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南游记之孝感
我们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本来想去看看久负盛名的武汉大学,却被告知没有预约,试着走了几个门都不让进。一路向南已经一周的时间了,大家都萌生归意,于是便绕东湖转了半圈,出市区上高速,踏上了返程道路,直奔孝感而去。
湖北孝感地处大别山之南,长江以北。南北朝时期,南朝宋世祖孝武帝刘骏,倡导以孝治天下,在此置县,取名“孝昌”,以彰显此地孝行昌盛之意。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为避祖父李国昌名讳,就根据董永卖身葬父行孝、而感天动地的故事,改名孝感,意为“以孝感动天下”。所以,这里以孝为名已有1570年的历史,而孝感之称,也已经1100年了,据说还是我国唯一带“孝”字的城市。
所以到孝感是冲着一个“孝”字而来。安顿好住宿后,稍事休息,我们便前往董永公园,寻觅董永和七仙女的踪迹。
入园,两旁大理石刻十个大字:孝德铸千秋,爱心传万世。公园里有不少景点,如仙女池、升仙台、理丝桥、涤丝亭、槐荫树、鸳鸯楼等等。当然,每一处景点都有一段传说佳话,把流传的故事融于亭台楼阁、山水树石之中,既生动形象又会让人浮想联翩生出无限感慨。
最意外的是竟然还有董永父子的墓地和墓碑,简介上写着墓中埋葬的是和董永相关的陶器。墓碑居然是清道光十六年十一月当地官员立。相传每年清明当日,都会有一朵祥云盘旋在董永墓上空,久久不去,当地人说那是七仙女看董永来了。这不是传说中的故事么?真耶?假耶?不可思议,
园内有孝文化长廊,刻有二十四孝浮雕图,记载着由元代学者郭居敬编篡,流传千古的二十四孝故事。二十四孝中湖北有五孝,孝感有三孝,分别是“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衾”“孟宗哭竹生笋”。而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流传最广,被后世口口相传。上世纪五十年代还被被改编成黄梅戏《天仙配》,其中经典唱段唱遍大江南北: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戴发间。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不过,《天仙配》作为经典的黄梅戏剧目,更侧重于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
孝文化长廊悬挂一幅对联:百尺长廊未收尽古今孝子,千支朱笔难写完来去仁人。妙哉!古今孝子何其多,仁人君子遍地是呀。
走过孝文化长廊就是董永祠,我挺纳闷,祠是祠堂、宗祠,应该是祭祀祖先、或神灵、或有贡献的历史人物。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为什么要建祠?董永祠也叫孝子祠,用蜡像人的场景,讲述了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董永原本是山东人氏,西汉汉灵帝年间,黄巾起义,加之黄河泛滥多灾,民不聊生。董永父子一路逃难到此,几年后董父去世,当地盛行厚葬,董永家贫,便卖身为奴抵债,葬父并守孝三年,由此感动天庭。守孝期满前去主人家务工偿债,在一颗老槐树下路遇一女子,幸赖槐树开口说话,促成二人结为夫妻。不料树神口误,把“百年好合”说成“百日好合”,一字之差竟害的二人仅有百日姻缘。“一日夫妻百日恩”大概由此而来。此女就是七仙女下凡来帮助董永还债的。主人看到董永孝顺,又诚实守信,便同意让女子织绢百匹抵债。七仙女招来六姐妹昼夜织布,未满三月织绢百匹,于是夫妻双双把家还,从此二人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
祠内也有历代文人墨客对董永生平题咏、碑帖、族谱等,说明这个传说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资料显示:董永卖身葬父,最早记载于西汉文学家刘向的《孝子传》,东汉武梁祠石刻画像中,被形象的描绘出来。而武梁祠石刻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汉代石刻艺术珍品。三国时期的曹植在《灵芝篇》中也有记述:“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好像孝感县志中也有记述。我想,历经千百年的传说,也不过是三分真实七分虚构,重要的是提醒世人要孝敬父母,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孝道文化。到此,我明白了,与其说是为传说人物建祠,不如说是为后人建一个情感寄托之处,仍然是出于对孝道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虽然源于传说,但有传说就有故事,有故事就有文化,有文化就有说不尽的人文历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滋养一方民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文化熏陶和沉淀中,各个地方都挖掘当地的人文历史,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比如我们洪洞,就是以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为历史背景,形成了以根祖文化为特色的民俗文化体系。如:“三月三走亲习俗”“大槐树祭祖习俗”等等。
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之所以两千年传唱不衰,因为它传承的孝道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遵奉的传统美德,诠释了中国孝文化的精髓。孝经有云:“夫孝,德之本也,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以此来说,董永孝感天地的故事,确实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占有重要的地位,难怪会成为孝感市的象征和文化品牌。
“百善孝为先”,人人都会说,未必人人都会做。但请谨记:今日孝人,明日人孝……
田塘
姚建明,男,1967年2月生,山西省洪洞县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先后从事教育、乡镇和机关行政工作,文学爱好者。曾在山西省火花杂志、山西省政协报、山西画报、山西残疾人杂志、临汾日报、洪洞槐乡大地等发表多篇文章,曾用笔名糊糊、田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