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云
文/ 秦 牛
冬云蔽日天含雪,
冷露成霜地蕴春。
玉碎梅芳寻旧味,
琼情梦语故乡亲。
2024 - 12 -10于扶风
老家童年记忆中的柴火灶
文/何俊峰
从秦岭北麓向北远望去,一幅磅礴大气的巨型水墨画卷铺展开来,我的老家就藏在这幅画卷之中的黑河南岸。在老家阿岔村,每家每户都有柴火灶连着火炕,灶台不高,却足以将一家人养大,灶膛不大,却能给予村民们温饱与希望。一座座柴火灶见证了一户户人家光景的流转变迁,也承载了一辈辈村民一生的悲欢离合。
民以食为天,食以灶为先。柴火灶可是养育“天”的宝物,盘灶时,要请先生看日子,选吉时。盘灶是个技术活,对匠人手艺要求很高,盘灶师傅都是十里八乡的能行人,你让他们讲盘灶的具体方法吧,他们可能说不了几句话,但是只要给他们备好物料,经他们手就能很快出活儿。柴火灶大致分两连锅和三连锅两种,具体选哪种一般由家里人口的多少来决定,大多数人家里是两连锅,一个大锅旁连一个小锅,三连锅在两连锅的基础上,在主锅的另一侧再加一个小锅,不管几连锅,整个造型都成环抱状,几近长方台。
柴火灶由灶台、灶膛、灶口、烟囱四个部分构成。匠人盘灶前会根据地方的大小、锅的尺寸和土炕的高低以及边角尺度、炉底高度、风道斜度等多种综合因素对土灶进行设计。老把式盘灶前,先拿几块砖摆一摆,再用自制的木尺比划比划,心里就有数了。万事起步难,垒第一层最关键,必须精细,基础打好了,垒灶墙就容易多了,一层又一层,用土坯或泥砖搭建起框架后,再拿麦草泥巴将内壁缝隙填抹至平整,确保灶内热量被充分利用。灶底有一个生铁打成的条状篦子,既易于通风,也便于烧过的灰烬漏下去。每个灶都有一个长方形灶口,大小基本固定,在相邻的两个灶口之间一般会留有一个小方孔,用作放置火柴盒、打火机等点火物品,老式柴火灶会在灶台的最左侧加上一个风箱。
柴火灶得有一个得力好助手,那是风箱。风箱配有一个木制把手,上下两根方棍,连接一块木板,置于木箱内,用于带风,木箱前头留一进风口,箱的右侧下端有个输风管,连接灶台底部的孔内,通过推拉把手,把风带入灶台。烧火时一般右手拉风箱,左手添柴火。灶台的里侧会设置一个烟道,由下而上通向屋外,直接将烟气排出,当然,匠人会根据每个屋子的朝向以及主家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改变。
灶盘好了就要烧火做饭。火烧得好,饭菜才做得香。蒸馍煮肉得劈柴大火,小炒熬汤需碎柴小火,烙饼煎油茅柴匀火即可。要想人吃好,先让灶吃饱。可供柴火灶烧的东西多了,柴草、枯叶、朽木、秸秆……勤快的人稍有闲暇便去寻找柴禾,漫山的枯木,斧头随手一砍,一梱柴就好了。父亲和大哥经常去南山北坡去割柴。我和妈妈也经常趟过黑河刺骨的河水去对面富仁永丰黑河滩去搂杨树叶子。像那些陈年旧木,来年新柴,麦节节,果树枝堆成垛,累成磥。是啊,自古以来,有些道理是刻在农人的骨子里,比如:人勤春来早,手勤柴火旺。
有了烧火的物料,如何烧火也还是个技术活儿,点火、添柴、挑拨、送风、疏通样样大有学问,整个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与技巧。先从方孔里掏出黑瘪的火柴盒,取一根微斜着在磷皮上擦,往往得擦好几次才能燃,等火光变大变亮,以较快的速度凑近另一只手里卷成筒状的废纸,随即将引燃的纸送进灶膛里的杂物丛里,待其烧起来,便从身后的柴禾堆取来几根木枝,大小合适者直接送进去,若过于大还需铆劲折断再送进去。天晴的时候,通风顺畅,火在灶膛里烧的很旺,如果遇到刮风下雨,出风不畅,火苗就会在灶膛里乱窜,冒出阵阵浓重的黑烟,让人透不过气来。起初,没有经验,烧火时,还没等火烧旺,就把柴禾塞实了整个灶膛,涌了一灶肚烟,呛得人眼泪直流。
我喜欢妈妈生火烧饭,其中一个原因是从中可以谋取福利,每次烧火时,总会在灶膛周边或者木灰中搁上一两个红薯或是芋头或者一两片狗舌头,等饭菜做好,它们也烤熟了,被灶膛内火星子亲吻过的红薯和芋头和狗舌头,焦黄焦黄的,抠掉松软的外皮,一股香味扑鼻而来,咬上一口,甭管有多好吃了,在食物品类并不丰富的那个年代,这绝对属于极好的零食了。老家的柴火灶,大都连着土炕。土灶做饭,灶内的余热顺着预先设计好的通道进入炕底,烧热了一盘土炕。尤其在寒冷的夜里,全家老少倚坐在土炕上拉家常,妈妈纳鞋底,剥玉米,颇为惬意。
岁月的流逝,老家的柴火灶也历经了许多变迁,被烟熏得漆黑一片,也因年久失修而裂开了一道道缝隙,但是,无论光景如何改变,柴火灶始终是老家人温暖的源泉。如今,时代发展了,科技进步了,许多家庭都用上了现代化的厨房设备,但是,在我心里,柴火灶始终都有着很重的份量,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做饭工具,更是一种朴素情感的寄托和童年美好记忆的延续。
冬日快乐
文/屈军强
乐观人生意缠绵,
伯乐识马云水间。
乐和日子添秀色,
安乐家庭好梦甜。
乐意献爱世间暖,
怡乐福安松鹤旋。
乐道雅兴笔墨欢,
康乐祝君情更圆。
乐此不倦酬岁月,
欢乐歌舞荡福船。
乐善好施传千古,
愉乐四时胜神仙。
乐安开怀人悠闲,
游乐八方歌飞天。
乐天知命写风雅,
娱乐陶然长寿添。
乐于奉献恋早岚,
其乐无穷那有怨。
乐以忘忧携春醉,
快乐幸福美延年。
旅游的路上
文/屈军强
我喜欢旅游。
近两年来心更欢,放开腿,饱眼福。上井岗山,到厦门游,逛桂林山水,喜平遥古韵,乐大阪风光,山有气势,水见灵性,一地一景致,一水一情韵,给人不尽的快慰与遐想。人走出了紧张的都市生活,追逐奇山异水、古风民情,给心灵一个小憩的机会,畅怀养身,精神愉悦,一游百乐,大有益处。
观山水,人心情荡漾。海之动,有声有色。湖之静,有纯如镜。爬山、拾级,流汗、疲劳,入林、观云,数次在险峰处领略了大美风光。明月清风随我拍,青山绿水任我游。置身于山水之间其乐无穷。载物承天为地,入海浮江见石。汇百、呼三,溪花笑,谷鸟从,仁静智流。早观旭日升起,晚伴明月抒情,笔下诗意盎然。186首诗见证了我游山揽水的过程与快乐。即随赋一首:“碧水青山走四方,风尘一路溢芬芳。北国南域叠幽梦,堪慰豪情报瑞祥。”
观胜迹,人心思古不已。在黄洋界上,在红色博物馆,闻枪声,听故事,读人物,悟道理,中国革命胜利不易。在平遥进商行,念名人,赞成功,深知诚信大于一切。看《闽南传奇》,品宽窄巷小吃,历史让人感动,文化味道
更真。走山西问古平遥,我诗寄兴:“石街寻古兴情浓,明韵清风喜眼丰。问道春秋何是贵,门额牌匾取真经。”
观匾额,人心摹临接踵。一古迹观之魂,数匾额品之意。在成都五侯祠,大大小小的匾让人目不暇接,或古篆,或行楷,或草书,字字遒劲古朴,匾匾诗意深长。在杜甫草堂匾更好,联更妙,情更悠。上山进庙知善境,抬头观摩匾额临。“唯德与贤,可以服人,三顾频烦天下计;如鱼得水,昭兹来许,一体君臣祭祀同。”我回味着五侯祠门上的对联。在旅游中学书法,陶冶了情操。
养身体,人心除烦取闷。走进幽静美好的大自然,境无喧嚣,人无烦闷。古语道:“人之生也,必以其欢。”悠闲中的游历,是一种欢愉的潇洒心态,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绿树小河,花红鸟鸣,人在行走中,五脏六腑,血脉与肌肤在运动中不断保健,难怪陆游、白居易旅游养心,益寿延年。真是:“一步一诗一画天,一山一水一悠然。一花一月一时梦,一醉一篇一景鲜。”
养爱好,人心多了创作欲。走走看看,写写拍拍,忙中有兴,闲里寻乐。天水访古,寺庙观像,碑林读石,墓志识人,新疆知史,军营讲座,吾辈的独特体验,开眼、敬仰、羡慕、难忘。白天观景,晚上写诗,笔写情,情寄爱,让美定格放大,传馨于人,乐趣盎然。
上山,下水。跳月,踩婚。丢花包,泼吉水。望石窟,走丝路。南品苏州园林,北逛西安碑林。智的启迪,情的寄托,美的味道,转化为一种向往与热爱。高高的、绿绿的、幽幽的、静静的、古古的、美美的,让人陶醉其中,审美其中,心海起澜。
去年秋天去美国旅游,收获满满。走波斯顿,游西海岸,观美术馆,看好莱坞,夏威夷风景让人心动不已,旧金山名胜尽情拍摄,吟诗、讲课、治印、写字,让四个月的时光丰富多彩,不同地域文化交流,使我感悟思考,浮想联翩!
行万里路快活,读万卷书启智。园林、学府,笔阵、文场,长史帖、右军书,鸟迹虫书,诗情画意。岁岁游历的实践告诉了我,旅游是春天的踏青观花,是夏天的揽水避暑,是秋天的赏月观色,是冬天的安静悠闲。旅游是了解山河大美的窗口,是丰富历史文化的过程,是养心健体的途径,是欣赏碑版铭文的传奇,是传播良善的瞬间,是赞美人生的影像。真可谓:
游历四时天地间,
贤哲碑刻赏情缘。
旧书几卷频结伴,
异域画风续雅篇。
命运
文/李君
人在世上走,
挣钱为糊口。
吃穿为大事,
心想都富有。
万事不由人,
命运将人肘。
若是有福人,
金钱易到手。
若是无福人,
一辈受穷苦。
世事不公平,
千年自古有。
倘若想改变,
无力身发抖。
命运已注定,
一生到永久。
向山水处,寻觅知音
文/ 何俊峰
向山水,觅知音。暖曦晨雾,穿透深林,一层是秋的清韵,一层是冬的深情,澹澹兮,若一挥手的长袖,作一低头的温柔。室雅风凉,芳尘染了雨色,一寸时光落雨,一寸光阴品茶,为无声的午后煮沸一壶时光。流光掠影,有轻松的野趣,有枯禅的清寂,仿若昨日往事,又似将来遭遇,一念起了波澜,一心生了万千。
山不在远,在信步的通幽小径,水不在影,在阵阵的清风涟漪,寻寻觅觅,与心重逢,在潇潇落木下,在依依清波上,为身涤苦,为心洗尘。起落之美,起时层云跃金,落处清风作影,人生皆有所得,皆有所遇,一声清风起,一阵涛声应,一抹斜阳色,一江瑟瑟红。高山流水,所以知音,心无所住,所以知音,向山水,不问红尘利,不求浮世名,只为一处闲适,一盏清风。
为西安某先生拟题宅邸联三副
联文/翟功印
欣孝悌传家诗书继世;
庆竹兰腾茂麟凤呈祥。
横批:德厚流光
看栋拂云霞春辉锦宇;
庆家传诗礼福蕴华堂。
横批:紫气东来
瑞应长春,檐接云光栖紫燕;
福绵世泽,家传厚德播嘉风。
横批:和气致祥
2024.12.10于西安
落日熔金,枯枝绘影
文/何俊峰
夕阳,如同一位老画家,以天际为布,以余晖为墨,缓缓勾勒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画卷。在那遥远的天边,落日如熔金般倾泻而下,将整个世界染上了一抹淡淡的橙黄,仿佛是大自然最温柔的笔触,轻轻抚过每一寸土地,每一片叶子,直至每一根裸露的树枝。岸边,一排排秋树挺立,它们的枝头已褪去了夏日的繁华,只剩下弯弯曲曲的枝丫,宛如一幅幅精心雕琢的线条画。这些树枝,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愈发苍劲有力,它们以一种近乎于倔强的姿态,向天空伸展,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季节的更迭与岁月的流转。
每一根枝条,都承载着过往的记忆,那些关于春风拂面、绿叶成荫的日子,如今都已化作一缕轻烟,随风飘散,只留下这光秃秃的枝丫,静静地守候着夕阳的余晖。不远处,一叶扁舟轻轻摇曳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仿佛是大自然特意安排的一抹灵动。小船的轮廓在夕阳的映衬下,变得柔和而模糊,宛如一位归心似箭的旅人,正缓缓驶向心灵的彼岸。船身随着水波轻轻起伏,每一次摇曳都似乎在与岸边的秋树进行着无声的对话,分享着旅途的见闻与感受。
那一刻,小船、秋树、夕阳,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与和谐,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之静止,只留下这份宁静与美好。远方,朦胧的山在夕阳的余晖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静静地铺展在天地间。山的轮廓在夕阳的映照下变得柔和而模糊,仿佛被一层轻纱所覆盖,让人无法窥其全貌,却又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夕阳渐渐西沉,天边最后一抹余晖也悄然隐去。此刻,整个世界仿佛都沉浸在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之中,但这份忧伤却并不沉重,反而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与释然。秋树的枝丫在夜色中显得更加深邃而神秘,小船也早已归航,只剩下朦胧的山峦,依旧静静地守候着这片土地,等待着下一个黎明的到来。
人到中年,最好的状态就是销声匿迹半隐半藏
文/何俊峰
活着活着你就会明白,人到中年,最好的状态就是销声匿迹,半隐半藏,除了赚钱和传播正能量外,不需要太多的社交和喧哗。我需要的是安静和独处,不要被外界打扰,享受生活,低调清醒,慢慢探索找到最好的自己。我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既要人间繁华,又要岁月静雅。向外看得多了,心里的喧嚣与热闹就多,纵意但虚垮。向内求得多了,心里的踏实与静好就多,安稳且自在。销一些声匿一些迹,轻轻从尘嚣中抽身,开辟出自己的静谧时间。独处中,洞见自身的澄澈与明亮,拔节生长,葳蕤、蓬勃。
自省、自悟、自通,自参禅,如一朵荷,悄然绽放于俗世。最好的日子,不是惊艳,不是繁华,而是远离喧嚣。半隐半藏,半真半假,半醒半醉,做好自己,包容别人。我尽量不要让别人知道我的状态,无论好与坏,好了有人嫉妒,坏了有人嘲笑。最好的生活就是,不嫉妒别人,不看轻自己,岁月静好,别来无恙。我的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毫无关系。与其虚以委蛇,逢场作戏,消耗时间与能量,不如三缄其口,开启勿扰模式,拒绝无效社交。
在意别人是消耗,沉淀自己才是蓄能。与其被别人挟持患得患失,不如一个人主宰时光,自由丰盈。被无关紧要的事劳心伤神,不如多销声匿迹,自我充值。屏蔽外在的浮华,在自己的世界里闷声干事,惬意生活,才是真正的成熟。少言多做,少炫多藏,默默发力,行稳致远,才是真正的智慧。稳定自己的情绪,圆满自己的内心,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真正的修行。正所谓,静而不争,丰盈和乐,圆满自在,光明净澈。一个人,便是天顶月圆,繁华满枝。
我已经过了六十,过了喜欢炫耀和喧闹的年龄了,不再期待周围人的回应和鼓励,也不在乎他人的褒贬和说辞。不炫耀,不喧闹,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销声匿迹,不被无关紧要的事和人影响,拉扯精力。到了我这个年龄,精力越来越有限,成为自己,成就自己,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才最重要。一个人喝茶,一个人散步,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写字,才最自在。精简社交,隐藏锋芒,精神内守,开一片净土,养一颗静心,才最治愈。接近自然,接近阳光,接近善良,接近美好,才最快乐。销声匿迹,是销去浮声躁迹,静心修行;半隐半藏,是隐芒藏锋,低调渡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