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的母亲
卫艾云
王小川是小儿子,和王大川是双胞胎,大儿子王大川参军之后,回来的次数老母亲记得清清楚楚。有次打电话说可以回来,老母亲起大早就在门口不断地张望,来回不停地走动。可等来的却是大儿子临时有任务,不能回的消息。老母亲嘴上没说,小孙子偷偷地告诉王小川,他看见奶奶自己在偷偷抹眼泪。王小川收起自己的担心,依旧张罗着老母亲和前来吃饭的乡亲们,啥也没说。没过多久,下了一场大雪。王小川心里明白,衰老是每个人都逃不掉的,但是他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的老母亲会衰老成这样,他从未想过,躺在心电图床上的母亲,瘦骨嶙峋,已无法吸住心电图的电磁头。
母亲眉清目秀,在家排行老大,下面三个弟弟一个妹妹,只有她一人跟着王小川父亲来到了山外,夫妻俩拖着两个孩子来山外讨生活,讨个出路。
他们来到离家一百多公里的一个村,这里有老家的一位本家老木匠叔父,夫妻俩拖着孩子寄希望于此。这位叔父老婆去世的早,留下两男两女,全仰仗老木匠一个人给拉扯大。老木匠天生驼背,重一点的农活做不了,就自学成才,做了木匠,靠给别人修补农具和做棺材赚生活费,王小川一家人的到来,老木匠是既高兴又愁眉不展。好在王小川的父亲能吃苦,不到一年的功夫就把老木匠的本事学到了手,跟着老木匠后面吃百家饭。生活,总算有了些许起色,转眼,王大川和王小川兄弟俩到了上学的年龄了。本村的学校虽然近,但是老师年龄都偏大,最后,兄弟俩去了离家好几里外的邻村小学。风里来雨里去,兄弟俩就上初中了,住校,每次临走前,母亲都会一人烧一大罐子咸雪菜当一个星期的伙食,两人个子就像竹子一样蹭蹭地往上窜,食量也跟着上涨。每逢周六,他俩回来,母亲就会烧点鸡蛋汤给他们补补,而自己总说不喜欢吃。父亲常年在外做活,时间和地点都是不固定的,早出晚归是家常便饭,一大家子的人,成群的鸡鸭鹅只都是母亲一人操劳,还有田里的农活,母亲一直都是用柔弱的身躯来对抗生活的种种磨难。
后来,父亲在外出做工的路上,救了一个落水的孩子,而自己却永远的消失了。从父亲走后,母亲变得更加沉默不语。王大川去了部队,王小川毕业后留在了县城。每年冬天,王小川都要把母亲接在身边过冬。每次从老家走时,母亲都要在院子里这瞧瞧,那转转,眼里满含不舍。母亲托付给老婶家的小狗“庆庆”,知道母亲要走了,用舌头舔舔母亲的手,用嘴咬咬母亲的裤脚。汽车开动了,“庆庆”跟着汽车跑,王小川的母亲一边回头,一边抹眼泪。
离王小川家不远的地方,有个不大的人造公园。老人家每天都坚持到公园里,散散步,听听当地特色的庐剧。有时把从小区里捡来的废报纸、旧纸箱,连同家里剩的牛奶箱,一起叠得整整齐齐,码放在楼下的车库旁。王小川劝母亲多次,但是老母亲还是“我行我素”。偶然的一次,王小川发现老母亲把攒够一摞的旧报纸,一分钱不要地给了小区里那个腿脚不便的老人家。过些时日,那位老人家给母亲送来了一大包“灵丹妙药”,老人家把自己儿女给买的膏药拿来送给了母亲,老人家听别人说,他的母亲最近腰不好。
老母亲辛苦一辈子,心里装着是父亲和他的孩子,惟独没有她自己。有一年深秋的傍晚,王小川下班回来,老母亲却不在。常去的公园,也没有找到,天边收起了最后一束阳光,慢慢地黑了,灯一个接一个地亮了。老母亲去哪了?王小川焦急万分。王小川和爱人找遍了小区的各个角落,可仍然没找到。
那天是阴历九月十九日,母亲就是在这轮满月的银辉里生下了两兄弟,但是,他却把母亲给丢了。焦急之中,王小川的手机突然响了。电话是单位门卫打来的,老母亲在值班室呢。夫妻二人立马飞奔到单位,老母亲坐在值班室里,一言不发,像极了小时候做错事的兄弟俩。王小川一把抱住她,母亲像犯了错的孩子,把头埋在他的胸前。母亲说,今天是你兄弟俩生日,大川,我想他,不敢打扰,只能去找你。结果迷路了,真是老糊涂了,连家都不找到了。门卫师傅告诉他,好心人把她母亲送到单位值班室。
夫妻二人带着母亲,来到小区旁的面馆,要了几碗面和三个小菜。和王大川通了个视频电话,手机那头的王大川一声“妈”,喊得王明英眼泪啪啪地掉,老母亲转头又不停地嘱咐王大川要好好地听政府的话,多为百姓做点实事。让孩子不要牵挂她。王小川瞧着低头吃面的母亲,苍老消瘦,卑微如小草,却又高大如伟岸的英雄。
王小川的母亲躺在病床上,她说想回老家去。老家的小院,魂牵梦绕着她的心。小院有王小川父亲去世后,母亲栽下的两棵银杏树,一棵在几年前生虫害死了,另外一棵已高过屋檐。银杏树叶,从淡绿变成碧绿、从浅黄变成金黄,那都是她想念孩子的颜色。
王小川随母亲的心意,让她回了老家。一转眼就春天,但是天气依旧阴冷,王小川夫妻二人忙着值班值守,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有一天,正在执勤点值守的王小川,看见一个驼背的老婆婆在起身提菜篮子,那个背影像极了母亲。王小川这才想起来,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很久没有和母亲好好说过话了,他准备今晚值班结束就回去一趟。
转眼就六点了,王小川正准备和同事做交接班,可突然的电话让王小川神色紧张起来。电话是老家的三叔打来的,三叔说他母亲发高烧,有点胡言乱语的,让王小川尽快回去。
到了医院,王小川接到了单位打来的电话,水灾形势告急!全体人员立马到位,王小川把母亲拜托给了三叔和妻子。王小川擦擦眼泪,看着瘦弱的母亲,心里有万般不舍。
可这关键时刻……
母亲突然摆摆手,似乎知道王小川要离开……
王小川想起母亲时常跟他说的那句话,入党时,你们就面对党旗宣过誓,宣过誓就代表你做出了承诺,有承诺就得去兑现。得照着办照着做,否则就是说了不算。穷汉富汉,说话得算。
都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时的王小川更能体会这句诗的深刻含义了。真心为家乡,真心为大伙儿做事是母亲对他们俩兄弟的期望。
王小川的内心此时更加坚定,交代好事情就连忙去了岗位。
初夏的美景却被突如其来灾情蔓延的氛围笼罩着,大家从羽绒服换到了薄衫,王小川穿梭于执勤点和医院之间。大伙儿的坚守让水灾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母亲的身体也渐渐恢复。王小川夫妻俩准备给母亲办理出院手续了。
按照母亲的心愿,再次让母亲回了那个她心心念念的院子。五月的太阳也开始变得有点刺眼了,一个月没回家,门口的小草也更浓密了,母亲异常的镇定去看着这些小草,心里长叹一口气,唉,我终于回来了,太好了。
夫妻俩知道母亲是怕打扰他们工作才回老家的,其实母亲还有另外一桩心事,那就是王大川。
不久,夫妻俩瞒着母亲订了三张火车票。一大早,王小川夫妻俩就来帮忙打包,母亲一边是意外,一边是高兴,行李收着收着,母亲就默默地流着眼泪。三人很快就到了离县城十多公里的新高铁站。
偌大的广场上,三国英雄周瑜的雕像好像在静静地关注着来往的人群,进站手续很快办好了。母亲长舒一口气高兴地说,“哎,现在是真方便啊,没想到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火车站,变化太快了,以前出门坐的还是那个咣当咣当的绿皮火车。”
母亲静静地躺在软卧的下铺,洁白柔软的被子一直盖到肩膀,虽然已经进入夏季,车厢里却凉爽宜人,甚至觉得还有一点冷。两宿一天的火车,愣是花了七百多块,人是舒服了,可钱没了。
母亲说:“你就让我坐硬座,能省五百块钱呢,得多少粮食才能卖五百块钱呀?”
王小川媳妇扶了扶眼镜,斯斯文文地说:“妈,这么远的路,您的身体肯定吃不消的,如果您路上累病了,没准儿七百都不够,人还得受罪,您说对吧?”
母亲点头,不再争了。王小川夫妻俩会心地笑了笑。

作者简介:卫艾云,爱好文化与文学。作品发表于多家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