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汪广仁教科文平台】
《战争下的和平》导读(150)
原著:鲁 岱 导读:汪琪铃
【名家推荐】
汪广仁2023年10月4日推荐语——《<战争下的和平>导读》值得深读:知道了小说《战争下的和平》,更有“导读”的成功。这部长作品,挑灯的是中国历史,点亮的却为当今世界的反战争。因而,我不得不说,《<战争下的和平>导读》本,只要你细读、细想、细研,就一定会说:“历史与现实,果然龙套!”还会说:“社会与战争,需要反省!”我汪广仁推荐这部作品,盼天下和平,愿世人幸福!
(注: 汪广仁,博士、教授、国际教育研究院院士,曾受主席胡姓锦涛接见,是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校园作家,为中国清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多所世界名校客座教授,长篇史实性半传体小说《赤水河上的仁梯——汪广仁》、三十八集电视连续剧《仁梯汪广仁》、歌曲《汪广仁》等有记述)
【导读】
上第149章《甭管三七二十一》,写到日军横扫枪口刺绣,并枪杀了刘妈与夏桂花。
这第150章《山风吹拂脚力》,写枪口掉进地窖,绝望的煎过了一天,夜里更恐怖,直到凌晨4点多钟才在窖底慢慢的睡着。第二天清晨前,成仙老人悄悄地来给刘妈与夏桂花掩埋尸体。完工后准备离开。此时,坟冢旁边之地窖内的枪口还在睡觉。成仙往地窖内藏置锄头铁锹,巧,触及而惊醒了枪口。枪口获救。成仙将枪口亲自送到高淳老街外的小山村亲戚家,在那里,枪口落户而成新家。枪口与爱人吴兵在山地上劳动,愉快,幸福。
我们来看看作者如何写吧:
国家危难民连祸,哪有枪刀不杀人?
刘妈与夏桂花纯属战争殃命!枪口虽然一次次的活命在战争幸运的逢隙里,让生命摇摆着呼吸的连续。但是,她活的累,活得光天化日之下如临地窖!今日早上,就在无意中掉进蓬草地窖洞的刹那间,她听到了刘妈与夏桂花倒下的声音。那应该是子弹连串的射入身上,不然刘妈与夏桂花不会戛然死亡。两个人的无辜被枪杀,也使得枪口吓的不敢吭声。还不知这个荒草地窖有多深,枪口已经看不见日光的照射了。还好,洞内无水,虽然杂草蓬盈,可还是有那么一点儿光亮从她刚才掉下去的草缝里斜射下来,免去了锅黑。时间过去了好大一阵子,但枪口还不敢喊话,不敢求救。她深怕敌人还在上面或追过来寻找。时间过得真快,已经是下午时分了,可枪口仍然龟缩在窖底,一动不动。此时,她虽然很害怕,可比起那死亡还是要放胆得多,同时,她也庆幸自己大难未死。这时刻,她的内心还时不时的冒出来一些遐思:“那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姑姑东门下娃在北平燕京大学法律系学习时,就是因为国民政府对燕京大学不满而让法律系停办。当时,姑姑与学校学生处处长张青正值恋爱的黄金时段,怎奈姑姑的辍学而与张青渐渐的疏远了。更重要的是,在这之后,张青因为战争问题与姑姑政见不合,就慢慢的至最后,张青公开的反对三美主义,背叛战争品德,说什么 ‘ 强者就是强者,弱者就是无用,人命从来就不是美丽的,更无所谓命运共同体了。′ 这一系列的言行直接触怒了我姑姑的大业神经。因此,在姑姑离开燕京大学不久,就果断地抛弃了张青,从而捍卫了三美主义的尊严!也许是上天真的有眼睛,在随后的日本人入侵我国东北三省期间,也就是在1935年11月16日,日寇在辽宁省锦西县的葫芦岛,制造 ‘ 下五家子'惨案时,张青无辜的被枪杀。唉,这也许是他的 ′ 人命不美'观点的巧合什么的吧。”枪口哆嗦了,再也不愿意往下想了。她一个人呆在地窖里,只盼望着能够早点儿被人救上岸,能够安全地被人救上岸!是的,若不能保全性命,即便是被救出了地窖,又有何用?
诗《活命的渴望》:
已位于生死的门坎/心里怎么想/不会是哭/或许还不敢喊//已位于生死的门坎/心里比什么都明白/一脚迈过去/世界仍然可以昼夜轮回/一脚虚踏了/一切就都结束//已位于生死的门坎/最让人清醒的知觉/便是活命的渴望/这时刻是不允许慌张的/再乱阵脚/什么就都没有了//人生就这么一次/智慧已到生死存亡的分水岭/静下心来/寻找一切能够活命的可能性//皇天不会辜负有心人/渴望了/智慧了/生命一定会还你的愿
太阳快要落山了,晚风渐渐袭来。黑夜,高山依旧,人却很难加温。这里是一片草滩,也偶有一些灌木护卫着杂七乱八的草本植物享受着肥沃土壤的营养供给,悠然自在;一群鸟儿栖息在茂密的枝叶内,准备夜里美好的安眠;虫儿也懒得“吱吱咕咕”的鸣叫了,害怕黑夜似的,躲在草根上面,温顺的休养。本来嘛,高淳已是南京城的南缘,而枪口刺绣又被占了边,更有战后的人口锐减,哪有什么行人路过这草丛中的地窖!枪口活命的渴望恐怕要落空了,成绝望了!
时已半夜,枪口感觉饥饿还有些冷。可是,当她想起窖岸上的刘妈与夏桂花,更想起那两个人的尸体还不知道是怎么样时,人就觉得自个儿浑身上下,倒也劲乎乎的,没死便是最大的幸运,最大的活法!于是,她静静地蹲在窖底,想睡上一觉了。是的,白天,她尝试了爬出窖口,可都失败了,再愚鲁行动,就没有体力生存了。唉,这个地窖也不知道是谁人挖的,反正不是一个天然的洞穴。窖的深度已远超过了枪口的身高,她伸手过头,也差窖口之一个相当距离,因而她还不确切这个地窖究竟有多深。不过,凭她从上面溜下来的直觉,她估摸着这个窖洞应该是3米以内的深度。枪口实在是疲劳了,或者是疲软了,她再也不愿意有多余的胡思乱想了,大概是感觉自己已经想的够多了,一概的不顶用,还消耗精力!枪口慢慢的眯上眼睛,静下心情,不一会儿便睡上了。
不知怎的,令枪口一下子回到了南京幕府山达摩古洞。
这一次,枪口独自一人,并没有走进洞内拜佛求愿,而是走在古洞的最顶层第108个穴道门外。枪口在这里见到了一个自称108岁的老太婆。枪口觉得十分奇怪:“是呀,这达摩古洞一共只有101个穴道,这个洞的额顶上怎么就明明白白的写着108的序号呢?不理解!”还有更奇怪的,枪口能够与正常人一样的说话了。你听听,老太婆正在跟枪口对话:“我认识你呀。你小时候的名字不叫枪口,而是叫作菊花,你为什么要改名字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枪口反问老人:“你是什么人?”“我呀,我的名字叫神愿太婆。”“神愿太婆?”枪口质疑:“我怎么没听说我们这地方儿有这么一个人呀。”“你不必问的太多,我也懒得知道你叫枪口。”“嗯。”“我来问你。”老太婆又说话了:“你的父亲叫什么名字?母亲叫什么名字?”“我的父亲叫东门和,母亲叫西门平。我还有一个弟弟叫子弹。”“不!”老人接着插话:“你的弟弟应该叫做松子。”“是的。我弟弟小时候叫做松子,后来被人强行改唤子弹了。”“那你也一样吧。”老人说:“你的名字小时候叫做菊花,也是后来被人家强行的改唤枪口了。对不?”“我们不说这个了。”枪口仿佛有些兴趣冲动了:“还是请你回答一下,你究竟是谁?”“呜呜呜呜。”一个冷不防,老太婆哭了起来。枪口愣的不知如何是好。然而,又是一个冷不防,老太婆过来一下子抱住了枪口,哭的说:“曾孙女儿呀,我是你的太婆!我没有名字的,东门隆村的人都管我叫神愿太婆。我的好曾孙女儿啊,今天我终于见到了你。哈哈哈哈。”老人又突然的大笑了起来,还抱着枪口不放手。这时候,枪口还有犹豫,但是面对眼前的景况,又使得她确信事情是真的!恰在这时,从佛洞里走出来一个神佛,大喊一声:“枪口,这个老人就是你的太婆,是真的太婆,是铜都县仁仨堡东门隆湾的神愿太婆!回去。”说着,又见神佛将枪口向前一推。由于两个人还没有松开手,因此,这一推掌,就将神愿太婆与枪口两个人同时摔出了这达摩洞第三层穴道,使得枪口在空中翻滚了几个筋斗,一下子被惊醒了过来。原来是枪口做了一个梦。
读者朋友们:这一个情节写的非常精妙,还精美。其间,不仅补叙了东门下娃的第二次婚姻失败的原因与过程,还描写了枪口对于生命的渴望,更让人明白了一个美好情节的交待和连缀,这就是本小说第一章《龙凤承枪》开篇的第一个人物108岁的神愿太婆。此处,是神愿太婆的第二次露脸。在最后的封笔处,即第216章,还要交待神愿太婆的相关照应而让小说全文神妙刹尾。
我们来继续看看作者如何写吧:
枪口被梦境吓的惊醒了过来,之后,她再也不想睡了。天空一片漆黑,这地窖更是阴暗一团,真真儿的伸手不见五指。这一夜,直到凌晨4点多钟,枪口才真正的睡熟。
第二天清晨,从遥远的东方传递过来几束光亮,经过枪口的头顶,还不曾落进地窖。这时刻,有一只老鹰从地窖上空飞过,还“嗖”的一声,可熟睡中的枪口并没有感觉到。天刚蒙蒙亮,有一个老人悄悄的向这边走来。只见他扛着铁锹和锄头,向着刘妈与夏桂花昨日被枪杀的方向徐徐靠近。虽然是摸着浑浑亮的泥草小路,可这个老人似乎对这一段路径特别的熟悉。当他径直来到目的地时,就赶心里的哀怜出了悲音:“唉!怪可怜的。高淳老街的人都跑尽了,只剩下我一个老头子返程回来。刘妈呀,夏桂花呀,我就知道你们暴尸在地面上,还不曾被人掩埋……”老人想着,流下了一串怜悯的眼泪。片刻,老人来到尸体的旁边,拣一处软泥,很快的掘出了一个洞,将刘妈与夏桂花的尸体拖拉到了泥洞内合哀儿的埋实。完工之后,天还没有大放亮,老人也有些乏力了,累着了,或是被一团伤感浸透了神经。老人不敢声张,只是面对坟茔作了一个揖而完事。此时,老人的心里,无形之中又生出了心音:“我得赶紧离开,如果被那些没人情味的日本兵知道了,我这一条老命就算完了。”于是,老人准备扛起锄头和铁锹快步离开。可是,老人又一想:“这样不行,回去已是大天亮了,如果日本人见了我拿着锄头铁锹,必定会怀疑我的。嗯,我得将这工具就地藏在这里,过几日,风平浪静了,再来取回去也不迟。反正这老街内都已经没有一个人了。”想着,老人就向前走了好几步,将工具藏在一个草丛中。不知怎的,老人又有了新主意:“噫!这地方应该还有一个地窖的。我知道,那还是南京会战之前两三年的事。当时挖这个窖时,我还在场呢。也是因为有人说不用这个窖了,才没有继续挖掘。嗯,将锄头铁锹放置在地窖里,安全,还便于我找回去呢。呵,不,那个地窖有一人多深,这工具放进去之后,只怕是不容易拿出来了。嗨!我真笨。这儿不是有很多蔓藤吗?挖一根系着锄锹,两全其美。”于是,老人顺手挖断一根较为粗壮的牵牛蔓藤,将锄锹一捆儿的扎了起来,又寻找了片刻,看准了窖口,再慢慢的将扎捆儿的锄楸,放进地窖。
奇巧,这锄锹落下地窖时,却是正正儿的砸在了熟睡中的枪口之身上!枪口惊醒过来,顺口一句:“枪口对着你,子弹打不死!”“轰!”这一句枪语犹如晴天霹雳,“炸”得老人差点儿惊倒入地窖!“天啦!”老人慌命的吓一句话:“怎么是枪口呀?你怎么掉在了地窖里?都说你失踪了,被人掳走了,原来你掉进了地窖里!”“枪口对着你,子弹打不死。”枪口听出来了是成仙老人说话的声音,就大声连续的喊那枪语:“枪口对着你,子弹打不死!”“枪口,快!”成仙站在窖口岸边,也忘了刚才的那种胆怯,也不怕被日本人听到了什么声音!他只是一个劲的对着窖内喊话:“快用蔓藤将自己绑好,我拉你起来!”“子弹打不死。”枪口一下子高兴了,还喜的让那说了20多年的枪语“嘣”的乱套:“子弹打不死,枪口对着你!”这时,成仙用手爬开窖口旁边的杂草,通过已经明朗起来了的光线,已经看到了窖口内的枪口!然而,这时刻的枪口,并没有用蔓藤捆绑自己的身体,她只是麻利的用一双脚踏在已经被成仙捆好了的锄锹上,双手紧握住牵牛蔓藤,等待着成仙向上拉。成仙早已备足了力气,准备将枪口一下子拉出地窖,还在心里头冒出来一丝儿赞许:“枪口真聪明!不用蔓藤缠身了,直接站在锄锹的柄上,节省时间,还稳!”即刻,成仙鼓足一口气,顺手用力向上一拉,枪口的整个身体就腾空了!然后,成仙向后退几步,就将枪口拽到了窖口。反观枪口,眼明手快,看准窖口旁边的一株小树,她伸手一抓,正着。于是,枪口的脚手配合,一使力,就蹦到了窖口岸边。成仙也看到了枪口的这一连串智慧的动作,又在心里头赞叹了一回。殊不知,一个冷不防,上了窖岸的枪口,蹿前一步,一下子抱住了成仙的一只脚,“呜咽呜咽”的抽泣了起来,接着又“呜呜呜”的大哭。“别哭!”成仙迅速阻止枪口:“别哭了,我们得马上离开!不然,天亮以后,恐怕有日本人碰到了我们。”真的,枪口止住了哭泣。成仙也躬下身子去搀扶枪口,还利索的将锄头和铁锹放回地窖,又将蔓藤在小树上缠系了几圈,就准备带着枪口逃跑。可是,人还没有迈开步伐,就又一跺脚:“嗨!我怎么就忘了?枪口饿了一天一夜呀!”于是,他迅速的从口袋里取出来一个苕粑,说:“这是我平日里最喜欢吃的甜苕粑,我常揣在口袋里,饿了就吃的。这里还有一个,你先吃了填填肚子。”枪口也顾不了许多,见到成仙掏出来的苕粑,她便伸手接过来,张口就啃,尽管这个粑粑不小,但她咬嚼的几口就被吞进了肚子里。成仙又说:“这儿没有水喝,我们向前走两三百米远,那儿有一口水井,水可饮。”于是,两个人径直走到小水井旁边,枪口蹲下去,用手捧了几捧水,喝的韵味。
天已大亮。成仙说:“刘妈的房子,也就是你们的枪口刺绣室,昨天下午被日本人放火烧了一烬,你回去肯定是不行的,何况他们还在搜寻你滋事呢。”枪口没有吭声,只是望着“枪口刺绣”的方向默默的流眼泪。成仙接着说:“你现在只能离开这里了。别无选择!”枪口哭出了声,还时不时的冒出来一两句枪语。可是,成仙老人不允许她再哭:“你得早点儿走,再哭,日本人来了,我们两个人都得被他们枪毙!”枪口只好走到刘妈与夏桂花的葬地,向她们深深的鞠了一个躬,再向枪口刺绣的方向鞠一个躬,就准备离开了。成仙告诉枪口:“你从这里向西南方向走,还不到10里路,那儿有一个村庄,叫做小山村,村里有一户人家,主人叫吴兵,是我家的一个亲戚,40岁左右。前年,他的妻子因病去世了,至今未续弦。这个人品性很好,也勤俭,你去他家,会收留你的。”说完,成仙准备让枪口离开。可是,枪口只知道哭哭啼啼,不肯一个人去。“嗨!我真蠢。”成仙一跺脚,自言自语:“枪口不会正常说话呀,叫她一个人怎么去!”于是,二话没说,成仙拉着枪口就出步离开,还说:“我送你去,反正又不怎么远,不一会儿就到了。将你安顿好了我再回来。”说完,两个人这才沿着去往小山村的路,向前迈开脚步。
词《雨霖铃 · 枪口泪》:
天寒草绝。炮枪横暴,民众梦噩。都因国弱挨刀,驱不走、外敌侵略。人国泱泱数亿,岂被倭剿灭!咒战犯、祸我中华,屠杀平民罪千恶!
女残枪口伤离别。含泪痛、不语心流血。茫茫前路难走,回头望、浑阳如月。已是三逃,哪有安身好景能歇?人天乱、战火蓬燃,罪恶何之责?
很顺利,成仙领着枪口走进了小山村吴兵的家门。这个家目下只有两个人,除了吴兵之外,还有一个女儿,已经十四五岁了。这一日,正好两个人都在屋里。经过成仙的简单介绍,吴兵与他的女儿都很高兴,尤其是他的女儿,对成仙说:“舅公,我早就想我爸娶一个妈的,这样就有人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了。我妈已经去世4年多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人。今天,这枪口妈过来了,非常好。虽然她不会正常说话,只要聪明与人品好就足够了!”“还是我的外孙女儿会说话。我看这个事就这么定了。”“华铃。”坐在一边的吴兵对他的女儿说:“去做饭,弄几个好菜。”“好嘞!”吴华铃高兴的一句:“我做饭去。”这边,吴兵陪着成仙与枪口说话。片刻,吴兵又对着厨房里的女儿喊话:“华铃,多下点儿米,饭弄熟了之后,去喊你二娘二伯过来吃饭。”“知道了爸。”
一切都按照人的意愿操办着,顺顺利利,满门笑声。
读者朋友们:这个“救命枪口”的情节写的实,耐人情韵。成仙老人处理完刘妈与夏桂花的尸体之后,本应该离开,可他的思维一波四折,最终触及到还在地窖内熟睡的枪口。这个“一波四折”的小情节写的最美。每每读到这里,都会担忧枪口还在洞内熟睡,如果错过了这一次机会,枪口就会饿死在地窖洞内!因为这是一个无人区。当然,设置救命枪口的情节,也必须!庆幸的是: 作者处理得足够妙美。
我们来继续看看作者如何写吧:
一晃,1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枪口在南京高淳老街外西南侧约5千米处的小山村吴兵家生活的幸福。这一日,晴空万里,日丽风和,中秋以后的山村天气,也不干燥,也不潮湿,清新的空气掺和着秋果的芬芳,挂在枝头,挂在叶面,挂在房前屋后,挂在人们朗爽的心头!农民们早已收割完了稻谷,也收割完了高粱、玉米和蚕豆、豌豆等秋收作物。满屋的收获,满门的喜气,甜颜对舞,笑语翻飞,到处呈现出一派丰收之后的喜人景象。枪口和吴兵在一座小山上平整土地,这是准备在红薯掘收之后的土地上播种小麦和油菜的。看着这一片肥沃的土地,一块一块的梯嵌在小山上,宜眼悦心。沙质土,黄中见黑;泥香味,白里透灰。乌壤里藏氮,散溜溜的顺眼美观;埃土中含钾,粗里糊涂的叫仙。这几块山地,还是昨天被掘收了红薯的,由于天晚了,来不及收回去而留在地里,因而今天继续作业。枪口正在将红薯捡到箩筐内。她手脚利索,每捡起一个红薯,就用手抹掉其表面的泥土,拔去根毛,再装进筐内。两只箩筐都装满了,吴兵拿着扁担,准备担挑回去。枪口站起来,帮助丈夫系好箩筐绳,便于丈夫担着儿下山。满满的一担红薯,足有60千克重量。吴兵担稳扁担,腰子一弯,双腿一使力,箩担便腾空了!看着吴兵扛着红薯担子,健步的走下山去,直往家里进跋,枪口的心里漾起了一丝儿惬意。此时,一阵山风轻轻的吹来,抹拂着吴兵身上多余的热量,抹拂着枪口头上的汗珠。枪口感觉舒服多了,也见了丈夫在轻风中行走的轻快。于是,枪口借着山风的诗意,看着丈夫的脚力,在一片优美的劳动情怀中,从喉咙里飘飘然的飞扬出一句久违的喜语:“枪口对着你,子弹打不死!”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章分解喽!
【作者汪琪铃附言】
飞兔乘龙——我导读《战争下的和平》
读者朋友们,你们是龙的传人,是《战争下的和平》亲爱的帝者!
这兔年的天空,异彩纷纭,飞字前头文已序,只待君来早!
是的,在我第一眼见到《战争下的和平》时刻,猛然想到了:这作品像谁?给谁?
翻览了简介,品味了字文,章章句句静淌着一种典雅细流,洗人心懒。于是,有了一种萌动……嗯,是应该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部作品,传承这部作品……
本来,导引方式可以万千,不拘一格,可我偏编儿的要告诉朋友们:峰岭能飞兔,文海可乘龙。提着一颗善良的心,游离于章里卷间,便是《战争下的和平》!
看看每一章,拥有五六千字,不长也不短啊。故而,有了承上启下的“章导”。不过,中途也应该设置个驿站,让龙们歇歇眼神,是为文中“点缀”。喝彩并非无原则的,有则颂之,一两处都行,链接朋友们的愉意,彼此胜出。
开章刹曲藏迷诱,引后连前总是圆。
有人说,这岂不像或含古典名著风味了吗?嗨,这是一个“辣喉舌”问题,答案还是让读者朋友们去品评喽!
另外,还请诸君近距离知道“天缘三色”:
(一)《战争下的和平》导读本,至少有如下三大全新点:
其一,历史小说创作,采用虚实两条主线叙事;
其二,每一章五六千字,穿插二三处导读;
其三,文中嵌入画龙点睛式诗或词或曲等。
(二)《战争下的和平》导读本,至少有如下三大全新主张:
其一,创建三美主义:尊重强者,扶持弱者,共同享受生命;
其二,确定:战争状态下,和平不能成立;
其三,好战和依赖战争是人性的弱点。
(三)《战争下的和平》导读本,至少有如下三大写作特色:
其一,有丰富的肖像描写与景物描写;
其二,虚构人物的名字与其在故事中的角色基本一致;
其三,历史人物与事件都是在真实的基础上予以运笔。
这里,我还提出一种“战学”研究概念,其内容含六大板块:战事学,思想学,人物学,艺文学,史今学,著导学。已有愚意,暂惧露笔;导者心绪,纳智笃行。
这里,我及原著作家鲁岱老师携手拱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战争下的和平>导读》事业的尊者、同仁之指导或厚爱!
【原著作者简介】
鲁岱,男,原名鲁仲强,湖北省大冶市人,高级中学退休教师,中国半朵文化馆研究员,湖北省《荆楚风韵》杂志社副社长兼主编。主要著作:一部120余万字的三卷本历史小说《战争下的和平》及由天才女作家汪琪铃导读的140余万字的《〈战争下的和平〉导读》,一首2万余行当代神话散诗《太阳韵》及由此改编而成的38集同名剧本,一部78万余字乡村振兴小说《黎明诗韵》及由此改编而成的56集剧本《五粮天》,一部与第二作者汪琪铃合写的23万余字半传体小说《赤水河上的仁梯——汪广仁》及由此改编而成的38集剧本《仁梯汪广仁》等。创作发行了歌曲《我真的看到了》《汪广仁》以及春晚押尾曲《难说再见》。本人学味浓,付出多,收获少,但甭管绿肥红瘦,进取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联:13477739786。
【本期责编:汪忠堂 上传:林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