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晚,很高兴和宋老师在这里与大家共赏著名诗人艾青的诗《下雪的早晨》。事先,青荷老师将这首诗发给了我,要我讲讲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有关问题。之后,宋老师还要就有关朗诵的问题进行精彩悉心的辅导,很难得,也很期待,对于大家朗诵水平的提高一定会受益匪浅。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有关问题,我想大家在网上已经查了些资料。我也看了网上或公众号上的一些资料。为不被误导,我想谈谈艾青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及艾青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和与此有关联的一些事。
艾青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其实这首诗没有过深的背景,只不过是早晨起来的艾青看到了一场正在下着的雪,由雪而引起了写诗的灵感冲动。对于诗人来说,这样的创作是再普通不过的了。我的诗很多都是在这样的灵感的冲动中写出来的。当然这样的灵感冲动,是平时生活深厚的积累。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的是,《下雪的早晨》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写景或是抒情?还是叙事?都不是。这首诗应是叙事抒情诗。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把握这首诗的基调是非常重要的。
问题来了,艾青究竟叙的什么事?通过叙事抒的什么情?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的谜。
“艾青在1956年经历了婚姻和事业的挫折,使他的情绪低落,世界对他来说仿佛蒙上了一层灰蒙蒙的雾。”这是网上在讲到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时主要的说法。还有的说,是写景、写自己的想象、写对一个小孩的思念等。
这些都是误导。
从1949年到艾青写这首诗的1956年的11月17日的7年间,这一时期,无论事业和婚姻,艾青都是处于心情比较好的阶段。
1949年1月北平解放,艾青随部队从张家口到了北平。作为北平军官会文化界管理委员会委员,奉命接管了国立北平专科艺术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艾青的心情是愉快的,他在不同的场合都表示过,要为新中国的美术发展干一番事业。他多次探访齐白石、李可染等美术界的大师们,齐白石多次赠他画作,还拜托他给自己写传。到了这年的10月,他又回到文艺界,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他多次讲过:“我要为新的日子歌唱。”
1950年秋天到苏联访问了四个月(请大家注意这个时间节点)。这一年,开明书店出版了他的第一个诗歌选集《艾青诗选》。
1954年7月受智利众议院议长的邀请,经欧洲到南美洲访问,写了不少诗。从南美洲回来不久访问了舟山群岛,写了叙事长诗《黑鳗》。之后又写了不少的诗。直至写下这首充满深厚感情的《下雪的早晨》。这个阶段,看不出他心里蒙上的“那一层灰蒙蒙的雾”和事业婚姻上的挫折。
当然他的婚姻在这期间是有变故的。说到他的婚姻,我们可以多说一点。了解这些,特别是对他在《下雪的早晨》第四自然节中他所抒发的款款深深的父爱之情就会有更深的理解。
他一生共有三次婚姻和一次感情的纠葛。
先说说他的第一次婚姻。
1935年艾青从苏州监狱出狱两年后,在老家浙江金华举行了婚礼。和他的表妹张竹茹的第一次婚婚姻是父母包办的。虽然没有多少感情,但家庭生活还是和睦的。
再重点说说他的第二次婚姻。
婚后的第二年,1936年上半年,26岁的艾青受聘于江苏常州武进女子师范学校,做国文老师。他班上有一个14岁的女学生,叫张月琴(后改名韦嫈)。第一次上课,他就被这个小他12岁的小女孩吸引住了。之后艾青常常有意识和韦嫈讨论和朗诵自己的诗歌。这个时候,艾青只是把感情藏在了心底。在武进女子师范学校只教了一个学期的课,艾青就被解聘了。于是回到了上海,靠卖文为生。这期间,给韦嫈写了一封又一封信,倾诉着深深的爱和深深的思念。信被韦嫈的父亲发现后,很愤怒,痛斥艾青有违师表。让韦嫈和他断绝一切联系。
三年后,17岁的韦嫈参加了抗敌演出队,随团来到了广西桂林。那个时候艾青也在桂林,是《广西日报》副刊的编辑。两个人见了面。
之后,艾青多次约会韦嫈。有次韦嫈告诉艾青,她姐姐来信要她去贵阳,报考贵阳大学中文系时,艾青劝她不要去。韦嫈的态度很坚决。为留住韦嫈,艾青给韦嫈下跪,对韦嫈说:“我在武进女师时就爱上你了,一辈子离不开你。你走了,我怎么办?你要坚持去,我跳江算了。”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韦嫈打消了去贵阳的想法。艾青还不放心,那几天干脆把韦嫈锁在家里,不让她出门。
1939年6月29岁的艾青和17岁的韦嫈结了婚。
之前,曾写信给结发妻子张竹茹要求离婚,即将临盆的张竹茹接到离婚信后,来到桂林,苦苦哀求艾青。得到的却是冰冷的拒绝。张竹茹无奈地回了老家。
之后韦嫈和艾青有了四个孩子,其中的小儿子艾轩后来成了著名的油画家。
但是到了1950年,艾青却提出和韦嫈离婚,为了孩子,韦嫈拒绝离婚。但艾青的态度却坚决,于是艾青起诉到了法院。
为什么艾青要提出离婚呢?
直接的原因是在异国他乡的一次感情的纠葛。我们简单地说说这次感情的纠葛。
还记得刚才我让大家注意的一个时间节点吧——他访问苏联的1950年秋天,共4个月的时间。这期间,他遇到了昔日他的一位姓陈的女学生。于是在异国他乡他陷在了爱情之中的深水里。这就是他回国后,坚决地提出和韦嫈离婚的原因。韦嫈坚决不同意。这一闹,就是五年。五年后的1955年,他和韦嫈结束了15年的婚姻。哥哥、姐姐和艾轩判给了艾青,妹妹判给了韦嫈。
紧接着就是他的第三次婚姻。
他的第三次婚姻不是那位姓陈的昔日学生,而他的同事。
离婚的当年,他爱上了小他23岁,且有丈夫、有一儿一女、22岁的同事高瑛。
高瑛和她的丈夫刚由黑龙江调入中国作家协会,高瑛在中国作家协会人事科,她丈夫在组联科,与艾青同在一个单位。他们每天都要做工间操,有一天做“前屈后仰”时,高瑛发现二楼的窗户里,有一双眼睛盯着她看。第二天再做这一节时,那双眼睛又出现了。第三天高瑛换了位置,那双眼睛也跟着她移动。高瑛不知道他是谁。因刚调来,又不好意思打听。而艾青却主动出击了。高瑛才知道他叫艾青。高瑛虽然在中学时就听老师讲过艾青的诗,对艾青很崇拜,但却很冷静。因为高瑛的婚姻很不幸。又怕感情上再次受到伤害,总是很冷地对待艾青火热的追求。有一次他把自己的担心对艾青讲了,艾青感慨地说:“你这个小姑娘,年纪不大,到很老练。”
1956年3月,46岁的艾青和23岁的高瑛结婚,这年,他们买了豆腐巷(现在的丰收胡同)9号的四合院,共8间房,每个房间都置办了红木家具。艾青兴奋地说:“1956年,是我的解放之年。”
通过以上的分析,或者我们读过这首诗后,能看出或感受到,他是在“情绪低落,世界对他来说仿佛蒙上了一层灰蒙蒙的雾”的心情下来写作这首诗的吗?显然不是。
当然,第二年的1957年夏天,在中国作协批判“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的大会上,艾青给丁玲、陈企霞开脱,说了真话,被打成右派,后,艾青被开除党籍,撤销一切职务。此后他搁笔21年。
我们再回到这首诗。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
我认为是写给三个人的,一个是他自己,一个是他的保姆大叶荷,一个是他的儿子艾轩。而贯穿着这首叙事抒情诗核心的,是“小孩”。
“小孩”就是必然的解锁的钥匙。
具体的讲,“一个小孩”,是诗人叙“我”的事而抒的情,第二、第三自然节:“那个小孩”是诗人叙“他”的事而抒的情,第四自然节。
“我”。自然是诗人自己。
我们先看第二自然节和第三自然节,因雪景而起的第二句“我想的很远,很远/想到了夏天的树林”。在冬天,他想到的是夏天。这两个自然节是从冬天跳到夏天。我们还要注意,在第二自然节中,由第一人称到第三人称的转换,在第三自然节中又由第三人称转回到第一人称。“他”从“我”中走来,“我”又回到“他”中去。 “我”与“他”的谜变巧换中,很自然地叙述了一个完整的童年的故事。而且用的是“一个小孩”,直到第三自然节的最后一句“我都记得很清”的表白,诗人已经很直白了——“小孩”就是我。
这二个自然节是诗人艾青,给我们叙的是他的没有父爱母爱,但却有着保姆大叶荷呵护深爱的童年。我们万万不可忽略的是,他把他的童年的故事放在了“夏天”的背景里,在这样的背景里,通过太阳、晨光、鲜花、歌声、浓密的树叶、知了的声音、绿色、金甲虫等物象、颜色、小灵物等的叙事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无忧无虑、鲜活光亮的“一个小孩”。这里虽然没有一个字提到大叶荷,但却时时都有着大叶荷带着他在田野里逮蚂蚱,在树下寻知了的影子。把对大叶荷深厚的感情寄托在了心底。节奏是明快的。
我们再看第四自然节。却是叙的“那个小孩”的秋天和冬天的故事。由第二、第三自然节中“一个小孩”夏天的故事,转场到第四自然节“那个小孩”秋天的故事,感情上自然是不一样的。
这一节中的“他”与第二、第三自然节中的“他”的主指性是完全不同的。
请看第四自然节中的第一句,“我们很久没有到树林里去了”。注意这里的“我们”是全诗唯一出现的一个复数。这个复数内涵着极深的感情。这种特殊的艺术处理,显然是有着另意的。再看结尾处的三句“他决不会知道/有一个人想看他/就在这个下雪的早晨”
第四自然节中的“他”。我认为,应该是指艾轩。
为什么呢?
请看这一节的前三句“我们很久没有到树林里去了/那儿早已铺满了落叶/也不会有什么人影”。他们一家曾多么幸福的游过山、划过船、野过炊,在“那片树林里嬉戏”,一场因自己的原因的婚变,那个家没有了,昔日的家“铺满了落叶”,没有了人影,他那从不叫他爸爸的“小孩”的歌声都不知在哪间小屋里。涌起的这种父爱的自责,又使他渴望着、期盼着,他能听到那一声带着感情童音的“爸爸”。
我们再回头说说艾轩。三岁时他就经历了父母不和的家庭环境,八岁时又经历父母的离异,没有了一个完整的家。虽然判给了艾青,但艾青给他的爱是很少的,倒是高瑛给了他些许的关爱。待高瑛生了艾末末后,这种关爱更少了。所以他对艾青是恨的,是不原谅的。
但是艾青却把父爱寄存在了这首诗里。因为“那个小孩”就在他的身边,他不需要去“思念”,只是期待着娓娓道来的父爱的情能换回“那个小孩”的情,让那个“决不会知道”的小孩知道“有一个人想看他。”
如果说第二、第三自然节的感情抒发在明快的爱中,那么第四自然节的感情则抒发在沉厚期吩的爱中。
了解了这些,我想对朗诵时感情的把握是有用的。各位老师还是从诗人的诗里不同的“感情”的处理中,去找朗诵的感觉吧。我相信,在宋老师精彩悉心的辅导下,必将会有一个大的提高。
谢谢。
2024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