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建群散文《父亲的情人》
高建群,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著名作家,以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蜚声海内外,是文学陕军的领队,说实话,我读他的小说并不多。他的小小说《一吻三十年》,石破天惊,震撼人心,让人拍案叫绝。昨天,文学圈流传他的散文《父亲的情人》,火爆网络,一塌糊涂。大家就是大家,针对我们好多人,不知道天高地厚,对文学没有一丝一毫的敬畏,刚学会走路,就满世界招摇过市,是无声的嘲讽。《父亲的情人》,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让我感动,这就是大家名作的魅力吧。
一、感情的细腻和深沉
高建群老师的《父亲的情人》中,最令人触动的首先是情感的细腻描绘。文中通过对父亲与“情人”之间特殊情感关系的描写,这种情感不是世俗意义上的爱情,而是一种在艰苦岁月里相互慰藉、相互扶持的深厚情谊。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展现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让读者仿佛能够穿越到那个特定的时代,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这让我意识到,真正深刻的情感往往是复杂而又难以言喻的,它可以跨越年龄、身份的界限,在人性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二、时代背景的烘托
文章的时代背景像是一幅巨大的画卷,为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那个物质匮乏、生活艰难的年代里,人们的情感需求和表达方式与现在有着很大的区别。父亲和他的“情人”之间的情感是在共同面对生活的磨难、贫困和无奈中逐渐滋生的。这种情感在时代的压力下,显得更加坚韧和珍贵。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洪流虽然无情地席卷着每一个人,但也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塑造了人们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价值观念。
三、对人性的思考
这篇散文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深入思考。人性是多元而复杂的,在文中,父亲和“情人”的行为或许会在传统的道德观念下引发争议,但作者所展现出来的更多是人性中的善良、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黑白分明的标准去评判他人的情感和行为。人性在特定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理解和包容这些多样性,也是我们在解读人性时应有的态度。
高建群老师的《父亲的情人》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次对情感、时代和人性的深刻探索。它以散文的形式,用平实而又充满力量的文字,触动着读者的心灵,让我们在阅读之后回味无穷,对生活、对人性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