪花的正确手法,眼神里满是慈爱;一群年轻姑娘聚在一起,互相欣赏着彼此的簪花造型,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哪个角度拍照更美;还有几个大妈,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这热闹的一切,仿佛在回忆着自己年轻时爱美的时光。人们在这不大的广场上,各自演绎着与簪花有关的故事,构成了一幅生动鲜活的民俗画面。
偶尔,也能看到有年轻男子出现在这簪花的场景里。有的是陪着家人、朋友来游玩的游客,被周围热闹的簪花氛围感染,半推半就也尝试起簪花来。他们脸上带着几分羞涩与不自在,头戴花围站在那儿,手脚都好像有些无处安放,和周围自在簪花、笑语嫣然的女性们相比,显得格格不入。我站在一旁看着,起初虽对这别样画面稍感诧异,但很快便理解这也是民俗体验的一环,多元参与方能让蟳埔簪花的魅力散播更广。
夕阳的余晖透过蚵壳厝的缝隙洒在巷子里,给这一切都染上了一层温暖而柔和的色彩。我怀揣着对蟳埔簪花习俗的深深眷恋与美好期许,缓缓走出这条充满魅力的巷子。愿这巷子里的簪花民俗,能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无论时光如何变迁,都能保持它那独特的韵味,成为蟳埔永远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