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时的美味
张秀芹
儿时的美味是那开春草丛里的茅草根、咕咕笛、沟渠里淤泥上的小鱼,虾米、树上的榆钱槐花、夏季里麦黄时节的麦穗、黄里透红诱人的杏、更有那甜得腻人的粘手的桑葚、那满身是毛的桃……
卖桃的老头,每到夏季都会在姥姥家墙外的大道边走过,推着独轮车,那木轮车车轴发出吱扭吱扭的声响,那是我儿时最动心的歌。
那时节的那几天,我总早早地走出门外,等着独轮车走过。不只为那吱吜吱吜的的声音,更因为那小车上的桃。尽管桃筐上有布袋包裹着,那桃散发出来的气味却远远地飘过来,让我心驰神往。那老头曾给姥娘两个桃:,清白的桃尖上一道弯弯的羞红,勾引着我的馋虫。不知当时我的哈喇子有没有拉长线儿!只觉得我终究没尝过那桃的滋味。但鼻子可是过足了瘾,饱饱地吸了又吸,以至于吸了太多,我的肚子里,肠胃已蠢蠢欲动。
姥姥是疼我的,,给我好吃的,也给我脸色看,让我早早的学会了察言观色。
肉没记得怎么吃过,却没觉得多好。我是姐姐奶奶口中的假回子,过年的时候吃包子。我闲嫌弃白色的肉膘。把它们咽下去,等没有小孩要了,奶奶就伸过筷子夹过去,奶奶总念叨着:孩儿啊,穷命啊!
我却乐呵呵的,哪有我这样的穷命?在街上人家都夸我的苹果脸儿有福气呢!大白肉我不吃!
有一年雨季,姥姥家队里死了一头牛,每家分了牛肉。吃饭时,家家户户散发出牛肉的味道。我远远地闻着那种怪味儿,就是牛梭里绳索间牛毛里的汗水和油泥的味道,我是捂着鼻子进家门,大姨家的姐姐就说:“快点,快来吃。”我摇着头说不吃,“你吃过啊?”“没”“那不吃”“闻着不好就不吃”。我一丁点没动摇,就是不吃,终于没吃!
上一年级时,星期四下午,老师按惯例开会,我们不用上学。那天跟姨父来到大姨家,姨父说明天是冬至,咱包咕咕吃!我好纳闷“什么咕咕?”“不捏花边的饺子!”小妹高兴地给我说。“没钱买肉咱宰个小羊”!真的,姨夫就宰了一只小羊……那咕咕跟包饺子过程一样,只是馅更大,鼓着大肚子!像是我们能吹响的咕咕哨!这才领会了所谓的“咕咕”。咕咕哨是自己用胶泥做的!姨家的大人小孩都会捏咕咕。
早上荣哥去上学,拿炉台上烘烤着窝窝片,经过一夜余温烘烤的窝窝片又酥又脆没有凉气,是小孩子们很乐意吃的。街上听人说“小孩烤片吃一天得费两个窝窝头”。那时候好多人家舍不得烤着吃!
“哥哥给我一片”哥递过来说着咱姐不让在被窝吃东西”妹妹和书海也喊着我也要我也要”,荣哥,不情愿的给他俩也一人一片,他手里只剩一片了,我知道这是不够哥哥带得了。哥去上学,我们一人要了一块儿窝窝片,哥哥又烤了一个窝头……”
都说羊肉是劲补的好东西,好东西猴年马月吃几回?那羊肉的滋味可没烤酥脆的窝窝片,饼子片能吊我的胃口!

作者简介:张秀芹,文字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