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在老家的热炕上
文/厚德载物
时令初冬,树叶凋零,绿油油的麦田,令人心旷神怡,红彤彤的柿子还挂在树枝上,夕阳落山时,高低起伏的远山成了剪影。
乡村的傍晚,没有往昔的炊烟袅袅,听不到犬吠,几盏路灯,无精打采地泛着桔红色的光。
我生于斯,长于斯,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有着特殊的眷恋之情。
好久没有在老家过夜了,未用柴禾烧炕,电热毯辐射范围有限,很孤单。屋内墙壁是冰凉的,18平方米的空间内,觉得异常寒冷。睡在自家的热炕上,听不到喧嚣,听不到嘈杂,听不到吆喝,啥事也不用想,啥话也不想说,只感到一切惬意。一盏台灯发出微弱的光亮,灯光中,我看见搬入室内的芭蕉树叶子依然充满生机。
播量大、雨水多、温度高,使得大部分冬小麦旺长。用机械镇(碾)压,仍觉得重量不够,托盘上再放置两了袋黄土了事,抑制其生长。虽不知效果如何,只是种地人内心得到了些许安慰。
村子里人烟稀少,几乎见不到几个年轻人,多数都住城里了。同几位乡党聊天,深感生活的不容易。他们对新合疗年年涨价意见纷纷,而政府官员却熟视无睹。年年涨,啥时候才是个头?
农村苦,农民难,农业后劲不足,应是不争的事实。乡村靠什么去振兴?农民何时才能走出贫困?我不得而知……
我虽不具备古代贤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襟,却有忧国忧民、坚守正义的民本情怀。我自小接受爱国教育,我始终热爱我的父老乡亲,一代又一代的农民朋友,为了摆脱贫困,为了富强和幸福,他们付出了巨大的艰辛,风里来雨里去,流尽血汗,终于告别了苦日子,不再忍饥挨饿,温饱问题终于解决了,他们看到了幸福的曙光,从心底感谢党和国家。
目前遇上了经济形势空前低迷不景气,国家从宏观上控制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苦于按时拿不上薪资,粮价一跌再跌,水果行情也不如往年,基于此,每人缴纳新农合400元,一个5、6口的家庭,一下子拿出两三千元资金,不能不说是一项较大的支出,许多家庭已不堪重负。
媒体上常常讲第二经济体体重大,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准、全国脱贫…云云,尽管经济总量靠前了,但以分母为14亿说事,就不那么乐观了。报喜不报忧确实是一大劣性。我们的不少农民兄弟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人均GDP与南非一些国家相比,竟然有很大差距。
我家这一排住了8户人,今晚8户人住了8人,平均每户1个人。这还不是最低值,十室九空未免有些扩大,但各个村子都不尽相同,该是事实吧。3年前,在老家后半部分盖了一处房子,常年不太住人。在当时不盖不行,却盖了无有多大用场,如今看,当时我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心劲啊?我简直怀疑人生了。
凌晨4、5点钟,是我生物钟闹铃之时。寒夜星空,周围死一般的寂静,小虫子冬眠了,听不到别的声响,惟有我的那位鼾声如雷,不可惊扰她。
(写于2024年12月1日凌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