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日,正值黔中—年—度的布依年节,郭国新书《溪堰新韵》《布依风韵》赏析及签字赠书首发式在贵阳市小河筑稷贵州布依文化创意园举行。来自贵阳市有关书画家、社会名流及群众数百人参加了签字赠书活动。
郭国的《溪堰新韵》和《布依风韵》两本书于今年8月出版。前者主要为诗词兼山歌集,本集分4个章节,共收录作者十多年来创作的诗词203首,新诗15首,楹联63副,山歌95首。后者为作者古十多年收集整理的山歌排歌演绎专题4个,山歌集锦36首,山歌介绍简论2个。在诗中,从他心底里自然发出了赞美家乡,歌赞新时代人们安居乐业的景象及喜悦之情。这些诗在他的《故乡杂咏》、《春游花溪》、《花溪湿地公园十三景组诗》和《花溪百步桥》里随处可见。如《故乡春早》“南溪三月绽多花,处处春波映碧霞;布谷催耕归来早,青秧白水绕农家。”描写了花溪河畔花开,农家掩映于青苗与河水中的美景里,恬淡的生活与愉悦之情洋溢于诗句话意中,让人看后很向往并想亲身去体验。
郭国的诗大多为七言诗,风格上他的诗质朴、清新、明快,感情真挚又不缺细腻,其中既有布依族婉转的表达,也受汉文化直白的影响。既然“诗言志,词言情”,普通人的“喜与乐、忧与愁”的思想感情自然也会在他作品中得到抒发与体现。“忧与愁”在他的“竹枝词”中表现较明显,如《双燕吟》中的“河边杨柳正抽条,一对燕子飞过桥;羡慕燕子成双对,教人怎么不心焦。”诗中有铺垫语“河边杨柳正抽条”,同时也有反映了作为适龄青年未成家“教人怎么不心焦”的直白与惆怅感。而“喜与乐”在他《新疆游》一诗中更得到体现:“历史长河风雨狂,版图万里跨欧疆;而今重振丝绸路,华夏当今世界强。”读来朗朗上口,既朴实无华,又激情四射,表达了对中央开辟“一带一路”战略决策的赞喜之情。这样的诗在他作品中还有不少,如《喜迎香港回归》中“七一佳节不寻常,香港回归醉九江;华夏人民斟酒庆,中华大地喜洋洋。”在他的诗中,读者可以从这些赞美中,读出他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
有人(已故作家王运春)说郭国是—个极具天赋的民间艺人,这是对郭国最中肯的评价(意味着郭不是体制中的人罢了)。他于1949年生于山青水秀的贵阳花溪河畔董家堰,灵动的山水哺育了他,再有就是布依族开放性、包容性的文化及汉文化滋养了他,使他从小就沐浴在这秀美的风光和独特的人文环境中健康成长并极具个性天赋。他自幼喜爱文学、书法、绘画、摄影、诗词、山歌等。其书法、绘画、楹联作品曾多次获贵州省及国内一、二、三等奖。现为贵州省书法协会会员、省民族书画院副院长、上海大风堂贵州书画家联谊会副主席,贵州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布依分会副主席和省布依学会书画委副主任、贵阳市布依学研究会书画委主任等职。
《布依风韵》是郭国老师今年8月份一同出版的山歌集子。集子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排歌演绎专集含4个章节,第二部分为收集和创作的36首山歌,第三部分为民歌(山歌)简介专论。民歌(山歌)作为民间歌谣形式,一般为七言四句,也有七言六句或八句的。歌词通俗易懂,与诗一样押韵,但与诗不同的是不受格律限制,不讲求平仄。歌词内容丰富,唱天唱地,花草虫鱼鸟兽皆可对歌唱对象,或现实里的所见所物、或意想中的情景,都可作歌唱的内容。歌唱时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嘻笑怒骂皆成山歌。男女对唱时即兴演唱,随机应变,“见子打子,见招撤招”,可自由发挥,但须紧扣上家“主题内容”,不得离题太远,以对不上者为输。歌调有四平调、杨柳调、“三滴水”等,这些都在郭国老师《布依风韵》中有所简介和"说道",这无疑为喜爱山歌者汲取了营养,拓宽了视野。
在郭国老师作品赏析现场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会、贵州电视艺术家协会、贵州写作学会会员、原省电视台频道副总监、主任编辑周玉亭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认为郭国老师能自己学成才,除灵动的山水哺育外,又深受独特的文化圈氛围(浓郁的高校文化圈与及厚重的布依文化圈)的影响,使他能成为写诗作对、绘画及书法集为一身的民间艺术家。认为他孜孜不倦、笔耕不辍的创作精神,来源于他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对事物敏锐的的观察与思考,并将所见所感融入笔墨中并见真情。作为水稻民族布依族的他,与所有布依族人—样极具个性特点,那就是既有水一样的柔情与坚韧,又具极不服输、奋发有为的品质精神,这些在他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在他的《少数民族作家笔会》中有诗为证:“正思秋兴到,落叶满山金;不畏千山远,从容万里寻。容颜虽老去,心态正年轻;苍劲挥毫洒,点燃布寨心。”无不展现了郭国老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与民族情怀。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黔西南州文联原主席韦安礼虽有事未到首发仪式现场,但还是写了赏析书面发言稿请省民族出版编审郭堂亮先生表示祝贺并作了赏析。
在签字赠书仪式活动上,来宾以参加布依年节团体为单位,集体演唱郭国老师创作(词曲)的山歌,同时请郭国老师在活动现场进行签字赠书。尔后来自贵阳市各区县及有关州、市县的山歌队登台文艺表演将活动推向了高潮,祝愿他在创作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文/图 阿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