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肉联厂的兴衰
王长喜
前言:又到取暖季,在温暖如夏的家中,闲暇之余,翻着我以前写的章节,结合一年来了解的肉联厂的人和事,感到我以前写的内容及观点有偏颇,有必要再全面了解与认知。
肉联厂在计划经济时期,因有特别供给渠道,与各级党政军机关保持着较好的关系。因而文革期间派性斗争也直接反映在肉联厂内,以至成了文革的重灾区,两大派头头都出在肉联厂,这也是多少任厂长都难以长时间任职的重要原因。
自1977年我那一届中专毕业始,聊城地区肉联厂以肉品检验、制冷、生化制药为主的大中专毕业生每年都分配十多名。这为肉联厂的生产和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这些恢复高考后的大中专毕业生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勒恳恳扎扎实实的工作,他们的思想作风极大的影响改善着肉联厂的风气。全厂职工大会上我不止一次的表扬这些大中专毕业生,批评派性产生的不良现象。我任职头两年,肉联厂的各项工作指标都在市商业系统排名靠前。企业升级,歌咏比赛搞的有声有色。运输科的大小十几辆冷藏运输车辆每天都运转在天津北京呯市等大中城市间。
由于市场放开,计划指标补贴减少,国营肉联厂都走向了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营模式中。我离任后,网联厂更是好景不长,很快步入了破产重组。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大浪淘沙沙去尽,沙尽之时见真金。那几年分配到肉联厂的大中专生,有的考入了知名大学博士生,研究基因工程。有多名考入了公务员队伍。更有一位制冷专业人才,应聘到阳谷凤祥集团,领导问他:要多少报酬?他来了个狮子大张口:每月两千元。他在肉联厂当时月薪还不足百元,本想人家还价,,没想到人家当即答应,当时他月薪同凤祥集团领导一样。后来他又应聘到昌润集团任过总工。还有的成了不小的老板,资产数千万。肉联厂解体后,好几位职工到香江市场经营建材,大都走向没落。有一位卫检专业的中专生搞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企业,。实践证明:有文化素养高,成功的机率就大得多。还有很多家庭背景深厚的优越者陆续调离了肉联厂。纵观肉联厂这些年的演变,证明:一个企业的人员组成,文化索养高低,领导成员的思想觉悟水平,上级的大政方针,决定着企业的走向。
作者简介:王长喜,退休国企厂子,经理。写作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