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43)——姚黄魏紫
——洛阳白江永撰文
自古以来,就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说法。古人把牡丹称为花中之王,又把“姚黄”称为牡丹之王,是指千叶黄花牡丹;把“魏紫”称为牡丹王后,是指千叶肉红牡丹。
宋朝赞美洛阳牡丹姚黄魏紫的诗篇较多。
欧阳修:“姚黄魏紫开次第,不觉成恨俱零凋。”“伊川洛浦寻芳遍,魏紫姚黄照眼明。”
虞俦:“红紫争先有底忙,姚黄晚出最芬芳。”
刘克庄:“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
杨万里:“寒食清明空过了,姚黄魏紫不曾知。”“姚黄魏紫向谁赊,郁李樱桃也没些。”
辛弃疾:“魏紫朝来将进酒,玉盘盂样先呈。”
钱思公(钱惟演)曰:“人谓牡丹花王,今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乃后也”。
关于姚黄和魏紫这两种名贵牡丹的来历,在
洛阳流传着一个十分美妙动人的传奇故事。
北邙有牡丹山。唐朝末年,山里有一个小樵童,贫苦人家的孩子,父母早亡,一个人无依无靠,靠打柴为生。樵童每天进山砍柴,总要经过一处泉眼,泉边有一株茂盛的紫色牡丹,还立着一个有模有样十分可爱的石人。上山时,樵童把干粮袋子往石人手脖上一挂,说:“石人哥,你吃吧!”他又走到山泉旁边,捧起泉水浇在紫牡丹根部,说:“牡丹姐,喝水吧!”自己也喝几口甘甜的泉水,之后,才上山去砍柴。
下山时,取下干粮袋子,笑着说:“石人哥,你不吃,我可要吃了!”吃过后,他又走到山泉边喝了几口泉水,接着又给紫牡丹浇了几捧泉水,然后再挑起柴担下山去。
在山中打柴,难得遇见人,樵童经常对石人诉说自己的心事,他感到石人哥能听得懂。小樵童酷爱牡丹,砍柴时遇到牡丹,总是要为它理理枝,浇浇水等,从没有毁坏过一株牡丹。
就这样一年一年过去了,小樵童长成了十七八岁健壮、英俊的大小伙子。但他仍然是每天砍柴、卖柴,勤劳朴实,心地善良。
这一天,他又像往常一样,砍完柴后,来到石人面前,取下挂在石人脖子上的干粮袋,笑嘻嘻地说:“石人哥,你不吃馍,那我可吃啦!”又给紫牡丹浇了几捧泉水。准备休息一会下山,
忽见一年轻女子从石人背后闪现出来,樵童感到异常惊讶。樵童转身要走,那姑娘却拦住了他,
说自己叫花女,孤身一人,愿与他结为百年之好。樵童听后连连摇头,说道:“花女大姐,咱们俩
素昧平生,一无媒,二无证,此事不妥。再说,我很贫穷,跟了我,你会受苦的。”花女说:“石人为媒,牡丹山作证,不行吗?若我们结为夫妻,凭我们的辛劳,我们会好起来的。”樵童仍然不肯:“石人和牡丹山能作媒证吗?”话音未落,没想到石人竟开口说话了:“老弟,我就当媒人,你就答应吧!”说罢,石人手上现出一颗明晃晃的珠子:“拿去吧,这叫二花长生珠,可作为你们的媒证。”樵童又惊又喜,从石人手中接过宝珠,对石人拜了又拜:“石人哥既肯作媒,这是上天有意,我答应了。”花女高兴地笑了。樵童和花女挽手正在离开,石人又告诉他们:“这颗宝珠,你们夫妻二人转换着,每天都要噙在口中一个时辰。否则,你们夫妻就会拆散。”樵童忙问:“为什么呢?”石人说:“一百年后再问我吧。”说罢,便不再开口。 春去冬来,一百年过去了。樵童和花女都已白发苍苍,可奇怪的是,他们虽然都已年过百岁,仍然身强体壮。樵童每天上山砍柴,花女在家操持家务,二人生活得和睦幸福。这一天,樵童再次来到石人身边,说道:“石人哥,一百年已经过去,你能不能再开金口,告诉我为什么我们要每天噙那宝珠呢?”石人真地开了口:“老弟,那颗宝珠本是一丸仙丹,噙到口中百年以上,你就可以长久地活在这牡丹山里。”樵童说:“说真的,我真不想离开这牡丹山,可现头发都白了,还能活多久呢?”石人告诉他:“回去后,你把那颗宝珠等分两半,你和花女各吃一半,你就全明白了。”樵童回到家,就把那丸仙丹一分为二,他和花女各吃了一半。霎时,樵童变成了仙童,花女复原为仙女。清风吹来,他们飘飘悠悠地飞上了云天,整个牡丹山尽收眼底。
原来,花女是牡丹山上的紫花仙子。她爱上勤劳诚实又酷爱牡丹的樵童,带仙丹一颗,让护花仙翁做媒,与樵童结为夫妻,宁愿在人间受苦百年,也决心超度樵童成仙。
樵童与花女升上云天,从空中飘下一黄一紫两条手帕,落在地上,立即化作两株牡丹。一株开黄花落在了邙山脚下贫民姚氏之家,一株开紫花落在了魏相(仁博)家,花朵奇美。
人们都说它们是樵童和花女的化身。黄花
高贵,人称花王;紫花艳丽,人称花后。即后人所说的姚黄和魏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