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了推磨、摊煎饼、做饭、炒菜为主的农妇生活,煎饼是大家庭中的主要饮食,每週需要摊5至6桶糊子。人口多、吃的多,农村有句俗语说“半大小子、棵骒猪”一点也不假。有时候我在那边摊,他们在鏊子旁边吃,我发现盖垫上的煎饼总是不见多。
煎饼的主要原料是,玉米、瓜干、高梁、大豆等。先将所有食材磨碎,将提前泡好的用石头制成的水磨子磨成糊状。我首先学会了用煤炭摊煎饼,在孝先奶奶家大门口外,有两盘鏊子摊。先在鏊子上面抹上一点豆油,便于煎饼好往下揭。然后舀一勺糊子倒入鏊子中央,用煎饼耙子按顺时针方向,由内向外一圈圈地摊到鏊子的边缘,再用耙子抹平,以保证煎饼厚薄均匀,过沿齐整。待煎饼开始翘边,就可以揭下来了。婆家人口多房子少,我们结婚后住西屋,其他八口人聚集在东间屋子里。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熟睡中听到婆婆的喊叫声,醒来之后发现,连忠在夜间起身小便没有回炕上睡觉。婆婆便穿上衣服到院子里寻找,见到天井里没有,再看看大门紧闭门栓没开,最后推开西屋从我们俩的被窝里找到了熟睡中的三弟。将三弟从我们的脚底下拖出,并且在屁股上给予了两把掌,最后扭着三弟的耳朵回到了东屋。
四、走出郭家庄子村
1972年4月9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孩子他爸李连科在郭家庄子大队任“赤脚医生”三年,接到安丘县人民医院景芝分院的通知,到安丘县卫生局报道,分配到石堆医院工作。由“赤脚医生”转正成为了一位吃公家粮的医务工作者。据后来我公爹讲,由于文革期间,全国大专院校停止招生,安丘县25处公社医院医务人员出现了秋黄不接的现象。县政府决定在安丘县委党校举办了一期,安丘县医士培训班,从25处公社“赤脚医生”队伍中,选取了50多名到安丘参加了
为期一年的全科医生培训。景芝人民公社是人口最多的,县政府研究决定从景芝增加3个指标。这样连科有幸被选中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医生。我公爹工作单位是安丘县计划统计局,最早知道此信息,他老人家便向领导反映连科已经曾事卫生工作多年,符合其录取条件。最后经过景芝人民公社领导审查,加盖其政府的公章,大功告成。当时能够由农村转身一变成为了青年向往身份的转变,是公爹在工作中抓住机遇,天时地利人和,与他老人家的为人处事的智慧而取得的。
随着俩个孩子的出生,我在家中的负担也越来越重,特别是到了农忙时节,孩子、地里、家务三方难以间顾。思想上就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想冲出郭家庄子,脱离农村、农业到外面去的想法。
1975年春季,经连科介绍认识的好朋友李培珍在景芝烟站任烟草专卖组组长。我步行5里多里路找到她请她帮忙找个临时工的工作,在她的积极努力下,事情有了进展,景芝烟站站长同意,可以到时安排一下。当我高高兴兴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我婆婆时,她坚决不同意,俩个孩子都在襁褓之中谁给照看。是啊!我婆婆一大家子人口只有吃饭的没有能干活的,娘家父母早亡,哥嫂家里也有三个孩子,他们是没办法帮我照顾孩子,我的想法有些不现实。想走出农村的梦想,就这样没有办法去实现而落空了!
1980年5月连科分配到白芬子人民公社医院任院长兼支部书记,我想去医院干点力所能及的工作的思想,又一次在我心中点燃。当时我借来了自行车装上了5斤挂面,骑车赶到了四叔李福金家,请四婶想办法给我搞一个临时工合同纸,因为四婶在劳动局工作,我想她是有能力办到的。她让我回家中等消息,最后告诉我没有指标办不了。
但是,我还是不死心,过了几天,我骑自行车赶到卫生局代局长家中,诉说我自己的困难和想法。代大姨名叫代月英曾在石堆人民公社任副书记,是连科的老上级,在安丘县卫生局任副局长、兼任安丘县计生办副主任。她老人家非常同情我的处境,积极帮我想办法出主意,她告诉我这个事情别人没有权限解决,只要现任的卫生局局长姜运先同志同意就有希望,我给你出个主意,拿点土特产直接去找他。
我一个农村妇女没有见过什么世面,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官,在代大姨的鼓励下我壮着胆子,硬着头皮走进了姜局长家中,我说明来意后,真的没有想到事情有了很大的转机。姜局长讲“你回去后将家中的一切拾掇好,我让政工科打电话和连科说说,叫连科安排个车将你们母子接去,但是,到白芬子医院后要注意少说多干,积极支持连科的工作”。我高兴之极,满口答应下来,当时我表的什么态,说的什么话也记不清了,只有谢谢!谢谢您!
我一路唱着小曲骑着自行车回到家中,将这个喜讯告诉婆婆,没有想到她还是坚持她的观点——不同意!我赶紧跑到大队部拨通了电话,叫连科回家帮我做娘的工作。实际上婆娘她的想法也许有些道理,怕我到了白芬子医院,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说话办事不注意,怕影响了连科的工作和前途。我在公爹、婆婆面前表示了到白芬子医院后一定要改掉过去的一切坏习惯,干好工作照顾好孩子,请二老放心,家中农忙时节一定会回家,帮助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就这样连科安排了一个泰山牌25型的拖拉机,拖斗上装上半车砂子,在上面装上所有家挡,一家三口顺利到达了目的地——白芬子人民公社医院,住进了二间平房。
连科将俩个孩子安排好入学手续,儿子刚刚满入学年令,报名到了白芬子小学一年级,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有一次晚饭后孩子还没有到家,我急急忙忙地到学校了解情况,学校早已经放学空无一人,我又骑着自行车赶到医院也没有。我心急如焚,跑到邮局找我的老乡刘翠华婶子,她急忙用有线广播站播音找儿子。经过十几人的共同努力,在医院前的一户居民家中找到了孩子,我弦着的心方平静下来,如果找不到首先是无法向二老交待地。
白芬子医院建在北岭荒地上,我养了几只鸡,下午喊儿子去鸡窝里收鸡蛋,大约是7点钟左右,儿子跑来讲“娘,不知道谁放在鸡窝里一根油条,你快出来看看”。我拿着手电筒快步走到鸡栏,用手电筒的光柱一照,那里是油条原来是一条蛇咬着鸡蛋张着血盆大口呑咽不下,只见长长的黄色大蛇张着嘴巴吞吃鸡蛋,好在有惊无险,儿子没有伤着。
在白芬子医院药房工作五年时间,在这里学到了很多,自己从一个农家女逐渐成长为一名乡镇卫生院的药剂士。我在白芬子医院搬迁两次,由医院搬到白芬子党委宿舍院内三间平房居住一次。随着工作环境的变化和居住变迁,如何适应新的环境,融入不同的人际关系。
在这几年的人际交往和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不断适应环境努力改善环境。在干好本质工作的同时尽量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把饭菜既要做好又要做精,让家人、朋友、同事、客人吃好。婆婆教我的手艺用在了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充分肯定和赞扬。
五、 调入安丘县人民医院
1985年底,连科因工作调动到县计生委任副主任,我们全家也随之搬到了安丘县城居住。我被分配到安丘县人民医院药剂科工作,主要是在李树森主任药剂师的指导下,参与专治哮喘病药的丸、散制剂的制作。李主任研制的这个配方效果非常好,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病人有很明显的疗效,全国各地的患者都来求购。
我们的工作也很辛苦,工作的环境和农村的面粉厂相似,主要是中草药的加工粉碎,再次研制成药丸分装。虽然工作又累又苦,但是看到全国各地寄来的求购信表扬信,介绍患者服药后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心中的成绩感时常洋溢在我们的脸上。
在县医院工作一段时间后,看到周围的同事大都有学历有职称,如何才能适应这个环境,跟上同事们的发展步伐。医院要求我们参加继续教育,报考安丘县卫生学校的函授大专班学习。根据我的参加卫生工作的时间,县卫生局政工科通知我报考中级药剂师。我想自己虽然已有初级职称,但是,自己的文化底蕴报考中级职称难度太大,自己感到没有希望。我在参加工作之初,填写卫生工作人员登记表中,文化程度一栏中填写的是初中毕业,所以,是符合填报条件的。在家人及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勇敢填报。经过两年多努力终于拿到了中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并且在当年聘用工资待遇和职称挂钩。
1989年公爹身体状况欠佳,在县医院住院治疗,因为我们家离县医院较近,我和连科商量请他老人家和我们一起住,这样他吃、住、治疗都方便。因老人身体瘦饭量小,具体什么原因造成的查不清楚,最后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老人在我家期间我尽量想办法,变着花样让他老人家吃饱、吃好。老人最爱吃的是鲜大虾仁做韮菜蛋汤,每次做好后端到老人面前,他都不舍得分给孙子俩人享受。现在每每想起那个情景,好似就在眼前一样,他老人家的一生,真是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是奶……为了全家人的健康成长,他操劳了一辈子,过早地离
六、收获在大家庭
嫁 给李家、走进了这个大家庭,已经近50年了,耳濡目染,听到了许多、见到了许多。大家对我们这个大家庭更多的是赞赏,许多熟悉我们家的人都感慨,这是一个有着善良好家风的家庭。的确,孝敬父母、兄弟姐妹和睦、妯娌们相互尊重、勤俭持家、友善对人,在外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家长幼有序,这就是我们的家风。
在我刚刚过门的那些日子里,毎月公爹回家一趟,每次回到家里,就安排我们汇报近期的工作、学习、家务劳动。
要求我们要尊老事祖,也可以说是做人要“孝顺”。要顺从父母的指意去行事,晚辈见了长辈,要主动问候,民间称“会叫人”,如果见了长辈不打招呼,会被视为没大没小,缺少规矩。
出门有事要打招呼,出门时要当面禀告父母,说明往返的时间和出行的地方。回家时也要当面向父母禀报,以免父母挂念。
要求我们要树立坚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作风,成由节俭败由奢,一个家庭的兴旺对节俭很重要。俗话说“勤背粪篮子,懒赶集,烧火冲着锅卜脐”。
婆媳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媳妇要服从婆婆,婆婆安排的事情,媳妇都要照办,不得争辩,更不能抗拒不遵。对兄弟姐妹们提出,在校争做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不要让母亲生气。
记得有一次,我们家在大湾西岸有约3分土地面积的自留地,种植了部分时令蔬菜。春季蔬菜极少,公爹领着我和连忠、连孝到西园里去拔菠菜,我用担扙挑着在前面走,连忠和连孝在后跟着。他们俩人边走边打闹,掉落在路上的菠菜谁也不捡起来,最后面是公爹一路走一路拾起。最后到家后为此事发了大火,将我训了一顿,你年龄大不安排他们将菜捡回来,你不知道菠菜从种植到收获,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你们要学会如何过日子,他们俩个小不懂事,你要教会他们懂得珍惜啊!
现在,每每看到电视里的儿童画面,讲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会联想到老人教育我们的情景,好似就是在眼前,激励着我们的每一个人,学会珍惜生活,珍惜所有的劳动成果。诚心待人、认真做事,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外服从领导,艰苦创业、勤俭持家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传统美德!
公爹每次回家在召开家庭会时,都要请二爷爷、二叔、三叔几个长辈参加旁听,有利于他们监督检查,对各个方面实行了有布置、有检查。刚开始我很不适应,思想上还有些不情愿,心想我干了一天活累的要死,你们的家庭会十点多还没有结束的即象。
在农村做为父辈最大的责任是为儿女盖几间房子,要目睹着儿女们的婚配成家,有志立业。而理想的婚姻,又似乎是建立在房子的基础之上。房子是一个农村家庭富足的标志和象征,甚至,房子的好坏也是一个家庭社会地位的象征。
公爹看到了这一点,在村里的中间位置向村支部申请了最好的地段。拉了49 马车石头,将一个湾子填高,盖起了四间高房大屋。我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也学会炒菜、做饭、烧水泡茶和迎来送往。 在日常的生活中跟着婆婆学会了缝缝补补,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在家时俩个孩子的童装,都是穿在身上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房子峻工后,东西两庄的人们都做为一个样扳工程。记得所有路过我们家门口前的行人,无论男女老幼,都要立下脚步,端详一阵那四间高房大屋。
1974年8月13日景芝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景芝公社境内从8月11 日起,连续三天下大雨,之前已经断断续续下了几天的中雨。郭家庄子村周围的塘湾、沟渠早已沟满壕平,积水哗哗的通过上游的渠河、潍河直冲下来。几十里宽,远远望去只见波涛翻滚,不见尽头。浑浊的河水扫荡着一切,到处是河水的咆哮声,房屋的倒塌声,妇孺悲伤的哭泣声。
我村大部分村民奔着村北的大坝上逃去,我将俩个孩子安排在大坝上,放心不下的是经过一年的辛苦饲养,也是我家中唯一的家产,圈里百余斤的生猪。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冒险冲回村去打开圈门,只见我饲养的猪跑出院子冲向了一个在水中漂浮的草垛,在垛上随水漂流。就在我回头的迅间,只见圈屋哗哗啦啦倒是水中。
我再次想起坝上的孩子急忙往回奔去,大水已经齐腰多深漫过了去路。在眼前一片汪洋已无路可走,我正在绝望的时候,忽然觉得脚下无根,滑进了一个地瓜井内。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被同行的二叔福增一把将我拉住救了上来。这时福良叔肩扛着大块木板,我们几人靠木板的浮力引导着,步履蹒跚、小心翼翼地渡过了险关。衣服全部湿透,天渐渐地暗了下来,我带着俩个孩子借宿在北景芝李仕友家,渡过了漫长的一夜……。
两天后大水渐渐退去,村民急忙赶回村子查看灾情,发现我们家的四间大屋安然无恙,全村大部分房屋已经倒塌,洪水淹没了整个村庄。生产队里饲养的马、牛等大型动物,因为水流湍急,饲养员还没有来的及解开纲绳而拴在柱子上活活淹死,牲畜被洪水冲走尸野遍地,气温迅速升高。全村村民饮水极度的困难,水质污染严重,有二次温疫大面积发生的可能。所有的水井不能饮用,我公爹在院子里安装的压井,成为了全村的供水站,无私地为我们村的老少爷们提供了方便,解决了广大村民的燃眉之急,受到了全村人的赞赏。
我能加入这个大家庭、融入这个大家庭,从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了幸福和满足,从一个农村“识字班”锻练成长为被大家庭成员称其为“巧媳妇”,是与公爹和婆婆教导并且通过点点滴滴的影响分不开的。
2020年9月26日润物细无声,家风也无痕,后来参加了卫生工作,感到文化的重要性,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学习应识应会的知识,努力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在溶入大家庭的50年生活当中,使我渐渐感受到,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父辈倡导并制定的良好家风、家教、家训对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兴旺繁荣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甲子生日张贵善,字若水先生与栾光斗先生为我撰写的贺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张悦胜先生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