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史文山,汉族,山西沁源人,中共党员。1943年1月生,196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政治学系。退休前为太原理工大学文学院法学系副教授。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山西诗词学会会员、《唐槐吟苑》特邀编审。
写在前边的话
今天上午,史文山老师和吴玉莲诗妹相约似地同时出现在我家门口。好兴奋!
史文山老师出版了新著《抱璞斋诗稿》,他是来赠书的,玉莲是来受赠的。
进到我家,落座,合影,我和玉莲各捧一本史老师的新著。然后,感慨,当初学习格律诗词创作,领路人,正是史老师。
为《抱璞斋诗稿》作序的是山西诗词学会顾问、唐槐诗社社长常永生,后边有一个栏目是《名家评论》,拙作《脉脉诗情心底流——赏读史文山老师的诗词曲作品》忝列其中。
脉脉诗情心底流——赏读史文山老师的诗词曲作品
一
史文山老师是人民园丁,哺育的不是幼苗,而是一届届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可谓桃李争春。退休前后,自然地转向诗坛,不但诗作丰厚,而且还时不时在教授这块园地里的新人。2007年8月11日,史文山老师介绍我加入山西诗词学会第一个直属诗社唐槐诗社,那时候,他已经是唐槐诗社副社长了。记得那年我出版诗词评论集《云心思雨》时,他还写了一首诗:“艰苦催生别样枝,山花带笑灿阳时。历经风雨芳香远,散向文坛诗苑知”。可以说,是在史老师的指教中,我逐步进入诗词创作阶段。十多年的时间,我始终关注史老师随时推出的诗词曲作,由拜读到赏读,由赏读而品读,由品读而找到个中滋味,感受到史老师的诗情脉络。我感觉到,诗对于他来说,可以律动生命,可以燃烧激情,可以唱响晚歌,可以在感染和被感染中使自己的人生更纯粹。因此,在他介绍我入唐槐诗社的那个月,就写出了一篇赏读文章《万物移情俱是诗》。到如今,与史老师相处近20年,他收集了这些年创作的作品,准备出版一本《抱璞斋吟稿》,我自然要感慨一番,写文祝贺了。
图片
史老师长我几岁,这个年龄段的人比我又多经历了一些世事的动荡和变更。史老师说,他出生在抗日战争极为艰苦和危难之时。他母亲临产,正遇到日本鬼子的肆意扫荡。父亲拖着行动不便的母亲,躲到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洞,在这个山洞里,他顽强地冲出母亲的宫腔,来到乱纷纷的人世。因此,排着“文”字辈,父亲为他取名文山。文山似乎与当今的流行语“文山会海”有点搭界,其实,史老师这一生努力攀登的却是“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名山。
史老师少年丧父,母亲靠着父亲单位给的微薄的抚恤金将五个儿女养大成人成事业;他自己的一双女儿少年丧母,他又艰难地将孩子们拉扯成人并成家。他懂得“亲情”这个特殊词汇的涵义并为之而注入了他自己的诠释,他的亲情诗讲述了他的爱和他的思念,读起来让人挥泪。
他在大学毕业后,经受了社会畸形待遇,在中国行政单位的最底层,曾经当过农村供销社的售货员。随着社会的拨乱反正,他的工作一步步靠近自己所学专业,直至稳稳当当地当上了大学教师,晋升为副教授。他所持的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他对“社情”的诠释也饱蘸着浓烈的感情,他的感怀诗读起来让人回味。
他热爱脚下的草木沃土,也喜欢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虽然机会不甚多,却也领悟不浅。他的寄情诗中的哲理和趣味让人浮想联翩。
二
史老师思念母亲的诗作相对来说比例较大。且不说母亲生他之痛,单就父亲去世后,母亲在家境异常窘迫的环境中,拉家带口的日子,他是历历在目,不堪回首的。这些作品,既有诗,也有词。我一首首过目,一句句体味,继而能感觉到老人的叹息和呻吟,劳作的身影折射出的是剔透的母爱。1994年3月8日和10日,他前后赋诗两首:《午梦母亲醒后作》和《又梦母亲》。那时,母亲刚去世半年,尚未从送别母亲的悲情中走出来,母亲“无言无语面如土,亦泣亦嗔泪满腮。”他自己“脑中常忆繁劳影,泪水难将思念埋。”母亲“油耗灯火尽,山下瞑目归。”他自己“梦中老母归,梦醒儿心悲。”母亲与儿心连心,两厢对照更显悲。母亲去世七年后,他《又梦母亲》:“老母辞儿已七年,恍愰依旧在人间。醒来不见慈祥影,怎问‘近来可健安?’”又过两年,他再《梦老母》:“昔日缺粮少菜盐,如今海味山珍鲜。夜深关闭电视睡,老母梦中现苦颜。”翌年,《中秋望月怀母》:“一年十五转轮回,又值中秋圆又辉。夜半又流思母泪,披衣起看月西归。”史老师怀念母亲的诗越作越精,竟然借了浑圆的月亮。要知道,柔情似水的月亮如同一面透亮的镜子,母亲常年劳累,缺粮少盐抚育儿女的清苦,是他最难以忘怀的。母亲的苦颜化成了为儿的泪水,任凭这泪水涟涟,试想月西归的那刹,该是母亲双手捧接这无尽泪水的时辰吧?阴阳间的大门,在中秋之时是相通的。
史老师的青春岁月留在了定襄县,他将那里作为第二故乡。他的早期作品《归定襄火车上作》这样写道:“乍暖还寒白雪飘,野原倾刻落琼瑶。天时地利不如意,回首青春意难消。”山西大学政治系毕业后,本该从事政治理论工作,但是,正值文革时期,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他不可避免地下到了定襄县某一公社供销社当上了“站栏柜”的。也就在基层,已经显露出文采的他认识了同样活跃的一位北京知青,这位北京知青在患难中成为他的结发妻子。而她的妻子在随他回到大学校园里后,却患白血病英年早逝。这对他的打击是致命的。妻子去世两年后的清明节,他苦吟道:“满树红花满树春,清明时节散芳芬。阴阳两界如相见,折取一枝好赠君。”感情入骨!清明时节,正是万物复苏之际,春光照映着千树万树。花开第一枝时,他就想折取下来,送给心爱的人儿。而心爱的人儿又在何方?只有想象中亦真亦幻地一次又一次地会面。
不忍再读,不忍再品。大凡经历了人生悲欢离合的人都会为史老师的亲情诗打动而泪洒心扉的。
三
史老师从教几十载,既为人师表,就心口一致。他的咏物诗和感怀诗都强烈地表达了他的人生态度和审视世态的尺度,无论是褒扬还是针砭,都直抒胸臆。小题材蕴涵大主题,大主题聚焦小视点,这是他运用诗体的能力表现,为我所折服。
以他的几首国庆感怀诗为例,1984、1988、1994、1998年四个国庆日,他都赋诗,而贯通下来之后,便看到了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第一首“脉脉金风镀艳秋,佳音浩荡贯神州。东溟催浪呈欢曲,西岭飘云献彩绸。南国湘妃流喜泪,北原黄帝叹新瓯。昕昕华夏秋阳灿,邀我神思去壮游。”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我们国家迎来了又一个艳阳高照的秋日。秋日是收获的季节,东西南北均有佳音传来。哦,也就是这年起,诗人开始了华夏神游。第二首“华诞欣逢又一年,青松翠柏漫天边。瀛洲雾散云霞出,市井风开道路宽。大业维艰千载颂,小康有盼万民安。举杯倾酒歌声壮,喜看东方红日圆。”改革开放初期,拨乱反正之后,人民盼小康之心切,虽然道路艰难,却已经看到了东方红日之圆阔。第三首“几度春秋史页丰,蹉跎岁月看从容。雄州雾列天衢远,俊采星驰仙界恭。雨打龙舟珠玉溅,风吹原野桂香浓。东方遍地铜钲响,举国欢颜意态融。”神州大地已呈现出朝气蓬勃之态势,地上人才辈出,就连天上的神仙也俯首恭敬,城乡改革的成果如同珠玉四处涌现,欢庆的锣鼓遍地敲响。第四首“改革新潮已廿秋,碧天云淡映神州。波开万里银帆远,风拂千田金穗稠。经济振兴成伟业,城乡安定赖筹谋。登高纵目江天阔,脉脉诗情心底流。”改革开放20年后,我们的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靠谁?中央领导的政策和远谋。这个时候,诗人的目光收了回来,脉脉诗情心底流淌。热爱祖国,感念祖国,拳拳之心,皆成诗歌。
史老师心细笔精,几首咏物诗也十分恰到,甚至给人以启迪。《咏粉笔》“身材短小性谦虚,心地纯洁志趣奇。为使知识传万世,无言无语献微躯。”《咏钢笔》“身怀绝技在银尖,脱帽方知天地宽。甘愿勤劳流汗水,好浇文化知识园。”《咏桥》“风摧雨打不惜身,隔水挺胸扎定根。不与彩虹争上下,淡泊名利甘为人。”《咏煤炭》“万年古木变乌金,藏储热能意最深。燃烧可化光和热,献出生命不惜身。”粉笔、钢笔、桥、火柴和煤炭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物质,诗人之所以选择这几种物质,无非是想借物咏志,他自己做人的尺度和为人的品质也是这个尺码。这也是我所熟悉的史老师。
史老师深恶邪恶,他的警世诗也颇为犀利。《反腐报告后》“反腐倡廉新事多,一人报告众人和。海鲜宴罢眈歌舞,搂定娇娃跳探戈。”《下乡见闻》“车轮飞转下乡忙,跑过山乡跑水乡。县长夫人轻揩汗,摘完苹果到鱼塘。”《访贫》“局长辛劳去访贫,皇冠一路染轻尘。戛然而止前山庙,不看苍生看鬼神。”《祈雨》“久旱多年少粒收,村庄处处溢春愁。山头新建龙王庙,乡长亲临剪彩绸。”诗中所描述的情景是客观存在的,用诗的语言凝练地描述,效果自然大不一样,不但形象,而且讽刺性极强,词汇的提炼精到而难以替代。特别是标题和诗的正反对照更让人深思甚至产生再加一鞭子狠狠鞭挞的冲动。
史老师的田园诗给人带来了山野清风和瓜果浓香,也带来新时代的农村气息。《田头即景》“村姑俊俏绾红巾,割罢秋禾理素裙。饮口山泉轻润嗓,柳荫下面念英文。”《老农乐》“理罢芝麻理豆瓜,老农树下饮凉茶。打开报纸览商讯,唱起山歌送晚霞。”《丰收乐》“金色梯田秋味醇,山歌遍野响清纯。农家齐唱收成好,送走夕阳换月轮。”《果园行》“秋染园林似画屏,果农哼唱好商情。手机腰挂嘀嘀响,逗引黄鹂树上听。”《雨中施肥》“春秧嫩绿雨菲菲,红衫村姑施化肥。块块梯田肥水足,山歌伴着山风归。”一口气吟下来,口水都清醇了。诗人抓住了农村新气象的点滴,一是农民学起了英文,二是农民关心起了商情,三是农民有了手机。但农民的本质不变,照样得种瓜点豆,照样得施肥收成,只是春种秋收中有了新的内涵。诗歌的语言极为轻俏,色彩和动作都呈画面,绝句真真绝矣!
四
史老师是山西诗词学会理事,唐槐诗社副社长。他学习写诗的历史已经很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诗作在省市报上发表,当时以新诗为主。当他在大学校园里结识了精通诗律的陈文熙教授之后,便开始在陈教授的指点下攻克格律关,并一发而不可收拾地进入了旧体诗的王国。他非常感激陈教授,特赋诗二首:“清癯教授费心思,挥汗栽培桃李枝。即兴作诗偏有味,风流儒雅亦吾师。”“花甲先生志趣高,诗章优美意怡豪。沉思片刻数行字,笔底江山分外娇。”
与诗词结缘后,他又写下了《我与诗歌》二首。第一首为他如何推敲乃至沉浸在韵律中:“推敲平仄愤吟哦,春夏秋冬兴味多。为觅新辞常忘饭,也因旧律苦扶额。每从梦里寻佳句,偶向春郊唱高歌。古调今声均所爱,唐风宋韵自婆娑。”第二首写他的诗歌多为叙平生和发感慨,也就是如何以诗来寄托人生:“汨汨诗情似小河,梦中得句细琢磨。山川笔下风云异,亲友言谈故事多。苦难生涯非夙愿,平凡岁月叹蹉跎。位卑未敢忘忧国,灯下常抒报效歌。”史老师透明的心底全盘托出,读来能不敬仰?
这几年,史老师又写了不少散曲。散曲的特点是口语化和某些音节散漫化,雅俗共赏。史老师写的散曲中,我还是最喜欢他怀念母亲的十首【双调·沉醉东风】:梦母、忆母、怀母、负母、念母、叹母、哀母、颂母、别母、悼母,完整的一个系列。看完这十首散曲,我感觉到用散曲写这样凄苦的内容,可以更放开一些,十首,十个画面,一个勤劳、善良、执着的母亲形象以一个一个的故事出现,令人敬仰。仅举《梦母》一例:“昨夜里回到孩提,见亲娘旧影依稀。麻皮捻细绳,灯下纳鞋底。那针迹整整齐齐,我坐旁边笑眼眯。觉醒后原来梦里。”他的这首《梦母》,好像替我写了,我的梦里也常常出现母亲搓麻绳纳鞋底的画面,母亲为儿,永远操劳不完。
过去,史老师有作品了,常发表在唐槐社刊《唐槐吟苑》或是山西诗词学会会刊《难老泉声》上。进入网络世界后,他的作品会随时发在唐槐群或者是丁香群。题材范围广,社会生活,诗苑交流,个人情怀皆有;体裁涉猎诗词曲,而且驾轻就熟。
史文山老师写了几十年诗,“脉脉诗情心底流”出自他的一首诗,我就用此句作为本文标题吧!
衷心祝贺史老师 的《抱璞斋诗稿》正式出版!
2023年11月16日
(作者:刘小云,笔名蕾怡。中国金融作协、山西省作协、山西省女作协、中国散文学会、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山西诗词学会顾问,山西杏花诗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