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仪天下的女德典范

一个母亲的素养和品德,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和素养,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家庭、家族的兴衰。这就是女德的重要作用。在山西晋祠看到供奉在圣母殿的圣母,不由想起影响这位圣母的女德典范。
能被尊为圣母的人很难得,为圣母建祠更是稀少。而在山西晋祠被尊奉到主殿的圣母实属罕见,可见其地位之尊贵,您知道供奉的是谁吗?
在山西晋祠主轴线最后的大殿里,供奉着辅佐三代天子的杰出女性,她的名字叫--邑姜。这位了不起的女性有着极其显赫的身世,她是姜太公姜尚的女儿,得其佳缘成为周朝第一位天子周武王姬发的王后。换句话说,她就是周文王的儿媳,她的婆婆是太姒。

大家都非常熟悉“三太兴周”的故事,第一代贤后“太姜”辅佐周天子的祖先古公亶父,因为太姜的贤德,培养出三位优秀的儿子,他们分别是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
在商周时期是“父传子位,兄终弟及”的继承王位传统。所以长子泰伯本应继承王位,但他看到父亲对老三季历的儿子姬昌赞不绝口,太公满怀希望的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泰伯孝顺父亲,担心父亲在传位这件事情上为难,所以他就悄悄离开家乡一路南下,去了荆蛮之地。为了坚定信心不再返回故土,也为了传递出不惦记王位的信息,他果断的断发纹身,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荆蛮百姓生活中,去适应当地民众的风俗习惯。在他的大德感召之下,他的弟弟仲雍也为了成全父亲能把王位最终传到姬昌手里,他也追随哥哥而去,兄弟俩人同心同德在荆蛮之地教化民众,得到当地的百姓的拥戴,后来建立了吴国。

第一位贤后“太姜”培养了三位贤德的儿子,后世孔子赞叹道:“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意思是说:泰伯真可以说是具有最崇高的品德,他多次谦让,把江山让给弟弟,他至高的德行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称赞他。这么高品德的儿子,离不开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长子泰伯,次子仲雍教化当地民众,建立了吴国。三子季历在母亲的影响下,娶了第二位有名贤后太妊。
“太妊”是商朝末期贵族挚任氏的二女儿。在《诗经.大雅.大明》 篇中对这场婚姻有详细的赞颂“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意是说来自商邑殷民族的姑娘太妊,她远嫁到我们周原部落。她在我们的京城做了王季的新娘,与王季一起做有德行的事,共同推行仁德之政。周人用诗歌赞颂季历与太妊的婚事,古公亶父与太姜,自然也以此为荣。
太妊生性温婉端庄,生活严谨。她仰慕婆婆太姜的美德,孝敬婆婆,主持后宫,在她怀孕养胎时期,她目不斜视,耳不听无礼之声音,口不讲傲慢自大之语言,从不歪斜依靠,不斜坐,始终保持端庄稳重的生活状态,席不正不坐等很多生活细节。她还经常让宫廷乐师为她演奏德音雅乐,为她朗诵诗歌。

所以,在这样高雅严谨的胎教之下,养育圣胎,生出来的孩子有圣瑞。据传说姬昌生下来就非常聪慧,学什么都很快,这就是中国最早记载的胎教的真实典范。
太妊效法婆婆相夫教子,养育了非常了不起的圣人--周文王姬昌,姬昌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聪慧,深得祖父古公亶父的喜爱。祖父把他的宏图大志寄托在孙儿姬昌的身上。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三以天下让”的传世佳话。
第三位贤后是周文王的王后“太姒”。这位贤后更了不起,她在祖母和婆婆的影响下,母仪天下,更为后人赞叹的是,她生养了十个能力非凡的儿子。
长子:伯邑考,因救父被商纣王杀害。
次子:姬发,继成父亲大志,推翻商王朝,建立了周朝。
三子:姬鲜,管叔鲜负责监督商朝旧遗民,受封到管地。
四子:姬旦,周公受封到鲁国(山东曲阜)辅佐周成王,制礼作乐。
五子:姬度,蔡叔度分封到蔡地(河南上蔡)负责掌管朝歌以南地区。
六子:姬振铎,受封于曹国(山东定陶),也就是曹叔。
七子:姬武,受奉于郕国,称他为郕叔武。

八子:姬处,受封到霍地,负责监管商朝旧遗民。
九子:姬封,三监之乱后,把朝歌旧址改成为卫国,让康叔去治理商朝的遗民。
十子:姬载,冉姬载由于当时年龄小,没有受封,后来在三监之乱中参与平叛,立有战功,被周公推荐为司空,受封于聃国,后来被郑国兼并了。
这些儿子们,在周朝建立初期,在巩固政权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封地和职责分工不同,对周朝后续的持续稳健发展,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在这三位贤后相继辅佐下,姬氏家族建立了至高无上的仁德家风,这种家风滋润着每一位子孙后代。周文王的十个儿子,在母亲太姒的教化下,在浓厚的仁德家风文化滋养下,润物细无声般的养成了良好的品德。正如《大学》经典中讲的“一家人,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这样的家风传承不就是实现了“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最好的典范吗?家国天下的情怀使民心归向,四方来贺。由于家风正,家风仁德,所以人人“居仁由义”。他们都在母亲贤德的影响下,完成了自我修身,在自我修身的基础上,实现了“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百姓得到了仁政的厚爱,所所以愿意追随、敬仰、效法,以至于几代治理之后,达到了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成康之治”。西周早期,周成王和周康王父子在太后邑姜辅佐治理下,那段时期国泰民安,四十多年不用刑挫。百姓亲睦,社会和谐,成为孔子一生向往和追求的“大同世界”的治国境界。

前边介绍了“三太兴周”的三位太太,但不被人们所熟悉的第四位太太也很了不起。是“成康之治”背后最坚强有力的力量,正是这位杰出的女性,被晋国供奉在晋词圣母殿的圣母~邑姜。
邑姜是周武王姬发的王后,辅佐周武王得天下,治天下。周武王曾经很自豪地说,他有十位辅佐他的贤臣。在《论语.泰伯第八》的第20章有记载。后世的孔子说“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意思是说“人才很难得,只有唐尧虞舜那个时期人才是最盛的,周武王说他有十个贤臣,其中有一个是妇女,其实是九个而已。”而孔子这里说的“有妇人焉”指的就是周武王的王后~邑姜,由此可见她是周武王得力的贤内助。
邑姜效法祖上三位太太的懿德。因为她是周文王的儿媳妇,而且周武王还是王后太姒的第二个儿子,由于长兄伯邑考因为救父亲去世比较早,所以作为次子的姬发自然就身担重任,作为长嫂,她不仅受到太姒最直接的关怀和栽培,还要帮助婆婆照顾幼小的弟弟们。在这样仁德之风浓厚的家庭氛围中,这位邑姜王后母仪天下,上对公婆孝顺,下对儿子慈爱,还要面对众多贤德仁厚的弟弟们,她能成为懿德典范的“宜其家人”之母,实属不易。

邑姜的长子是周朝第二代天子周成王--姬诵。他是公元前1043年继承父亲周武王之位,一直到公元前1021年,在位时间22年。周成王初继位时未成年,由叔父周公辅政。叔父真是费尽心思辅佐周成王,以至于留下千古美谈“握发吐脯”。周公吐脯,天下归心。在周公辅佐周成王的七年时间里,日理万机,呕心沥血,辅佐周成王执政。为了稳固周朝政权,和谐社会,他夜以继日忙碌着,还要制礼作乐完善管理制度,为后来的“成康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成王的同母弟弟姬虞,在哥哥的“桐叶封弟”承诺下,在周公的辅佐下,受封于唐地,所以称他为“唐叔虞”。也就是晋国的第一代国君。唐叔虞去世后,他的儿子继位,上位后迁都到晋水之畔,所以后来唐就改叫做晋国了。哥哥周天子和叔叔周公对他寄予厚望和支持,让他以“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为国策。这是给唐叔虞指出的治国理政的大方向,其内涵是要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来治国,用戎人的制度来区划土地,这是一个具有变革意义的建国方略。
这个方略与同时受封的齐国、鲁国、卫国建国方略大有不同,这些国家的政策是“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三个国家是沿用商朝的政治制度治国,按周朝制度来区划土地。而只有给晋国的策略是既不按商朝政策,又不按周朝制度。这是因地制宜的合理变通之计。这是因为晋国当时所居住的地方是夏的旧址,而且周边又是戎狄环绕的地理局势,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周天子因地制宜,因事而异,给出建立新国家的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用夏朝政策与戎索兼施并举的建国方略。这个方略有效的维护了自己,又尊重了众多戎狄的习惯法则,做到了以夏戎之政来治理夏戎之地,以夏戎之法,来理夏戎之民的合理方法,这个有效的政策一直被晋国所沿用。

在这个国策大方向的指导下,晋国得以迅速的发展。在西周时期和春秋时期都是最强大的国家,从后来的三家分晋就可以看得出来,晋国曾经的强大和辉煌。
周成王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姬钊继位,就是周康王。
周康王是公元前1020年继位到公元前996年,在位共24年,周成王在周公和母后的辅佐下,不仅治理有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得力的接班人。这样的良好传位,是建立在良好的家风传承之上的治国之道。
周康王在位期间,还有祖母邑姜的陪伴。经历三朝天子的老太后,她的懿德自然随时随地影响着新天子,以至于实现人类历史最难得的“成康之治”,成就了最和谐的社会和平统一的时代。

综上所述: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是最直接的。从“三太兴周”的千古佳话,传到邑姜的母仪天下,她直接辅佐了三代天子,开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她功德深厚,影响深远,懿德永驻。所以在著名的山西晋祠大殿,正位供奉的是邑姜的神位,就不足为奇。
从这个晋国宗词来看,也能看得出这位伟大的母亲在子孙心目中,那份至高无上的尊位。晋国世代祭祀,香火不绝,邑姜母德,世代永昭。



杨芙蓉,女,陕西省韩城市养正学堂创办人,职业礼仪培训师,传统文化职业宣讲老师。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工作。

2024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