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知己
-------《道德经》启示录之七十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老子《道德经》下篇--德经。
第70章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第70章译文:我的话很容易懂,很容易实行,可是天下却没有人懂得我的话,没有人照着去实行;说话是有宗旨的,做事是有根据的,可正是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所以不了解我;懂得我的人很少,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所以有道的人总是外表穿着粗布衣服,而怀里却揣着美玉。
思绪流萤:
老子曰:“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这是说人与人之间相互真正懂得的很少,若能遇到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就更为难得了;所以,掌握自然规律的人,为了获得更多与人相互融入的理解,只好穿着粗布衣服,混同于大众,而怀里却揣着崇高的思想;本文述之“知己”,意在探讨人生路上,志同道合的知己难寻,遇到后,当万分珍惜。
“知己”,本义是指相互比较了解、理解和赏识、懂自己的人,或指彼此相知而情谊深切的人;《战国策·楚策四》曰:“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史记·刺客列传》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孔尚任《桃花扇·听稗》曰:“莫道山高水远无知己,你看海角天涯都有俺旧弟兄”;鲁迅《书信集·致山本初枝》曰:“可不喜欢让人家招待,也讨厌让便衣钉梢,只想同两三位知己走走”。
人一生知己难觅,多数人遇不到知心的朋友,有的只是同事、搭挡、同学、酒肉朋友,或生意上的合作伙伴、欢乐场上的应酬对象等;前者,下班后仅是相识之人;后者,曲终人散后自己仍是孤独者;相反,一些有共同志趣、爱好,性格、气质和能力相互欣赏,言行可引起双方心灵振颤与共鸣,有惺惺相惜、相见恨晚感觉,互不设防,无话不谈,彼此理解、包容、鼓励和支持,既使出现争执,也能很快统一认识的人,可称为知己。
知己可遇而不可求,人生有知己的日子,就会感觉心情阳光灿烂、激情四射、精力充沛、热情洋溢和信心十足,生活也会开始变得有意义;因为有人理解、欣赏、肯定和支持自己,这在相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尤其显得美好而珍贵;知己不需要英俊、漂亮,但一定成熟、稳重、温柔和善解人意;于是,人们认为,知己大多相隔异地,有自己的生活和家庭,但彼此情趣相投,心灵相通,随时可以交流,无话不谈,使彼此的生活有了相互牵挂,也随时可以共同分享欢乐和痛苦;知己之间,不会给对方压力,彼此是心情放松、畅所欲言、尽情发泄的忠实听众,相互感受和鼓励,分享彼此的苦累、烦恼和心情,一起感受彼此的情绪跳动,或化解忧虑,相互绽开笑容;生活中,男人需要红颜知己,女人需要蓝颜知己,都不是夫妻或情人,有异性或同性,皆是平淡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亦是寂寞、空虚的精神寄托;有了知己,人就会变得充实,懂得生活的意义,去含笑渡过平淡和无奈的红尘;知己是一个人累了、烦了时,心灵靠岸的地方,是一个美丽的“世外桃园”,既使不能一起慢慢变老,也是回忆、心跳和心醉的一生志同道合者。
其实,真正的朋友,就是一生的知己,但不是所有的朋友都是知己,也并非都值得珍惜和信赖,而懂得感恩和回报,讲义气守信用,相互付出,同甘苦、共患难,给安慰、帮助、体贴、信任、尊重、照顾、支持、理解、宽容,彼此甘当守护者,知心知意,心心相惜,是谓知己;因为,在遇到困难时,知己不一定锦上添花、却一定雪中送炭;不一定常联系、却一定放在心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比如,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自幼聪明、天赋极高、喜欢音乐的孩子叫俞伯牙,拜当时有名的琴师连成为师;俞伯牙学习了三年,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但感觉还未达到更高的境界;于是,连成老师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俞伯牙举目眺望,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顿时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也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便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自己也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慰境界。
有天夜晚,俞伯牙坐在船上,面对清风明月,又弹起悠扬的琴声,渐入佳境时,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俞伯牙闻声望去,见是一个樵夫站在岸边,当即请樵夫上船,又继续高兴地为他演奏,当弹到赞美高山的曲调时,樵夫贺道:“真好,雄伟庄重,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弹奏出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激昂地说:“妙哉,宽广浩荡,像看见波涛滚滚的流水,如无边的大海一般”;俞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要好的朋友,并约定每年此时在此相会;第二年,俞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不见钟子期,便顺着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遇了到钟子期的父亲,告诉俞伯牙:“钟子期既要砍柴维生,又要读书,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在半月前去世,可去世时想到你会来等他,就叮嘱我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你”;听到这个消息,俞伯牙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了钟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钟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但是,二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却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
思想相同、情感相融,是人们彼此一生相知和眷顾的依靠;比如,康熙十五年,顾贞观40岁,容若22岁,容若为相国长子,顾贞观一介寒儒,但容若一向扶困济贫,古道热肠,喜欢接纳境遇坎坷的落迫才士,与顾贞观更是志趣相投、相见恨晚,挥洒写下传诵不衰的《金缕曲·赠梁汾》,词中率真地表露了对荣华利禄的冷眼蔑视、对黑暗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对高尚情操的执着追求,同时披肝沥胆地表达了对朋友生死不渝的真挚友情;于是,他们相互倾慕彼此的才华和品格,文学见解和创作上也十分契合,二人的“性情说”也成为清初词坛上的重要文学主张,二人作品风格相似,一样真纯清新,容若的《饮水词》和顾贞观的《弹指词》,被视为当时的词坛双璧,名扬海内外;在腐朽的官场里,容若更是不顾自身安危,保护着挚友,贞观的好友诗人吴兆骞,曾被清初冤案牵累,流放塞外20多年,容若得知后,挺身而出,用智慧和真诚,历尽艰难地营救了吴兆骞回京,不仅维护了正义,也为挚友贞观完成了心愿,一时传为美谈;有生之年,容若以生命的高尚和心地的纯洁,印证了他与顾贞观的知音深情,而顾贞观也同样倾注了全部真诚,珍惜这份友情,成为容若生平第一知己;但是,容若英年早逝,贞观遂撰写了感人肺腑的祭文,流露了无尽的哀思和对容若的价值肯定。
知音可以跨越“文人相轻”的障碍,成为一生互诉衷肠的情感依靠;比如,李杜诗篇万口传,李白与杜甫齐名,号称李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二人交情也尤为深厚;二人中年时,在洛阳相见,结为知交,此后长期分别,几乎没有机会重逢,但两人的友情却历久弥珍;尤其杜甫,表现出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作为知己的理解和认知,如“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还有“昔年有狂客,尔号‘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评价,成为文学史上的定论;唐肃宗年间,李白被流放夜郎,杜甫对李白的生死存亡魂萦梦系,写下《梦李白》两首:“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一往情深地流露出对挚友李白的思念,也将李杜的友情深深印在了后世文人心中,赢得了“千秋万岁名”。
人生路上,知己是抵御寒冷的火炉、寂寞孤独时的音乐、旅途疲惫时的美酒、萎靡不振时的号角……遇到知己,等于沙漠中见到了甘泉,亦当珍惜互慰、滋润生命,共济前程。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生人,在北京工作近40年
(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
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
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公
务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
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
题材的作品,主要作品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
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
《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走近灵谷圣地:〈道德
经〉启示录》和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卧
龙醒了》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