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赤子266
266:
一波三折变化大
新兵入伍有潜规
常言道,电话赶不上变化,大千世界,确实如此。不是自己不明白,这个世界变化快……
一
变化最快的就要数元明粉厂了。柳军军从玉门农场回来,看到最大的变化,就是元明粉厂停产 ,关门了……办得好好的省级明星企业,咋说停就停了呢?鸡儿不尿尿,各有渠区道,下岗的会计张树森就和柳军军在一个生产队。一打听。一切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了。
乡政府的领导换了人。靳正禄厂长升任乡企业公司副经理。工厂由一个外地老板承包后,据说要改建锶盐厂。生产工人和行政管理人员全员下岗了……。乡政府先期投入十万元,作为改建锶盐厂的启动资金。新老板信使旦旦,扬言个人投资二百多万建新厂。结果把元明粉厂的主要设备拆了个乱七八糟,然后,以购置设备的名义。卷了乡政府的十万元启动资金,溜之大吉了。元明粉厂黄了,乡政府正在打这场无头官司……
乡办的面粉厂,由七号桥大队的书记李生元兼任厂长,加工了由村民储存的8000斤面粉,由七号桥二队村民何新元80000元(打了个条子)。拉到青海出售,据说只买了40000元,他个人把这四万元挥喝一空,用半瓶敌敌畏结束了生命……。面粉厂无法归还村民储存的小麦(加工面粉),工厂就这样黄了……。
二
家务也是乱麻缠住鸡大腿,马尾巴穿豆腐,提不起来了。原来柳军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从玉门拉回来的一吨(20)袋复合肥,由女婿韩旭奈销给他的朋友,七号桥四队的殷登科。那时,敦煌的复合肥是限购的紧缺商品。货款还没有收回来,殷登科因赌博被依法捸捕,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四年,3000元的化肥款就这样泡汤了。
小俩口为这笔化肥款发生争执。韩旭脑羞成怒。动手打了妻子,柳军军的女儿忍无可忍,一气之下,回到娘家,卷了爸妈筹备盖房子的400元工程款,扔下不足半岁的儿子,悄无声息地离家出走了……
三
儿子当兵一事,也是颇费周折,道道关卡,让柳军军焦头烂额……一份入伍士兵登记表,在韩建国部长手里,三次都没有取回来。
急切中,柳军军想到了本家兄弟柳志玉。他的亲舅舅马多福,现以从五墩公社书记升任县公安局局长,许多人都找志玉帮忙办事。柳军军找志玉,也是这个原因。志玉告诉柳军军。现在当兵,和以前你们当兵大不一样了,有潜规则。领表需缴500元手续费。就这样,通过柳志玉,缴了500元的手续费,柳军军才为儿子领到登记表。这才算闯过了第一关。
应征青年就是按登记表参加体检的。那年报名应征的人员中,有柳军军的外甥甘春元,他在体检那天早上。骑摩托车出发时,和一辆拖拉机正面相撞,直接导致残废,与从军失之交臂……
儿子体检合格,一个生产队有两位应征青年合格。又有人传话了。二取一,希望军属活动活动。否则,当兵无望……柳军军又找志玉弟商量对策。志玉告诉军军,潜规则之二。要给接兵首长送好处费,标准是3000至5000元,上不封顶。真和老一辈当兵天地两隔……柳军军无奈,硬着头皮,准备了4000元,两位接兵首长,一人一个信封,2000元分别装好,夹在一份杂志中。他和兄弟柳志玉,俩人来到两位接兵首长租住的宾馆房间,亲手把两个信封缴给了接兵首长……有钱能使鬼推磨。柳军军终于把儿子送进了人民军队……。
作者简历:
刘志军:
(笔名:— 丁)
甘肃《敦煌赤子》撰稿人/生于1952年5月9曰/高中学历/
原服役于陆军第四十七军/步兵第一四零师/四一九团战士/曾以小说/散文等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陕西日报》《甘肃农民报》《农家女》上海《故事会》等报刊和杂志/以长篇小说《敦煌赤子》/刊登在都市头条,颇受热心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作者联系电话:13309374620
注一:
凡是愿全文阅读《敦煌赤子》一书的热心读者,按装“都市头条”,点刘志军作品《敦煌赤子》,即可阅读01至450节书稿全文。
注二:
作者起笔名“一 丁”
两字,敬请各位读关注。
注三:
作者现在的通讯地址为:
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七里镇新三区38号楼二单元502室,望周知。
——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