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里忆起《送别》
周玉林
嗦嗦声,不断从阳台外的树叶间传来。雨,一直下着。风儿,在雨中吹来刮去,把雨丝都荡漾起来,就像拂动的垂柳那样。
听着这晚间的风、晚间的雨,以及雨打树叶的声响,它们宛如歌唱时的多重声部。凝神良久,使我联想起了《送别》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凄美的歌声,悠悠扬扬。让人为之感叹,为之赞美。
于我而言,这悠悠的旋律,随着落雨的嘀嘀答答,赋予了更多层次的随想。我想到了它的旋律,每一小节里的音符。
在老年大学教萨克斯的李教授课堂里,六、七十岁的同学们,正在学习吹奏《送别》。我便是其中的,一个学生。
《送别》应该说是一首简单的曲子,可我们学得还是非常吃力。不是不识简谱,而是老师教的东西,要求太认真了。用他常讲的话说:“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魚。”
一首曲子的演奏,首先入耳的是音色。决定音色的要素,除了乐器的本身质地优、良外,还有就是它的操作方法。萨克斯好听的音色,要求吹奏者具有正确的吸气方法,哨片安装的精准性。再者,嘴含笛头的位置,囗腔的形状,手指按键的松紧力度,这些要素都会影响到吹出的音色。天籁之音,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表演的人追求出来的。不去努力,音就会像脱掉缰绳的野马,横冲直撞。只有中规中矩,一眼一板,才能有韵味。
音乐,是很玄妙的东西。听说吹奏乐器的气,还分冷气,和暖气。同样是自己的嘴,吹出的气怎么还会有冷气,或暖气呢?
听了老师讲解,恍然醒悟。像奶奶给小孙子喂米粥,怕烫着,用匙子搲起时,会用嘴吹一吹。此时,吹出的气,就是凉的。而冬天,冰天雪地时,双手冻得通红,会两手抬起低头哈哈。这时,从嘴里流出的气,就是暖和的。
老师的讲解,使我体会到: 吹奏萨克斯时,应该用的是暖气。因为使用腹式呼吸,才有充足的氧气供应需求,吹出多小节的乐句。流经腹腔的氧气,当然就会变为暧气。而冷气,却是鼻子和嘴刚吸进氧气时,转而就从嘴里吐出来了,它不流入胸腹。用形像的比方话,就似夏天的风扇一样。
听起来顺耳的舒服音乐,一定是有精准到位的节奏。节奏,是一首曲子的自始自终的灵魂。每每那结尾几小节,余音飘渺,丝丝吊魂。那是叫个陶醉!
学习过音乐的人,一定会知道,一首曲子的左上首会标有速度(bpm=60、bpm=90,等等),以及调号(降B调,还是G调,等等。)。还有一个,就是节拍(2/4,4/4,3/4,6/8)。节拍,就是人们要演绎此曲时,要遵守的“节奏”。
正常抒情歌曲一般都是采用4/4拍的节奏。它的分解就是: 以4分音符为1拍,一��小节有四拍。
每个小节里的音符,结构是有变化的。有一个音符唱一拍的,有多音符唱一拍的。像《送别》的一开头是: 5 35 1 一 | 6 11 5 一 |。这里的“5”是一拍,“3 5”两个音符加起来是一拍,它是以4分音符的一半(8分音符)的形式,出现的,并且头上是用圆孤线连着一块的。歌唱时,“5”唱: 长;“3 5”两个音符唱一个字: 亭,音要由低升高一些。“1 ”唱: 外,第四拍是延时线“一”,是将前一拍的音符延长一拍时值,“外”字就唱成了两拍( 长亭外一 )。
以上,就是读谱时,要理解了的东西,只有完全掌握了这些知识点,才能表达出歌曲的原汁原味。但是,要应会,并且做得对,确实不容易啊。
不容易的是,老师要求做到: 每一拍的音符“时值”都要做到“横到边,下达底,上至顶”,每个半拍与半拍都不能“缺斤少两”。还有切分音时值的把握,前一拍的下半拍与后一拍的上半拍,组成一��新拍音。用声乐老师教的理论就是:“Ⅹ Ⅹ X ”前一个“X”是8分音符的半拍,中间的“X”是4分音符的一拍,后一个 “Ⅹ”也是8分音符的半拍。而我们的李教授让我们记忆的是,像母鸡下蛋后炫耀表功似的“个 个 大”。 这样就容易理会了,母鸡叫的第2个“个”是拖长音的。
“节奏,是律动。是法律的律,我们就要像遵守法律一样,不可破坏。”这是老师常讲的话。学习吹奏音乐,就一定要搞懂音符的结构。
优美的萨克斯乐曲,除了音色的好听,节奏的准确,还要讲究音准,颤音的运用,再加上一些装饰音,就OK了。
老师给我们讲他以前的往事,说三十几年前,他在部队里练习萨克斯,条件比较艰苦,是用树枝头在地上画一拍、半拍的线段,边画边用嘴唱,坚决做到“横到边,下达底,上至顶”。一切行动要听指挥嘛,这样才能打胜仗。
后来的听指挥,不是从前的小树枝画时值了。如今是听节拍器发出的机械“拍”声,声声等长,不差分毫。
《送别》是首小曲子,吹起来马上就学会。可是,老师教授给我们的是乐理上的大道理。我们不仅仅是要“学会”,而且要把它“做得对”。
尤其是两人以上的合奏,吹对节拍,才能发出“同一样”的音符来,否则,就会像鸭子跳塘,七里八啪的。
音乐之美,在于它具有魅力。让人穷尽时间、穷尽精神地追求,一直地追求。追求的彼岸,就是天籁一般的声音。
为音乐而活的人,外表或许是不那么讲究,被别人看成傻子一样。但是,他的精神世界最纯真。半边西瓜,分成四份、六份,容易。要分成“一样大”的三份、七份,则是揪心的。而音符里的时值,就是要面对这些问题。
学习音乐,追求的永远是份纯真。
《送别》的词作者是李叔同。1915年冬天,大雪纷飞,李叔同的好友许幻园站在门外高声喊了几句:“叔同,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便独自踏雪离去。
李叔同看着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地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随后回到屋内,含泪写下了《送别》这首歌曲。
学习萨克斯,在掌握吹奏的基本要领后,就要力求表达出旋律里的情感。表现出作者创作时的内心世界。老师告诉我们: 流行音乐,不要像吹进行曲那样“高亢嘹亮”,要轻轻地“弱吹”,表现出它的意境。到了副歌部分,可以激昂起来。
能把一首歌曲的情感,表现出来,使人沉浸其中,陶然其中。那这用心学习的音乐,就没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