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东元
妻子的厨艺是顶呱呱的。早年若是去考厨师,那一定会榜上有名。苦于她小时候因家贫未去上学,故而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妻子的功底来自食堂。在那儿一干就是二十年,直到单位不景气,搞下岗分流才离开。食堂里虽说做的是大锅菜,可众口难调。难得的是大家对她的认可,一提起来都会竖大拇指。
食堂里吃饭的是建筑工人。他们干的多是重体力活,出力多,流汗多,消耗量大。根据这个特点妻子摸索出一些窍门。每顿饭总有一个口味淡一点,一个口味重一点,还有几个咸淡相宜。让大家好有选择。她抄的大锅菜,油水放得足足的。饭厅的中间放着一个大保温桶,菜汤溢出一丝丝的鲜味。
成家以后,我品尝她的厨艺并不多。她一日三餐都在为工人操劳,无暇顾及小家。好在大家的工作都很忙,顿顿有口热饭吃就不错了。大多数都是岳父在帮做饭,空闲时我也会帮着做。女儿在八岁时已学会做米饭,炖鸡蛋。
妻子退休后,开始全身心地打理家里的生活。每天晚上都会问一句:“明天想吃点什么?”我不挑食,对饭菜的要求也不高,能填饱肚子就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鸡鱼肉蛋已成家常便饭。
妻子知道我喜爱家乡饭,那还是我第一次上门,岳母用自己捕捉的鱼虾,做了几个菜,主食是韭菜饼和玉米粥。喝完酒以后,我一口气吃了四块韭菜饼,还捎带一大碗玉米粥。妻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成家后,总是抽出时间,隔三岔五地做一顿家乡饭。看着我吃得打嗝,她会心地笑了。
有一次相隔30多年的一位小学同学来到连云港。中午在饭店招待。晚上请他到家来。我正考虑怎么招待,妻子说就用家乡饭。那一晚,老同学的兴趣很高。看到家乡饭感慨万千。离开家乡30年,在连云港遇到了家乡饭。饭桌上摆了一摞韭菜饼,一大盆玉米粥。旁边放着两碟小菜。一个是萝卜干拌香油,另一个是黄瓜拌蒜泥。妥妥的家乡饭。
老同学一连吃了四块韭菜饼,喝了一碗玉米粥。平了我的记录,大呼过瘾,真过瘾。虽说贵为师级干部,可想吃一顿家乡饭还真的不容易。(他妻子是外省人,不会做家乡饭)。后来电话里聊天,还提出什么时候再来品尝家乡饭。
我退休了,两人在一起做家乡饭。我学会了拌馅子,和面,擀皮子,包饼,烙饼。一大家子围着大圆桌,吃着家乡饭,其乐融融。
作者简介:
方东元,1954年出生于江苏沭阳。笔名:在海一方。
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南师大中文专业;工商管理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