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赋
赫赫华夏,龙裔之邦,炎黄苗裔,礼仪昭彰。承五千年之文运,传忠孝于家邦。忠孝者,德之大本,行之纲常,贯古今而不朽,历沧桑而弥光。
观夫忠之大义,志在四方。效屈子之忠君爱国,心怀社稷,虽九死而犹未悔;慕武穆之精忠报国,矢志驱虏,驾长车而踏北疆。至若苏武持节,北海牧羊,忠心不二,节义满腔;天祥临难,正气浩然,留取丹心,青史传扬。其忠也,在朝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野则忧国忧民,系念兴亡。是以忠之德,为邦国之干橹,民族之脊梁。
稽古察今,孝为仁源。昔有董永卖身,孝感天地;王祥卧冰,德动江川。老莱戏彩,承欢膝下,娱亲之乐,和乐无边。又闻孟宗哭竹,冬生笋鲜,至孝所感,神明垂怜。此皆孝之楷模,后世所瞻。孝于家,则家庭和睦,长幼怡然;孝于族,则宗族敦睦,世泽绵延。
今有名师大平,心怀善念。挥翰墨以书“忠孝传家”,两百余幅,馈赠庠序之间。冀以墨香之韵,启学子之心田;凭名人之范,助教育之扬帆。其举也,若春风化雨,润育桃李;似明灯照路,导夫前贤。
嗟乎!忠孝之德,如星之耀空,如岳之镇原。国赖忠而盛,家因孝而安。愿吾辈凛然而遵,怀忠抱孝,践于言行,传之子孙。使忠孝之馨,洋溢华夏;礼仪之邦,风范永传。
忠孝传家:民族精神的根基与传承
在华夏大地,龙的传人、炎黄子孙所组成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忠孝传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蕴含着深刻且深远的意义。
忠,是对国家、对民族的赤诚与奉献。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以生命践行着忠的誓言。从精忠报国的岳飞,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再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国家面临危机之时挺身而出,在和平年代则默默奉献,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这份忠,是对国家主权的捍卫,是对民族文化的坚守,是推动国家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孝,是对长辈、对祖先的敬重与感恩。“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它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如黄香温席的体贴,孟宗哭竹的至情。对长辈的孝,是家庭和睦的基石,是家族传承的纽带。在孝的氛围中,家族的优良品德得以代代相传,长辈的经验智慧得以延续,使家族成员在温暖与关爱中成长,培养出健全的人格与品德。
著名书法家大平老师书写的“忠孝传家”,犹如一声有力的号召,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忠孝的尊崇与践行。其笔锋之下,“忠”字刚劲有力,仿佛能看到历史上那些忠义之士的铮铮铁骨;“孝”字温润含情,恰似晚辈对长辈的那片拳拳孝心。大平老师以书法为载体,将忠孝的精神具象化,让人们在欣赏书法艺术之美时,更能深刻领悟忠孝传家的内涵与价值。这种对忠孝文化的弘扬,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
在当今时代,我们更应传承和弘扬忠孝传家的精神。对国之忠,让我们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对长之孝,让我们珍惜家庭亲情,传承优良家风。让忠孝的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凝聚民族力量、传承民族精神的不朽根基,使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以忠孝之光,照亮民族前行之路。
赞忠孝传家
炎黄后裔礼义长,
忠孝遗风四海扬。
正气千秋书壮志,
仁心一片敬高堂。
大平墨韵情无限,
学府恩波常浩荡。
两百瑶篇弘美德,
莘莘学子志弥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