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学研究院

作者简介:
陈继业 (建新),笔名:雨巷(藍調),双子座,浙江省杭州市人,居杭州市。
杭州开元中学69届 6607班 中学毕业。
1983级 浙江电大经济类管理专业毕业。
长期从事外贸专业工作,曾担任省级外贸公司中层干部。
现任:中国雨巷文学社 社长、杭州文学研究院 院长;
中国鲁迅读书会 会长、英国《英国文学》签约作家;
杭州市西湖区作家协会会员。

旧版《雨巷》诗集封面
《雨巷》的艺术特色
作者:雨巷(藍調)- 陈继业
《雨巷》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 1927 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1927 年夏天,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避居于松江友人家中。在孤独和寂寞中,他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便是这种心情的表现。这与当年茅盾所创作的小说集《蚀》的背景极其相似。
这首诗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首先,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抒情手法。诗中的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给人一种朦胧而幽深的美感。
其次,具有强烈的音乐美。词句的复沓,如诗的最后一节除将第一节中的 “逢着” 改为 “飘过” 外,其它词句完全一样,这种起结复见的做法使全诗在内容上首尾呼应,增强了音乐感。此外,每一节都有词句的复沓。同时,韵脚的有规律反复,全诗采用一韵到底的做法押 ang 韵,在每节相隔不远的行的末尾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到三次,有些同样的字词还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 “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 等,造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
再者,《雨巷》充满了人生象征意味。“雨巷” 象征着漫漫人生路,“我” 是人生的赶路人,“丁香一样的姑娘” 则是飘渺的希望或理想。诗中 “我” 寻觅求索 —— 与 “姑娘” 相逢 ——“姑娘” 消失 —— 再度寻觅的过程正是人生寻寻觅觅,不断希望、失望复希望的隐喻。
《雨巷》还融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营养,如运用了丁香这一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丁香与愁心相关,如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等名句。《雨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戴望舒也因此被人称为 “雨巷诗人”。叶圣陶对《雨巷》的评价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纪元。”

雨巷的象征主义手法
戴望舒的《雨巷》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这一手法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朦胧的美感。诗中的 “雨巷” 象征着人生漫长且狭窄的天地,也代表着当时社会环境的阴冷和灰暗。狭窄阴沉的雨巷给人一种迷茫、潮湿、凄冷之感,与当时社会的动荡、混乱以及人们内心的迷茫、彷徨相契合。
“丁香一样的姑娘” 是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形象。丁香在古诗中常被用来象征愁绪,如 “丁香能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容易引发人们的伤春之情,象征着哀怨、忧愁。诗中的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和忧愁,她象征着美好的理想与希望,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在迷茫中不断追寻的目标。
从诗的更深层次象征意蕴看,姑娘形象往往就是诗人理想的化身。诗人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也就是寻找理想。姑娘的出现如梦中飘过一样,转瞬即逝,只留下主人公在雨巷独自彷徨。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同病相怜却又无法互相拯救,他们在彷徨中继续追求。
象征主义手法不是个别词句的象征,而是整部作品的形象体系都充满象征性。《雨巷》通过这些象征意象,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给人一种朦胧而幽深的美感。

雨巷的音乐美特点
《雨巷》在音乐美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首先,总体节奏舒缓悠扬。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在音节上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诗由 “雨巷” 定韵,通过 “悠长”“姑娘”“芬芳”“彷徨” 等词组,形成听觉柔和的 “ang” 韵,间隔重复,一韵到底,使全诗的主调统一而和谐。诗人还成功地运用复沓回环的手法,并借助排比以及音组的自然停顿,有意减慢诗的节奏,使其变得更舒缓,更轻柔,构成一种回环流荡的音乐般的旋律,仿佛诗句间有一种流动的愁绪。
这种音乐美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听到一首悠扬的乐曲,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朦胧、惆怅的氛围中。

雨巷的人生象征意味
从人生层面来解读,《雨巷》充满了浓烈的人生象征意味。“雨巷” 象征着漫漫人生路,“我” 则是人生的赶路人。那悠长、寂寥的雨巷仿佛没有尽头,人在其中行走,有一种孤独、无助的感觉,这可以看作是人生道路上的困境或者精神上的迷茫与困惑的具象化表现。
“丁香一样的姑娘” 则是飘渺的希望或理想。诗中 “我” 寻觅求索(希望逢着姑娘)—— 与 “姑娘” 相逢(惊喜)——“姑娘” 消失(失望、忧伤)—— 再度寻觅(希望姑娘飘过)的过程,正是人生寻寻觅觅,不断希望、失望复希望的隐喻。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像诗中的 “我” 一样,在迷茫中寻找着自己的理想和希望。有时候,我们以为找到了希望,却又很快失去,陷入失望和忧伤之中。然而,我们又会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寻找。这种对人生的象征,使《雨巷》具有了更深刻的意义,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雨巷对古典诗词的融合
戴望舒的《雨巷》成功地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艺术特征,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内容和形式上给人一种连续性的审美感受,堪称传承古典诗歌艺术的现代精品。
《雨巷》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了大胆的继承,最有代表性的就是 “丁香” 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用丁香结来比喻愁心不展,象征人们的忧愁状态。戴望舒在《雨巷》中运用丁香意象,既赋予了诗歌古典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的情感。
诗歌还在意境形象方面体现了对古典诗歌的融合。《雨巷》营造出一种朦胧、幽深的意境,与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出现的意境相呼应。诗中狭窄阴沉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的独行者以及丁香一样的姑娘,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此外,《雨巷》在韵律上也有对古典诗词的借鉴。诗人着意创造一种舒缓流动的抒情节奏,全诗在整饰中求变化,在变化里求和谐。自然流畅的节奏和一唱三叹的旋律贯穿全诗,飘动出一种乐感,与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有异曲同工之妙。

雨巷的社会影响及艺术评价
《雨巷》产生于 1927 年夏天,当时中国处于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这样的背景下,《雨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这首诗受到包括叶圣陶、朱自清在内的诸多名家的推荐和赞赏。不少专家、学者认为戴望舒这首诗具有明显的象征主义诗歌特征,是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典范。也有人认为,《雨巷》是带有浓重感伤情调的浪漫主义作品。不管属于什么流派,《雨巷》都因独具魅力而一夜成名。
当时的大都市的大街小巷里,都有失恋的或渴望爱情的少男少女们在低头背吟着《雨巷》。戴望舒成为感伤主义的一个符号以及无数青年男女的偶像。同时,他也成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一座高峰,是继徐志摩之后,中国新诗的杰出代表。
《雨巷》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为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雨巷》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以象征主义手法、优美的音乐美、深刻的人生象征意味以及对古典诗词的融合,展现了戴望舒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在后世也一直被广泛传颂和研究。它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4年12月4日於杭州市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原创首发必须注明,未注明则作为非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
3.朗诵者简介、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杭州文学研究院
首席顾问:黄健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责任编辑:陈继业
2024年 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