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良法何以祸国殃民
刘彦强
中学读教科书,历史教材对王安石变法颂扬有加,我深信不疑,但很奇怪为什么司马光、苏轼这些同样让人敬仰的大腕却反对变法。
这个问题直到老境才有所觉悟:法是良法,但落实下去就变成恶法。诚如乡间老农民所言,“经是好经,歪嘴和尚念成了歪经。”。
一
比如青苗法。
所谓青苗法,即各州府县百姓于青黄不接之时,可向当地官府借贷现金或粮食。待收获粮食后,向官府归还本金并缴纳利息。
按照王安石所言,青苗法益处多多。
曾几何时,青黄不接之际富户趁机抬高贷款利息,如今官府挺身而出,给百姓放贷。解决了百姓饿肚子的实际困难,百姓获利,朝廷既可打压富户,也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正所谓一举三得,可谓良法中的良法。
但这一举三得是理论上的,实际执行下来却与理论大相径庭。
大宋有个基层官员名叫毕仲游,因为身在基层,对青苗法的贯彻门清,他说:
“青苗法初衷本为赈济青黄不接时易挨饿之贫困户。然此等贫困户挣扎于生存边缘,让他们来官府领钱容易,令其还款并交利息则极难矣。”
州县官员皆背负任务,既要放款,又得收回本金与利息,这还是朝廷对官员的绩效考核指标。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且上面只有几个头脑,下边有数万个头脑,以数万对几个,胜负立判。
为完成任务、提高绩效,地方官员将朝廷的青苗钱贷给上等富户。不管你富户缺不缺钱,都得来贷款,这就叫“强行摊派”。
还有更为有手段者,发放贷款之时乘机提高利息,就中中饱私囊。
原因极简单。因为只有上等户还得起本息,即便还不起,也有资产,官府可没收其资产抵债。
如此一来,青苗法实施结果就是将最不需要贷款的上等户,被地方官府逼迫不得不贷款,不得不向官府输送利息。而最需要贷款的下等穷户却极难申请到贷款。
富户不得不贷款,穷户亟需却贷不到款,于是,富户乘机以高利息继续贷款给穷户。
最终,良法变为恶法,一项本意给百姓提供福利的政策,竟沦为压榨百姓的工具。
如来佛祖的经都是救苦救难的好经,是歪嘴和尚念成了歪经。佛祖体恤百姓,和尚却只要布施。
且慢,佛祖不知道把他的经文下达给百姓的和尚吗?
二
问题在于,佛祖也需要香火,需要翻修庙堂,重塑金身,这只有和尚才能做得。 所以你要佛祖清理和尚,难。
总之,青苗法一经施行,官府名利双收,既有好名声,又能赚利息;官员既能获得政绩升迁,又可稳赚一笔收入。至于大宋朝廷的子民,良法对他们是雪上加霜。
然,大宋朝也有敢于为民请命者。
翰林学士范镇,向宋神宗上书,痛骂青苗法为残民之术。他说:
“朝廷曾说富户放贷不是好事,如今朝廷却出面放贷取利,岂不是五十步笑百步?”
范镇又说:
“当今天下,穷人占十之七八,富人仅有十之二三。穷人之穷,非因富人所致,实乃朝廷苛捐杂税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穷人是被朝廷的政策给搞穷的。
现今大宋富户本就稀少,还用青苗法从他们身上抽血,这是要让富人都变为穷人啊!
大宋穷人本就已经很穷了,若富人再变穷,那便除了朝廷官员,举国皆穷,平均贫穷,共同贫穷。万一契丹毁盟南侵,后果不堪设想。”
你觉得范镇说的是否在理?
除却范镇之外,司马光与苏辙对青苗法亦是激烈抵制。他们对宋神宗说:
“臣恐十年之外,富者无几何矣。”
三
大宋熙宁五年,因反对变法,苏轼被贬至杭州任通判。
一日,苏轼西湖边漫步,见湖边忽然起了一繁华集市,有卖酒者、卖茶者、赌博之人,敲锣打鼓,热闹非凡。
苏轼打听之下,方知当地官府正在发放青苗钱,即放贷款,号召众人前来领取。
说书唱戏之人皆是官府雇来,卖酒之业亦为官府垄断专卖。
百姓领到青苗钱,便在原地赌博。
有人刚领到贷款便输个精光,有人赢了便在官方的专卖酒摊,喝得酩酊大醉。
他后来在给朝廷的上书中说:
“我大宋官员真是缺了大德,每逢发放青苗钱,便将戏子、赌博、卖酒之人皆召集而来。
结果农民空手而归,钱不是输光便是喝光,贷款一分钱也别想带回家。
一到朝廷发放青苗钱之时,官府酒税大增,光靠卖酒便发了大财。”
苏轼说此乃亲眼所见,见此场景,我痛心疾首,涕泗横流,实施青苗法,最后吃亏的只有百姓。
苏轼文诗书画四艺皆绝,尤其诗词冠绝古今,声名显赫,大宋朝廷乃至后世朝廷官员多对其赞赏有加,但就是他的这一段见闻没有听说那个朝廷欣赏重视。
2024年10月21日星期一
【作者简介】
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高级教师,西咸作家协会会员。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政治教师,曾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以及多种教辅读物。教学之余涉猎散文、诗歌、杂谈,有百余万字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退休之后笔耕不辍,编辑出版《坡刘村志》《草根憨语》等书,有《佳儿传奇》《儿媳要嫁前公公》等多篇小说发表。
【编后语】
每一次读到刘彦强老师的文章,我都按捺不住一阵激动。
央视有百家讲坛,涌现出不少像易中天那样在全国红得发紫的名家。
我敢打包票,刘老师一登上央视,不知道要火到何种地步!
可是,假设归假设。
我是刘老师的粉丝,一点不假。我们都是教师出身,我们在陕西、在咸阳,都属于无名小卒,名不经传的所谓“作家”,人轻言微,跑龙套一类的角色。
文如其人。刘老师的文章之所以拥有众多“刘粉”,一是他丰富的知识储备,学识渊博,特别是历史。二是他的语言老辣,短句叠加,逻辑性强,咄咄逼人。三是他的文章思想性很强,说古喻今,循循善诱,他绝不会人云亦云,具有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这几天中华小区业主维权,为什么中国“歪嘴和尚”太多,整得社会乌烟瘴气?!
刘老师的文章,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经常看到朋友圈大量歌功颂德和无病呻吟不入流的垃圾文章,让人困惑和不解,还是打住吧。多看看刘老师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