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497》「飘舞的剑」(7052辑)

晨间寄语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还有被先人们固化下来的文明教育模式、礼仪规范,沿用普及。有些程式,在不经意间,进入社会生活。近日读到一个“簋”字,音为“鬼(guǐ)”,汉语二级字,本义指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圆口,两耳或四耳,相当于今人所称的碗、钵。
百度上讲:“簋不仅是一种食器,还具有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在《诗经·秦风·权舆》中记载:“于我乎,每食四簋”,表明簋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它代表着商周时代青铜文化的发展与文明,也代表家庭与社会生活适用器具的转换过程。笨拙地理解,就是装吃食用的器具。由此引来一串联想,古人通过祭祀活动、或一家人坐在一起用餐,长者遂予安排家庭事宜、教习家风、文明礼貌,行事稳重、为人正直、尊老爱幼等。现在这个字很少用到,有谁说拿簋来端肉打饭?
为找这个字的读音和解意,又学习到一些知识。国家对汉语的不断规范,把汉字分为一、二、三级。一级为小学学习部分,一二级为作文常用部分,三级为文言文及不常用的异体字。还把字数也标了出来:一级字收录3500个,二级字收录3000个,三级字收录1605个。也可以分出四级汉字,它们可以包括所有的一二级汉字,是数量最多的级别。
学无止境,“簋”字是此文的索引,古人以簋盛吃品牵引饮食文化,今人以盘中盘、碟中谍、碗中碗、大火锅、大圆桌…,盛赞美好生活,异曲同工,都是人为造作。理解有别,勉为荆拙,见笑了,谢谢[抱拳]!
新的一天,早安!
2024.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