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章 过庐山
李洪君
我们“2500长征队”在九江汇合了两个同学,住了一宿,没作停留,就从庐山的北坡上了庐山,住在了接待站。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地处江西庐山市境内,北枕长江,南偎鄱阳湖,余邵诗云:“长江南岸鄱湖畔,拔地庐山风景妍。峭壁陡崖飞瀑布,奇峰秀岭绕云烟。” 大山与大江、大湖相照相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不仅奇峰峻岭、峥嵘潇洒;陡壁深壑,藏龙卧虎;峭崖渊涧,雄俊诡异;飞瀑深潭,喷雪鸣雷;云烟缭绕,瞬息万变;水天映衬,世外桃源。而且还是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
一位现代诗人陈运和的一首《庐山》写得好:“三叠泉,直泻青史;五老峰,耸立古寺;仙人洞,深藏抱负;龙首崖,腾飞情思;含鄱口,难吐感触;芦林湖,汇聚现实;花径,走过历代名士;天池,阅尽苍茫人世;白鹿体壮养于书院,东林绿荫尽染佛寺。”简直是庐山最好的广告。
一首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使我从小就对庐山心神往之。
一首苏东坡的《题西林寺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好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既有无穷味的哲理,更把庐山写得扑朔迷离。更想一睹庐山面目。
第二天,我们一队16人首先参观了庐山会议的会址——庐山人民剧院。这栋建筑始建于1935年,1937年竣工。系民国时期“庐山三大建筑(传习学舍、图书馆、庐山大礼堂)”之一的庐山大礼堂。这幢建筑背东面西,长39、7米,宽30、9米,高16、8米,上下两层,总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在湛蓝的天空下,它背依青山,傍临碧溪,耸立在苍松翠柏之中。这幢建筑自诞生那天起,就闪烁着道道奇异的光彩,为世人所瞩目。蒋介石曾多次在这里向国民党的军官们训话,当年这里成了蒋介石培养和训练骨干的基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重修改名为“庐山人民剧院”。
我们参观了庐山会议旧址,又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游庐山。
记得我们早饭后先去了仙人洞,是因为在我们的心里先结识了仙人洞,是因为毛泽东的一首诗:《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诗文是:“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天公作美,我们走出红卫兵接待站,迎接我们的便是厚重的雾。我们踏进这湿重的雾里,在马路上随人流走着,不用问路,听说话就知道都是去仙人洞的。在这厚重的雾里走着,不一会就摸着身上湿漉漉的,这不应该叫雾了吧?应该叫云了吧?如果在它的下面,就应该是黑云蔽日了吧,黑云的下面应该在下雨吧!下得大吗?我努力的向左右看着,看得清的只是左右的山坡上下几米远的的枯草和树木(我们在庐山的时间应该是1967年的1月的上旬吧),只见枯草的叶子上坠落着水珠,树干都是湿的,有些不落叶的树叶上也往下滴落着大大的水珠……路面也湿漉漉的。
我们在走上坡路,走了有三四公里吧,向右拐进了一条山路,一条不算窄的山路,有的地方能并排三四个人走呢。我们的右边是山坡,左边是是越来越看不清深浅的山谷。又走了有两公里吧,就听到前面有人喊:“到了仙人洞了!”
真是“天生一个仙人洞”啊!不见任何的人工雕琢。我们驻足洞前,望着这心神往之已久的山洞,山洞高有六七米、宽有十一二米,洞顶有参差如手指的岩石覆盖,形似佛手,故又称“佛手岩”,洞外右侧的石上刻着|“佛手岩”三字,传说乃南宋宝佑三年(1255年)所刻。洞的周沿有枯草和落叶、不落叶的树丛遮掩着,云散了些,看得清洞上戴着一顶“金”字形的大帽子,帽子上长着落叶、不落叶的叫不上名字的树木。右侧是来时的路,左侧是一道山梁,回头看看,是看不透彻的的山谷。我们走进洞里,越往里越低矮,也越窄,但洞里是很宽敞的。由于外面还阴着天,里面光线很暗,但是听到了“叮咚、叮咚”的水滴声,我们走到跟前看不清滴落的水,但是能模模糊糊的看到一个一平方多的小水池,这就是一滴泉。我们又转了一会,觉得虽宽敞,也没有什么了,就出了洞口。
出了洞口,一阵山风吹过,觉得有点冷。但见云像是被风吹开了一样,上面的云如棉絮飘上山坡、飘过了山峰,那边又飘过来几片云,高高的、白白的,如马、如牛、如羊,优哉游哉的飘着;下面的云往下沉,沉到了半山谷,一会儿顺着山坡往上爬一爬,一会儿又往回退一退。上面的云随风远去了,太阳出来了,微曛的样子,像没有睡醒。下面的云在阳光下由灰色变成了白色,远处已分不清云和雾,还隐约看到烟云中的山峰,云、雾、微醺的阳光共氤氲,顺着山谷向远处望去,云海翻腾,如翻江倒海,远处微露的山峰,虚无飘渺、时有时无,亦真亦幻。
庐山的美,使我们流连忘返。看完仙人洞,往前无路,我们又折返到山间公路上,我们舍不得回招待所,就顺着公路向前走。这时在烟云雾气的作用下,似醒非睡的太阳照耀着我们,惬意极了。我们欣赏着处处的美景,有说有笑的向前走着。走着、走着,一同学指着右前方说:“前方是一片竹林!从太阳的方位看,我们现在是往西的方向走,我们的右边是一片平缓的山坡,是山的上坡。我们加快了脚步,不大一会儿我们钻进了竹林。
我们被这片竹林惊呆了,在竹林里看不到竹林的尽头,竹干直径大都在十公分左右、粗的有15公分,高在二十米左右,每根竹子都笔直笔直的,很少看到横七竖八倒着的,地上有不多的竹叶。我们在竹林里,用手掐量着竹干的粗细,伸头探寻着竹林的边缘,探寻者大自然万物的神奇。我抬头透过依旧青翠的疏枝密叶望着睡萌萌的太阳,浓云散去的烟氲、微曛的阳光、阳光照射下蒸腾的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透过疏枝密叶落到地下的日影,像一个个金色的铜钱。我们陶醉于竹林中。
竹,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倍受中国文人的喜爱。李衡想起了竹的高洁,它是“梅花、君子兰、竹子、菊花”四君子之一;它是“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想起了历代文人墨客对竹的赞誉,郑燮的《竹石》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付庞如的《咏竹》说:“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
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竹林靠着公路,公路靠着水库。靠着不宽的公路南面就是一汪池水,忘记叫什么水库了。靠北面有石砌的边,我们站在水库的北面。当下无风,整个水面像一面大大的玻璃,三四米、四五米的水深,水里似乎没有一点杂质,连水底的树叶都看得清清楚楚,看到有几条不大的鱼在水中游动,清清楚楚,就那么几条。鱼为什么那么少呢?是“水至清则无鱼吧”。然而,青山绿水、茂林修竹、翠竹飞鸟、秀峰叠峦,水中游鱼;微醉的太阳、烟、气氤氲的天空还有水边山峦秀峰、茂林修竹在水中清晰地再现,水天一体,是一幅绝妙的、活的山水画,美得不可收拾。我们不停地东走走、西走走,移步是景,变换着角度欣赏着一幅幅美妙的真实的山水画,我们陶醉于这如诗如画的山水中。
太阳西斜,快压倒山峰了,我们只得收拾兴致往回走了。
睡了一夜,早晨起来,我们就准备好了行装。早饭后,我们背起背包上路了,下庐山,奔南昌。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我们上庐山,是从九江出发,从庐山的东北坡上的庐山。快到山上,有一个地方记得叫“好汉坡”,当地有一句民谣说:“上了好汉坡,我的命差不多。”虽说是1966年,那一段大都是公路了,是土石路,我们没觉得怎么太累。可是下山就不一样了,几乎全部是石台阶,有的地方还特别陡。上山说有十八里,下山说有二十多里。
我们出了接待站,迎着朝阳,一路向南,向山下走去,大都是就地取材的石台阶路,偶尔有段平缓的地方,就是不加任何修饰的山间小道。我们计划先到含鄱口,我们听说含鄱口是观日出和云海的最佳地点,可惜我们出发的晚了,看不上日出了。然后,我们再路过观音桥到星子县城住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